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他的電影宛如奇蹟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塔可夫斯基的「科幻片」《索拉裡斯》。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

作者:(美)羅伯特·伯德

譯者:金曉宇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5月

  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以《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鄉愁》等代表作聞名世界,屢獲大獎。這位世界級電影大師,雖然一生只有不到十部作品,但卻是電影研究者乃至眾多影迷的最愛。

  他的作品晦澀近乎哲學和宗教本身

  在國內的迷影圈內,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塔可夫斯基與英格瑪·伯格曼、費裡尼堪稱電影大師的「聖三位一體」。傳聞這評價出自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但這一說法未見於國外,也不被國內學術圈所承認,但在大量影迷心中,這三位導演正是代表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藝術電影的高峰。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塔氏實在太晦澀了,他的作品充斥著那些艱難的意象,無法輕易理順的結構,以及大量的哲學和宗教元素。與之相比,費裡尼的片子至少熱鬧,伯格曼的片子雖亦涉及宗教與哲學,但塔氏那些安靜到無以復加的作品簡直就是哲學和宗教本身。這些往往使筆者望而卻步,更遑論稍作評論。

  不過,閱讀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Andrei Tarkovsky: Elements of Cinema)一書之後,筆者觀感有所改變。作者羅伯特·伯德(Robert Bird)提供了十分翔實的塔氏作品理論研究書籍——比如那些中文讀者難以獲得的俄文及英文參考書目;而本書解讀塔氏作品的維度亦是別致而有趣。翻開目錄可見,伯德教授選擇以古希臘人關於世界的構成要素作為章節名稱:土、火、水、氣,它們又分別涉及體制/空間/銀幕、話語和影像/故事/想像、感官/世界/鏡頭、氣氛等十個方面的電影元素,可謂別出心裁。

  以「土、火、水、氣」作為電影元素的結構方式並非是硬湊的噱頭,也不是索緒爾式的符號學意象的對應,而是屬於作者自己創建的一套邏輯嚴密、令人信服的話語體系。伯德教授基於其深厚的學術功力,對斯拉夫文化的充分了解,放棄了從塔可夫斯基影像中尋找「意義」的做法——這是很多評論者和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做法,但卻是普通觀眾很難理解的維度。如彭欣在附錄中所評價的那樣,他轉而以空間、想像、鏡頭、氣氛等電影基本元素為基礎構建的話語體系對作品進行具體的「美學分析,對重要電影哲學和理論進行探討和解讀」。

  這看似「碎片化」的解讀方式卻沒有增加本書理論體系的熵值,反而處處讓人感覺到作者嚴謹而層次分明的論述,便於使人理解塔氏作品的美學與哲學意義。正如伯德教授自己所說,「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的高音辨別力,而非他的任何話語『意義』」,才是本書的焦點,這裡的「高音辨別力」,筆者以為就是構成本書主角的「塔氏電影十元素」。

  作為一個藝術至上的導演,塔氏會流露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或難以讓人接受的說法和做法。而本書作者也說,「不要通過塔可夫斯基的陳述解讀他的電影,而是要通過電影解讀他的陳述」

  關於塔氏作品中的長鏡頭美學,伯德在第三章「水」的最後一部分(鏡頭)有著充分的論述。他認為,塔氏作品中的標誌性長鏡頭並非是巴贊式的生活本真狀態,而是一種富有彈性的時空「褶皺」或「延伸」,這不是時間的忠實記錄,而和蒙太奇一樣是對現實的再創造。

  他拒絕接受「詩電影」的標籤

  蒙太奇雖然並非塔氏作品著稱之處,但作者仍然指出塔氏在蒙太奇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指出塔氏對蒙太奇的理解運用與愛森斯坦有何不同。就筆者的理解,塔氏的蒙太奇是在做減法,強調1+1+1……n=1,就像攝影;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是在做加法,1+1=2,就像繪畫。這樣也讓我們意識到塔氏關於蒙太奇的美學主張實際上和他的長鏡頭美學是一致的,都是為影片的表達服務,因此形成了邏輯自洽。

  至於塔氏作品另外一個重要標籤「詩電影」,作者在書中這樣寫到:塔可夫斯基把自己「描繪為一個詩人,而不是一個電影攝影師」,然而他拒絕接受「詩電影」這一說法,因為「其中的一切都是故意弄得高深莫測」。塔氏和他的法國前輩讓·愛潑斯坦一樣,「對水、火和風的自然流動表現出特別的迷戀」,作品「捕捉了生活的流動」,從而最接近柏拉圖的時間概念。他引用了蘇聯電影學者特尼亞諾夫的觀點,「詩電影」中的電影時間不是真實的持續時間,而是基於鏡頭的相關性或鏡頭內視覺元素的相關性。

