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時空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紀念展再現詩意蒙太奇

2020-12-04 澎湃新聞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個在電影界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一生只創作了8件作品,卻每一部都能載入史冊。第一部長篇電影便獲得金獅獎,從此在電影界享譽盛名。他把五十四載的生命都獻給了電影,寫就一本關於電影理論和導演使命的小冊子《雕刻時光》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備至。作為前蘇聯著名詩人的兒子,塔可夫斯基自成一派的先鋒鏡頭語言被稱為「詩意蒙太奇」。他的作品將夢境與記憶、過去與現實編織在一起,如夢如幻,若虛若實,被譽為「最像詩的電影」。

近日,位於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展出了這位前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專題展覽以及配套的電影節目,專注於塔可夫斯基對存在主義真理的追求。

「沒有什麼神秘感比我們存在的奧秘更深刻,更神秘,更具批判性。」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前蘇聯電影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

雕刻時空的藝術大師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廣泛認為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有天賦的前蘇聯導演。他的電影以其詩意和視覺力量打動觀眾,電影中極具前瞻性和精神性的主題也成為了塔可夫斯基的顯要特徵。對於塔可夫斯基來說,電影是一種詩歌形式。他確信人類存在的某些方面只能通過詩意表達形式呈現,為此他發展了一種高度個性化和獨特的電影製作風格。他的電影標誌是缺乏任何傳統的情節或明確的敘事結構的。他使用長而複雜的拍攝、慢動作、彩色和黑白序列、電影和紀錄片技術以及歷史電影膠片來創作圖像。塔可夫斯基不愧為是雕刻時空的藝術大師。

此次展覽以影像裝置的形式來展出塔可夫斯基的經典之作:《伊萬的童年》Ivan’s Childhood (1962), 《安德烈·盧布列夫》Andrei Rublev (1966), 《飛向太空》Solaris (1972), 《鏡子》The Mirror (1974), 《潛行者》Stalker (1979), 《鄉愁》Nostalghia (1983) 和《犧牲》The Sacrifice (1986)。

《伊萬的童年》Ivan’s Childhood 1962

《鄉愁》Nostalghia 1983

《潛行者》Stalker 1979

《潛行者》Stalker 1979

電影的片段被截取出,變成單頻、雙頻或者三頻的影像裝置,如此,觀眾便有機會在一場展覽中全局式地系統性地感受塔式美學,理解影像中的宗教與哲學、藝術與夢幻,體會塔可夫斯基對生而為人的探索與思考。除了讓參觀者沉浸在塔可夫斯基的影像中之外,此次展覽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展覽一併展出了從前從未展示過的私人檔案資料:導演的信件、照片、劇本和拍攝手稿等。若是觀眾有興趣觀賞塔可夫斯基的完整電影,隨附的電影節目還放映數字修復的塔可夫斯基的全部作品。

塔可夫斯基私人照片,1983年攝於義大利San Gregorio,寶麗來相機

塔可夫斯基私人照片,1981年攝於前蘇聯 Myasnoye,
寶麗來相機

塔可夫斯基私人照片,攝於前蘇聯,年份不詳,寶麗來相機

塔可夫斯基私人照片,攝於巴尼奧-維尼奧尼,義大利,1979-1982 寶麗來相機

當然,把電影作品改編成影像裝置的過程,必定會融入很多改編者(即策展人)的個人解讀以及再創造,如今原作者已經離世,這樣的舉措也引發了電影界和藝術圈的討論甚至質疑:在保證原作品的完整性及尊重原本媒介的同時,能否以一種創新的形式給影像以二次生命、與不一樣的材料與空間產生對話?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去探討的問題。

博物館解釋道,此次展覽的設想旨在儘可能接近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及其本人。這就是為什麼它用許多精確挑選的電影片段讓參觀者沉浸在導演的影像中。這種剪輯的方法也遵循了電影原作者關於「意象的詩歌」的思想以及「詩意邏輯」和「詩意蒙太奇」的方法論。

阿姆斯特丹電影博物館專注於電影文化,也曾經以這種長篇電影節選片段改編成影像裝置的形式展出過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Béla Tarr)、美國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以及泰國導演新秀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等人的作品,旨在引導參觀者更好地了解一位電影創作人的作品及創作風格。此次展覽得到了塔可夫斯基家人的許可和積極參加。

