原標題: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犧牲》(1986)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厄蘭·約瑟夫森/蘇珊·弗利特伍德
塔可夫斯基罹患重病時在瑞典開拍的這部遺作,動用了英格瑪·伯格曼的製作班底,同年獲坎城電影節多個獎項。塔氏生命最後的思索,都寄托在了這部關於自我犧牲的寓言中。故事中的主角為了避免核災難,放棄了他曾經擁有的一切,最後他發瘋了並焚燒了自己的房子……,最後,長達12分鐘的焚燒家園的鏡頭,在著名攝影師尼克維斯特的掌控下顯得磅礴、大氣、意義非凡。
《鄉愁》(1983)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託尼諾·格拉
主演: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厄蘭·約瑟夫森
一個生活在外國的遊子,對自己的祖國究竟心懷什麼樣的情感?在《鄉愁》中,塔氏用他獨特的電影語言,激起了觀眾的思考。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只用了一百五十多個鏡頭,敘述一位俄國詩人來到義大利,追悼一名十八世紀曾到此地旅居的俄國作曲家的過程,平均每個鏡頭都有一分鐘長。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主角手秉蠟燭,在乾枯的泳池中往返來回地行走,長達九分零六秒的鏡頭令人嘆為觀止。
《潛行者》(1979)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亞歷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作家、一個教授,在一個嚮導的帶領下,一起去尋找一個隕石墜落而形成的神秘的「區」,據說裡面有個「房間」能實現人的所有願望。雖是科幻題材,塔氏卻在影片中刻意減少特效場景,改以大量的長鏡頭,描摹出詩意的冷酷異境,許多壯觀而肅穆的場景,探討了生與死、強者和弱者、時間與永恆的關係。該片於1980年獲得第33屆坎城影展人道精神獎。
《鏡子》(1975)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瑪格瑞塔·泰瑞柯娃/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1974年所拍攝的個人第四部影片,也是一部自傳性作品。該片講述一個藝術家童年時代的體驗與成長。時間始於二次大戰爆發,跨越40年的歲月,完全吻合他所經歷的年代。塔爾科夫斯基的母親在影片中扮演藝術家的母親,而他的父親,一位著名的俄羅斯詩人,在畫外音中朗讀自己的詩作。塔爾科夫斯基說,這是他第一次決定用電影自由地表達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記憶。鏡子是塔可夫斯基的關於迷失的童真和情感遺棄的自傳式電影,影像卓越、極富藝術啟發。在電影開場,有一個電話打進來,隨著鏡頭可以看到一張海報,正是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
《飛向太空》(1972)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史坦尼斯勞·萊姆
主演:納塔莉亞·邦達爾丘克/多納塔斯·巴尼奧尼斯
塔氏的第三部劇情片根據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成,並獲得了1972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影片充滿了象徵意象,透過意識邊界與科技限度的辯證,將「科學的探秘」導引為「心靈的歸航」,這部形而上的電影,憑藉其深刻的哲學探索,成為電影史上最為另類的科幻電影。
《安德烈·盧布廖夫》(1969)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安納託裡·索洛尼岑/伊萬·拉皮科夫
他的第二部劇情片影片根據14世紀末15世紀初的天才畫家安德烈·盧布廖夫的事跡改編,這部作品儼然成了一部描繪沙俄時期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史詩。由於影片沒有按照蘇聯政府的意識形態去反映戰爭,從而遭到蘇聯當局禁演。在修改之後重新上映,於1969 年獲得坎城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
《伊萬的童年》(1962)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尼古拉·布爾裡亞耶夫/瓦連京·祖布科夫
《伊萬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的故事片處女作,這部從寫實到抒情完美過渡的作品,標誌著當代電影一位偉大形式主義者導演的到來。題材在拍攝的年代屬於相當正統當,這類故事在當時的蘇聯文藝作品中甚至比比皆是,但導演給禁區、森林等意象,賦予了華麗而寫意的特色,也給毫無新意的故事賦予了全新的藝術魅力。塔可夫斯基的主題和意象在該片已初露端倪,採用夢境化的詩意鏡頭貫穿全片,用夢幻的美好真誠來反襯戰爭的冷酷殘忍。相比之下,本片中的誇張元素則是對童年神秘的禮讚,聖潔但並不做作。這部被認為前蘇聯早期詩電影的代表作,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壓路機與小提琴》(1960)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弗拉基米爾·扎曼斯基
當時學院對導演系畢業作品的常規要求是20分鐘的黑白短片,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完成的是一部46分鐘的彩色影片,並獲得「紐約學生電影展」首獎。塔氏在這部處女作中已經展露出電影語言方面過人的才華:對蒙太奇技術的嫻熟運用,對色彩和音樂效果的敏銳把握和時空詩意化的敘述,都在預示一位大師即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