  這個論述不但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論點,使其立論和論證統一起來,而且也闡明了「詩電影」的實質,即一種體現在電影裝置中的節奏感和韻律感。「詩電影」中當然並非一定要出現詩——雖然塔氏的自傳性電影作品《鏡子》和塔氏在中國的忠實信徒畢贛作品《路邊野餐》確實出現了不少讀詩的場景,《鏡子》中的詩歌甚至還由塔氏的父親,蘇聯著名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親自朗讀,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內涵上的詩意。它可以是《索拉裡斯》中流動的水草,也可以是《鄉愁》中戈爾恰科夫小心翼翼地捧著蠟燭走過乾涸的泉水,甚至可以是《犧牲》中那把燃燒的大火……這構成了塔可夫斯基與其同儕的差異——比如丘赫萊依的《第四十一》、帕拉傑諾夫的《石榴的顏色》、卡拉託佐夫的《雁南飛》和《我是古巴》,那是另一種極致美的「詩電影」:結構上極端工整,鏡頭語言豐富活潑,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形式的詩意。

  對塔氏作品中的音樂分析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因為這幾乎不見諸於其他研究者的論述。作為視聽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是電影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即便塔氏認為「理論上電影中根本不應該有音樂,除非它是刻印在鏡頭中的聽覺現實的一部分(即畫面內音樂)」。事實上,塔氏不但在片頭片尾大量使用巴赫的作品作為配樂(無源音樂),也聘請專業作曲家創作原聲音樂來烘託氣氛和推動情節發展,比如奧夫欽尼科夫在電影《壓路機與小提琴》《伊萬的童年》和《安德烈·盧布廖夫》中的配樂,以及阿爾捷米耶夫在《索拉裡斯》《潛行者》和《鏡子》中的配樂。本書作者雖然並沒有對塔氏作品中出現的音樂進行系統梳理,但也做了相當深入的闡述。

  伯德教授談到電子音樂家阿爾捷米耶夫為塔氏帶有科幻色彩的兩部作品《索拉裡斯》和《潛行者》所創作編配的音樂,他通過將古典巴洛克音樂電子化的做法,使電影畫面變得更加複雜並且「同步化」。這也令筆者想到庫布裡克的配樂師文迪·卡洛斯在《2001:太空漫遊》和《發條橙》中,把羅西尼、貝多芬的作品電子化以達到一種離奇、冷漠的效果。雖然塔可夫斯基似乎並不太待見庫布裡克,但在這一點上他們想到了一處。更加有趣的是,作者提到《鄉愁》中兩次出現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失真」的,而在《發條橙》中也同樣出現了音量大到失真的《第九交響曲》,這頗為耐人尋味。

  塔氏的美學主張和他對電影的認知功能相互呼應,他的作品反映時間和空間,「時間」是塔氏作品一以貫之的母題,他認定「時間的隨機流動可以無目的同時又有意義地介入」。不過,如果想單憑閱讀本書就能深入理解塔可夫斯基,那還是一種奢望。配合電影和文本反覆體會,才是王道。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驀然間,筆者感到自己佇立於房門前,卻從未獲得開門的鑰匙。那是筆者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而他卻能在其中自由漫步。筆者感到鼓舞和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筆者長久以來想要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對筆者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造了嶄新的、忠實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如同鏡像、如同夢境。」 ——英格瑪·伯格曼