電影博物館的貝拉·塔爾展覽,現場裝置

電影博物館的貝拉·塔爾展覽,現場裝置

電影博物館的馬丁·斯科塞斯展覽,現場裝置

電影博物館的馬丁·斯科塞斯展覽,現場裝置

內心的聲音

塔可夫斯基於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著名的VGIK電影學院。那是政治緩和的年代,塔可夫斯基屬於年輕一代、尋找新電影風格的電影製作人。

衝破了社會現實主義的蘇聯電影的束縛,塔可夫斯基發展了一種獨特的作品,他將生命看作是對真理和自我認識的精神追求。他稱之為「人類的內在聲音」,只能在神奇和超然的範圍內聽到。他將自己的電影視為「絕對真理的象形文字」,是非理性創作的行為,不僅僅是分析科學,還能揭示存在的意義。

對於1986年去世的塔可夫斯基來說,電影是接近「真實」生活的理想媒介。在所有藝術中,電影最接近人類思想和生活的規律和模式,他認為,這使它成為最真實的藝術形式。塔可夫斯基電影的風格取決於極長的拍攝時間,非常緩慢的相機移動,聲音和音樂的特殊使用,以及彩色和單色序列的交替。

塔可夫斯基在《犧牲》的拍攝現場,1986年

打翻的牛奶瓶,把草吹得沙沙作響的晚風,突然下起來的雷雨,在路面上孤單單滾著的蘋果……充滿象徵性的意象並不是連貫直線的敘事,而是直接喚起你的情感。遠景,空鏡頭,長鏡頭,這些緩慢得近乎停滯的場面,並不是複製現實的真實,而是引發聯想和回憶,彰顯詩意。

《飛向太空》1972

而塔可夫斯基作品的主題從始至終都透露著他對生存本質的悲憫。《伊萬的童年》講述了一個在戰爭中失去雙親的男孩伊萬,他的夢境和殘酷的現實不斷交叉碰撞;探討何為藝術、何為藝術家的《安德烈·盧布列夫》是導演自己對電影與藝術的告白:藝術就是要去尋求存在最永恆的真相;《鏡子》用詩一樣的鏡頭語言回憶自己的童年;唯一一部科幻題材電影《飛向太空》講述的是環繞索拉裡斯星的太空飛船上,由於某種神秘力量,太空員一個一個陷入精神異常,卻也是借科幻之題去反觀我們的精神世界;最後一部電影《犧牲》更像是塔可夫斯基留給世人的遺言,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平日不相信上帝的主人公亞歷山大竟跪在聖像前發願:如果可以避免這一切發生,我願意不再發聲,離開我深愛的兒子,甚至放棄生命。塔可夫斯基以「希望與信仰」為名,將這部電影獻給了他的兒子安德烈。

《犧牲》中經典的大火

從他的圖像美學,到他對人性形而上的反思,以及他對電影的洞見觀察,塔可夫斯基仍然激勵著新一代的電影製作人和藝術家。

塔可夫斯基在《鏡子》的拍攝現場

塔可夫斯基拍攝妻子Larisa,拍攝於前蘇聯 Myasnoye 1981 寶麗來相機

塔可夫斯基拍攝於義大利,1979-1982 寶麗來相機

延伸閱讀

展覽放映影片與阿姆斯特丹的電影博物

在9月13日的展覽開幕式上,策展人Jaap Guldemond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兒子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塔可夫斯基分别致辭,簡述了他們合作完成此次塔可夫斯基展覽的心情。

隨附的電影節目將放映數字修復後的塔可夫斯基作品,包括《鏡子》、《飛向太空》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犧牲》(1986)。此外,放映的清單還包括由塔可夫斯基所啟發的電影導演,如謝爾蓋·帕拉季扎諾夫(Sergei Parajanov)、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和亞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等的電影作品。塔可夫斯基的六部電影正在全國範圍內由Eye發行,並將在約40家荷蘭電影院放映。

位於阿姆斯特丹河邊的電影博物館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電影博物館成立於1952年,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46年的荷蘭歷史電影資料館。2009年,荷蘭電影博物館與專注於荷蘭電影教育與電影檔案館的荷蘭研究所合併,並宣布遷址到阿姆斯特丹北岸,就在中央火車站的後面,由免費渡輪連通到它。全新的電影博物館取名Eye Filmmuseum,於2012年4月4日由貝婭特麗克絲女王剪彩、正式開放。

