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看不懂但總感覺很厲害的電影,安德烈自傳電影《鏡子》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看一部高大上的藝術電影,來自世界級的藝術電影大師執導的自傳體電影《鏡子》。說實話小編自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並沒有看懂,完全是電影中令人驚豔的美如畫的攝影吸引小編看到最後。但這部《鏡子》作為影史中頗具地位的藝術片,其在內容上的質量也屬上上乘。現在小編就來大大家看看這部看不懂,卻感覺很藝術很厲害的經典藝術片。
《鏡子》的導演安德烈·伊萬諾沃在影史中具有殿堂級的地位,他的父親是著名詩人塔可夫斯基。小編認為可能是受詩人父親的影響安德烈的電影與生俱來具有詩意氣質。頗具藝術性,且在含蓄的鏡頭中散發哲學意味。不管在內容上還是攝影上,這部《鏡子》無不充滿詩意美學。
完美的攝影構圖
開篇時小編講到小編第一次看這部影片完全是靠著影片如畫般美麗的鏡頭吸引我看到最後,那麼這部影片到底美在哪裡?影片伊始,墨綠的草坪和坐在欄杆上的女人就形成了一副絕佳的畫面。小編來用攝影的藝術來分析這個鏡頭。從構圖上來講,女人處在畫面下方三分之一處,是典型的黃金比例位置點;女人背對鏡頭而坐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色彩上,主題大範圍墨綠色的地面和黃紫色的天空形成對比色,從美術角度看對比色是最符合人眼舒適性的色彩。取景上,前景中景背景樣樣俱在,大樹的枝葉對女人形成框架式構圖,有效的把觀眾的視覺注意力集中在了人物身上,且極具縱深感 ,給人環境的代入感和氛圍感。這個鏡頭有靜有動,固定的機位和隨風飄動的草地形成對比造成視覺甜頭。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這部電影的攝影美學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高超的剪輯
這部電影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其高超巧妙而不刺眼做作的剪輯手法。影片中大量運用顛倒蒙太奇,隱喻蒙太奇等手法,給觀眾衝擊性體驗的同時也引發了觀眾思考。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大量的特殊式剪輯並沒有突兀不自然,給觀眾完美的沉浸式體驗。小編注意到影片中穿插剪輯一段舊中國影像的影像,小編認為沒有足夠的歷史政治社會知識是不能夠看懂這其中蘊含的意味的。當然這也是小編標題所說的,這部電影看不懂,但感覺很厲害的其中一個點。小編這裡調侃一句:很多認為想要電影更有內涵,就可以模仿安德烈這樣在電影中植入政治觀點。小編卻覺得這樣的方式只有導演本身文化素養非常高的情況下才能嘗試,不然則形式大於意義,電影質量也會被扣分。
詩意哲學的影片主題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藝術片之所以是藝術片。最最重要的還是影片內涵深刻發人深思,具有教育和指導意義。在這部《鏡子》裡,小編本是看不懂他要表達什麼的。原因在於這部電影複雜的結構、神秘的角色和內容,以及小編功課沒做夠對導演本人不夠了解。要知道這部電影是安德烈·伊萬諾沃的自傳體電影啊。不過小編在臨時惡補了相關知識後,就來勉強為大家解讀一番:小編認為這部電影主要是導演對過去生活的懷念,影片穿插描述了導演小時候和母親在老房子的生活、在戰亂時動蕩不安充滿惶恐的生活、已經成年後和母親的矛盾、妻子的情感不和。影片沒有太多觀點的表達,只有主觀的敘事。
小編想,這部影片的名字就是對這部影片最好的解讀和闡釋。那就是導演安德烈·伊萬諾沃觀看自己反思自己認識自己的新的過程,這是一部屬於導演自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