  □火車怪客

相關焦點

  •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原標題: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犧牲》(1986)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演:厄蘭·約瑟夫森/蘇珊·弗利特伍德  塔可夫斯基罹患重病時在瑞典開拍的這部遺作,動用了英格瑪·伯格曼的製作班底,同年獲坎城電影節多個獎項。
  • 雕刻時空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紀念展再現詩意蒙太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個在電影界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一生只創作了8件作品,卻每一部都能載入史冊。第一部長篇電影便獲得金獅獎,從此在電影界享譽盛名。他把五十四載的生命都獻給了電影,寫就一本關於電影理論和導演使命的小冊子《雕刻時光》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備至。
  • BFI薦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0部電影(上)
    19《鏡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憑藉對二戰前農村童年的回憶創作了這部個人的、印象派的、非常規的電影詩。27《安德烈·盧布廖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對動蕩時代藝術地位的史詩般的沉思中,這位15世紀標誌性畫家的生活佔據了中心舞臺。
  • 權威評選:一百部最偉大的非英語電影有哪些?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 2. 13部入選的華語片中,排名最高的是墨鏡王的《花樣年華》(第9名),他入選的三部電影都有梁朝偉的出演《伯爵夫人的耳環》(馬克斯·奧菲爾斯,1953) 57.《 Solaris (Andrei Tarkovsky, 1972) 飛向太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2) 56.《 重慶森林》(王家衛,1994) 55.
  • 你只想看電影,藝術家卻想從電影裡搞事情
    與最新的流行電影相比,以先鋒、試驗性為特點的當代藝術家們似乎更沉醉於老電影中的迷人時刻。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飛向太空》
  • 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在《飛向太空》面前,一切科幻灰飛煙滅提到科幻,腦子立馬出現了兩部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大師之作,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想到這兩部,一美一蘇,相似而又不同。
  • 這是一部看不懂但總感覺很厲害的電影,安德烈自傳電影《鏡子》
    這是一部看不懂但總感覺很厲害的電影,安德烈自傳電影《鏡子》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看一部高大上的藝術電影,來自世界級的藝術電影大師執導的自傳體電影《鏡子》。說實話小編自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並沒有看懂,完全是電影中令人驚豔的美如畫的攝影吸引小編看到最後。但這部《鏡子》作為影史中頗具地位的藝術片,其在內容上的質量也屬上上乘。現在小編就來大大家看看這部看不懂,卻感覺很藝術很厲害的經典藝術片。《鏡子》的導演安德烈·伊萬諾沃在影史中具有殿堂級的地位,他的父親是著名詩人塔可夫斯基。
  • 塔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電影中想做的一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 走進電影大師的光影世界,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長沙影...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出席活動並講話,義大利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戴偉德發言,中共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剛同志致歡迎辭。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劉力峰主持活動。孫向輝表示,費德裡科·費裡尼是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大師,在坎城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中,費德裡科·費裡尼的作品都曾登上寶座。
  • 《電影手冊》派電影代表人物有哪些?
    《電影手冊》派電影代表人物有哪些?《電影手冊》派,又稱《電影手冊》集團。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誌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安德烈·巴贊被稱為「電影新浪潮之父」、「電影的亞里斯多德」安德烈·巴贊是法國戰後現代電影理論的一代宗師。1945年,他發表了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文章《攝影影象的本體論(Qu'est-ce que le cinemas)》。50年代,他創辦《電影手冊(cahier du cinemas)》雜誌、並擔任主編。
  • 為什麼《黑暗塔》難以改編成電影?
    」,不管是書還是電影,《指環王》都為我們呈現出了宏大的世界觀,中土世界。在這段情節中,很容易找到我想要證明的東西,那就是《黑暗塔》的類型非常之雜。就以上的情節中,就已經覆蓋了奇幻、穿越和黑幫。而這並不是《黑暗塔》所包含類型的所有,《槍俠》中,這是一個標準的西部小說,在《巫師與玻璃球》中,這是一個婉轉悠長的愛情劇,而在《蘇珊娜之歌》中,你又能看出一點恐怖片的味道。
  • 沒有電腦後期特效,依舊堪稱經典的10部科幻電影,你看過幾部?
    現在的電影製作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電腦後期特效成分的介入,更是幾乎已成了電影製作必不可少的一環,對於科幻電影而言更是如此。宏大而逼真的場景,讓人目眩神迷而不能自拔的特效畫面……是的,現在的確是科幻迷們最好的時代。 那麼,在曾經電腦特效沒那麼發達的年代,是否出現過經典的科幻電影呢?
  • CriterionChannel評論用於識別剪線鉗的電影流媒體服務
    Federico Fellini),霍利斯·弗蘭普頓,讓·盧克·戈達德(Jean-Luc Godard),阿基·考裡斯奇基(Aki Kaurismaki),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Krzysztof Kieslowski),馬薩基·小林(Masaki Kobayashi),黑拉維(Louis Mall) ,溝口健二,成田美紀夫,小津安二郎,薩蒂亞吉特·雷,讓·雷諾瓦,埃裡克·羅默,羅伯託·羅西裡尼,鈴木聲君,安德烈
  • 他是《肖申克的救贖》和《黑暗塔》的作者,經歷窮困人生後終成恐怖...
    在電影《小丑回魂》的預告片發布24小時內,YouTube上的點擊量就達到1.97億次,打破了此前《速度與激情8》創下的1.39億次的記錄。如此萬眾期待,《小丑回魂》到底講了什麼呢?後來他又創作了《綠裡奇蹟》、《閃靈》、《末日逼近》、《肖申克的救贖》、《黑暗塔》等多部小說,大多被改編成了電影,而他也親自擔當編劇,創造了無數電影經典。由他的小說《綠裡奇蹟》改編的同名電影於1999年上映,由湯姆·漢克斯主演,大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本片在當時2875家影院上映,造就了史蒂芬·金第一部票房破億的賣座電影。
  • 美國沿海小鎮遭遇冰封宛如末日電影 (11/18)
    美國沿海小鎮遭遇冰封宛如末日電影 (11/18) "← →"翻頁
  • 43年前的這部科幻電影,仍是人們的奇蹟丨夜問
    海報元素來自《惡搞之家》。答案:A/B/C/D1977年,喬治·盧卡斯的電影《星球大戰》上映,從此「星戰」成了一個文化符號,各種影視作品裡都會多少植入一些梗。一方面是用它來暗示時代,對主角們的文化認同進行確認,他們年輕時「星戰」正流行;另一方則是直接對電影的致敬。史匹柏的《E.T.外星人》可以說是和《星球大戰》相互致敬的典範,前者的主角小男孩在向ET介紹上世紀80年代孩子的情況時,展示了《星戰》玩具波巴·費特,那個年代所有孩子幾乎都沉迷於裡面的故事。在主角們幫助ET喬裝時,路過的一個小朋友則打扮成了尤達大師。
  • 美國沿海小鎮遭遇冰封宛如末日電影
    美國沿海小鎮遭遇冰封宛如末日電影 (3/18)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