如今,Eye Filmmuseum是全荷蘭唯一一家關於電影及移動圖像藝術的博物館。博物館的收藏系列包含超過50,000部荷蘭和國際的電影,各種海報,照片,電影設備,書籍和個人檔案。電影博物館也保留、修復和展出各種各樣的電影- 從經典作品、熱門大片和早期的前衛作品到應用虛擬實境的最新實驗作品。在其俯瞰阿姆斯特丹運河的標誌性建築裡,Eye Filmmuseum在電影和藝術的交匯點組織展覽和電影節目,從電影的早期歷史到最近的社會發展。電影博物館希望展示電影的多樣性,促進荷蘭電影以及國內外電影文化的發展。通過與教育部門和電影產業合作舉辦學習活動,來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電影,並激發大眾對電影的熱愛。 

展期:2019年9月13日-12月6日

地點:荷蘭阿姆斯特丹電影博物館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原標題: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犧牲》(1986)雖是科幻題材,塔氏卻在影片中刻意減少特效場景,改以大量的長鏡頭,描摹出詩意的冷酷異境,許多壯觀而肅穆的場景,探討了生與死、強者和弱者、時間與永恆的關係。該片於1980年獲得第33屆坎城影展人道精神獎。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他的電影宛如奇蹟
    這位世界級電影大師,雖然一生只有不到十部作品,但卻是電影研究者乃至眾多影迷的最愛。  他的作品晦澀近乎哲學和宗教本身  在國內的迷影圈內,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塔可夫斯基與英格瑪·伯格曼、費裡尼堪稱電影大師的「聖三位一體」。
  • 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很多人對於這位繼愛森斯坦導演之後最偉大的蘇聯導演並不熟悉,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塔可夫斯基出生於1932年,他的父母都畢業於莫斯科文學院,在家庭文化的薰陶下,塔可夫斯基就讀於音樂學院和電影學院,並於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1962年的《伊萬的童年》是他第一部長片電影,並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由此奠定了國家電影大師的地位,隨後拍攝了四部電影:《安德烈
  • 中國電影思考:誰還需要塔可夫斯基?
    日前已故導演吳天明的《百鳥朝鳳》以製片人方勵的「一跪」求得更多院線排片,影市的過度單一化引起了人們的警惕:我們的電影市場是否為了票房,過於容忍垃圾快餐?過於苛待詩意表達、個體探索和真誠拷問?過於壓縮後者的生存和展示空間?僅僅因為後者的觀眾比前者的數量少嗎?那麼這種「少」的觀眾,是怎樣的觀眾?為了這樣的觀眾、這樣的電影,建立專門的藝術院線是否已需列上日程?   冗長晦澀的大師?
  • 塔可夫斯基的遺產:直覺超越理性,神性超越凡間
    每當我們紀念他的時候,我總願意提及他那少有的善良和慈悲,以及我們多麼需要這些美好的品質,特別是在這個殘忍的時代。塔可夫斯基的身影已經走遠。而除去那七部半的傑作,他究竟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今天做了一個憂傷的夢,又夢到了俄羅斯北方某處的湖泊,太陽在彼岸升起,兩座俄國東正教修院,有教堂和壁畫,異常美麗。
  • 這是一部看不懂但總感覺很厲害的電影,安德烈自傳電影《鏡子》
    這是一部看不懂但總感覺很厲害的電影,安德烈自傳電影《鏡子》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看一部高大上的藝術電影,來自世界級的藝術電影大師執導的自傳體電影《鏡子》。說實話小編自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並沒有看懂,完全是電影中令人驚豔的美如畫的攝影吸引小編看到最後。但這部《鏡子》作為影史中頗具地位的藝術片,其在內容上的質量也屬上上乘。現在小編就來大大家看看這部看不懂,卻感覺很藝術很厲害的經典藝術片。《鏡子》的導演安德烈·伊萬諾沃在影史中具有殿堂級的地位,他的父親是著名詩人塔可夫斯基。
  • 2015懿德軒特級玉石雕刻大師作品展在滬開幕
    人民網上海1月27日電(記者屠知力)1月26日,「2015懿德軒特級玉石雕刻大師作品展」在上海恒隆廣場懿德軒精品收藏館開幕。貫穿「懿以典藏、德以傳世」的主題,展出了由懿德軒精選的大量玉石精品,營造了一個藝術家與收藏者可自由溝通的高端藝術交流平臺。 「玉、石之美者。」
  • 意識流與蒙太奇
    2、意識流的理論來源(1)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與榮格的無意識理論:(2)詹姆士、伯格森關於意識的「流」的理論;3、意識流的特點(1)文本結構邏輯模擬潛意識的運動狀態;A、時空交錯推移;B、自由聯想;(2)文本題材大多模擬病態的無意識本身的內容和狀態。
  • 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開拍
    新華網北京2月24日電 文化動態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開拍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立項的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日前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裕祿學校開機拍攝
  • 塔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電影中想做的一切
    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一九七零年四月三十日,莫斯科我與薩沙·米舒林(劇作家與電影編劇,《鏡子》編劇之一,出演《飛向太空》與《鏡子》的次要角色)又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 走進電影大師的光影世界,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長沙影...
    從幻象之間的跳躍尋獲救贖與恩赦,到遊戲夢境本身的虛幻馬戲團,最後反思內省的後設電影,費德裡科·費裡尼大概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一代中,風格最多樣的導演之一。近日,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長沙影展活動在保利影城富興店正式啟動。
  • 姚仲達師生印鈕藝術雕刻展——姚仲春篇
    題 記由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中國民協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和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 「問石論藝——姚仲達師生印鈕藝術雕刻展」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雲在樓展出。師從兄長姚仲達、雕刻名家鄭裕文二位老師,現為福建省玉石雕刻大師、福建省寶玉石協會玉石雕專業委員會理事、羅源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多年來精心研學,不斷追求自我創新尋求突破,作品刀法靈巧細膩、精緻、古樸、高雅,形成自已獨特的風格,深受藏家和業內人士的喜愛與好評。姚仲春曾說:「因為喜歡所以執著。喜歡簡單的生活,喜歡簡單地行事,簡單地為人。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兩部電影是科幻電影的兩座豐碑,但也以內容深奧和晦澀而聞名。塔可夫斯基和庫布裡克的電影從來都不是輕鬆愉快的,他們的電影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考和強大的精神力量。,第三部分分析兩位大師在人文關懷上的趨同,最後一部分則提供看懂解謎型科幻電影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 「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開展
    11月12日下午,由中國未來研究會名人書畫專業委員會、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主辦的「壯採境界——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舉行開幕式。《百年巨匠》創始人、北京銀谷藝術館館長楊京島,涵芬樓藝術館館長劉文哲,高冠華先生的眾多學生等眾多嘉賓參加了開幕式。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在上海,除了上海博物館的歷代漆器展,同濟大學紀念園林大家陳從周先生誕辰百年11月25日正式開始,其中包括同濟大學博物館舉辦的陳從周先生百年誕辰展覽與「陳從周《說園》與文人意境——紀念陳從周先生百年畫展」等。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館則有「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特展」。
  • 你知道為何塔可夫斯基的科幻懸疑總能牽動人們的心嗎?
    01 1972年3月20日,由塔可夫斯基執導的影片《飛向太空》在蘇聯正式上映。電影開片出現的一大團緩慢遊蕩的水草,出現過的大雨與室外明媚的陽光,帶著淡淡的壓抑感讓人悄然思索人類自身的各種不同疑慮。「直到今天,整個人類,整個地球卻都無法成為愛的對象。我們人類這麼少,只有幾十億,一點點。也許我們在這是為了獲得,把人作為理由去愛的經歷。」
  • 蒙大奇手法:幾種主要表現形式(敘事蒙太奇)
    1、平行蒙太奇平行蒙太奇是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將同一時間段內、不同空間中屢開的兩條或兩條以上情節線索組接在一起,互相呼應、聯繫,彼此起著促迸作用的蒙太奇。平行蒙太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刪除不必要的過程,以便集中篇幅強調影片的重點內容;也可以通過幾條線索的平行表現,相互烘託,形成彼此呼應的藝術效果;還能通過時空靈活轉換使影片結構多樣化。
  • 卡地亞呈現全新MAGNITUDE高級珠寶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餘慧    9月6日,繼倫敦與巴黎之後,卡地亞全新MAGNITUDE高級珠寶展於9月6日登陸上海,包括全新MAGNI-TUDE高級珠寶系列在內的400餘件高級珠寶與腕錶臻品,將外灘源壹號打造成一座令人嚮往的寶石探秘工坊。
  • 法國電影簡史(1895-1968年)
    主要的代表有德呂克的《上鏡頭性》和《狂熱》,鋼絲的《車輪》和《拿破崙》(德呂克的《狂熱》使用深焦鏡頭,岡斯《車輪》使用加速蒙太奇)。1922年到1923年間,法國出現了先鋒派電影,其中包括純電影,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純電影,以費南萊謝爾的《機械舞蹈》為代表。打打主意,則表現抽象的物體與純電影同稱「抽象電影」。強調個性的自由解放,雷內克萊爾的《幕間休息》成為最具代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