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法國是早期的歐洲霸主國家,具有較強的經濟和文藝基礎,從而孕育出最早的世界電影開端,法國電影共分為6個階段,分別是早期電影,先鋒派與印象派,詩意現實主義,優質電影,新浪潮與左岸派,當代法國電影等。
1895年,裡昂照相館器材製造商,奧古斯特魯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拍攝衝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盧米埃爾兄弟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記錄生活情景的短片,如《火車進站》《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這些影片與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開放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為電影誕生的日子。但由於盧米埃爾兄弟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鐘,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電影甚至成為危險的娛樂。要想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記錄工具向戲劇的道路轉化。用戲劇的藝術來表達故事,法國故事片先驅喬治梅裡埃在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喬治梅裡愛原是一位魔術師,他受到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響,在巴黎附近建造了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幻想片和神話片。棚內有可移動的舞臺,攝影機固定在舞臺正面,由此他提出了「銀幕即舞臺」的觀點;在拍攝幻想片時,他還發明了許多電影特技(疊印,二次曝光,多次曝光,慢速拍攝,停機再拍等)提出了著名的指揮家試點的電影理論。並且拍攝了《灰姑娘》《聖女貞德》《貴婦人的失蹤》《月球旅行記》等影片,並受到觀眾歡迎,其中《月球旅行記》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學幻想片,和他著名的《德萊福斯事件》一片中採用細緻的現實主義手法,開創了「真實搬演」藝術的先河。他的作品具有幻想與現實的創作風格。喬治梅裡愛為了根據自身的需要創立了明星影片公司,使電影從世俗的騎士遊戲躋身於上流社會,高雅的藝術場所,明星公司所在的歌劇院也被時人稱為「世界電影中心」。
1910年前,法國電影,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設置的舞臺紀錄片,喜劇片,控制整個電影市場。1910年後,因美國與德國影片的競爭,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總產量仍然居世界首位在海外市場上仍然佔有優勢。直到第1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法國電影霸主地位才被摧毀,由於戰爭,法國電影生產完全停頓,此時法國受美國乘虛而入,佔領法國市場,世界電影中心有法國轉向美國。
一戰結束後,由於好萊塢電影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之白帶,採取全面清理的政策,法國電影輸出幾乎為0,為重振法國電影,德裡克聯合鋼絲等人創立了印象派,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中獲得啟發,因此電影中不重祉表現主題和情節,反對,好萊塢是電影敘事,用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詩畫的畫面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主要的代表有德呂克的《上鏡頭性》和《狂熱》,鋼絲的《車輪》和《拿破崙》(德呂克的《狂熱》使用深焦鏡頭,岡斯《車輪》使用加速蒙太奇)。1922年到1923年間,法國出現了先鋒派電影,其中包括純電影,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純電影,以費南萊謝爾的《機械舞蹈》為代表。打打主意,則表現抽象的物體與純電影同稱「抽象電影」。強調個性的自由解放,雷內克萊爾的《幕間休息》成為最具代表的作品。1925年達達主義電影被超現實主義所取代,超現實主義將情節作不合邏輯的安排,強調潛意識和心理的分析,他與達達主義電影都是一種反傳統的電影,不同的是超新人主義表現的對象是人,因此多少帶有故事情節,代表作品有法國導演杜拉克《貝殼與僧侶》,德國導演維內的《卡裡加裡博士》,還有西班牙導演布魯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白日美人》,布魯埃爾的《黃金時代》是超現實主義的最後一部作品。
1927年絕世歌王開啟了有聲片的時代,有聲電影興起。其次,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造成的法國在內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給予了先鋒派電影雙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先鋒派電影運動不得不宣告結束,轉為關注現實生活。以20年代超新人主義的杜拉克為代表,在30年代初期,推動了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開始。杜拉克繼承了20年代先鋒派電影的創新和實驗精神,在影片中往往以詩意的對話引人入室的視覺形象,豐富的哲理暗示,構成一個複雜、細膩的混合體,來表現法國電影在思想上的成熟。雷內克萊爾和讓維果是失意現實主義的先驅人物,這一時期雷內克萊爾在1930年導演的個人首部電影《巴黎屋簷下》,與《百萬法郎》《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並稱為他在這一時期的四部曲。(蕾蕾克萊爾的處女作《沉睡的巴黎》是先鋒派定的重要標誌,第二部作品《幕間休息》,為他確立了國際聲譽,這是一部「荒唐的」先鋒派傑作)。雷內克萊爾擅長,用喜劇形式來表達諷刺的韻味,在他的影片《自由屬於我》們中探討「自由」,這其中的喜劇風格影響了後來美國的喜劇大師卓別林(《摩登時代》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啟發)。另一位先驅人物讓.維果,29歲便逝世,但也留下了兩部傑出作品。1932年的《操行零分》和1934年的《駁船阿塔郎特號》。其中《操行零分》是他導演的自傳體影片(影片中表現孩子們在寄宿學校的生活,深刻的表現了寄宿學校對人性的壓抑),《駁船阿塔蘭特號》相比更具詩意,也更加現實主義的多,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時期是1934年到19 39年期間。這一時期多數影片的主題揭示社會的黑暗,描寫小人物在社會重壓下的悲慘境遇。故又得名「黑色現實主義」。
在期間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讓.雷諾瓦,他是寫實主義電影大師(它以業餘愛好者的身份投入電影事業)1934年讓雷諾導演了「對義大利電影有重大影響,並預示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託尼》。從《託尼》起,讓.雷諾瓦便系統的運用景深鏡頭,而美國電影到1941年的《公民凱恩》的問世後,才開始突破了傳統電影的剪輯方式,(在此意義上,羅西裡尼德西卡尊稱他為先驅)。讓雷諾最重要的兩部影片是1938年導演的《大幻影》和1939年的《遊戲的規則》(《大幻影》是一部充滿和平主義精神的偉大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將法德英俄4種語言的混用,充滿戲劇性和複雜性。而《遊戲的規則》中則大量使用了移動攝影,深焦鏡頭在當時較為先進,富有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特徵)。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1.緊身鏡頭的確立和使用2.發揮了電影中文學的力量(重視編劇的作用)詩意現實主義的創作誤識:1.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器過於強調對白和編劇的作用2.藝術群體對個體的衝擊(平庸模仿某評定藝術創作的獨特性和個性表現)。 30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隨著戰爭的到來逐漸衰落。直至一戰後法國擺脫德國的統治而獨立,一大批法國電影工作者希望復興傳統的法國藝術電影,提出了「優質電影」(又稱爸爸電影)。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1895年到1964年)青年文化在全球盛行和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的影響。在法國出現了新浪潮和左岸派。新浪淘電影的興起的主要力量得力於《電影手冊》雜誌,新浪潮電影不反對商業片主張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出於商業上的考慮,用長鏡頭代替蒙太奇,拍片上縮短製片時間,利用天然外景方法減少開支,追求自然,但不像「真實電影口那樣客觀的展示事件的日常進程,而在影片中加入主觀意識。電影手冊是在安德烈巴贊的領導下,團結一批青年影評人,如特裡弗,戈達爾等人,提倡在電影創作中展現導演的個人風格,推崇現實主義美學,提出了作者論,發現並闡述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的重要價值,闡述了蒙太奇與景深鏡頭在電影語言中的辯證關係。新浪潮電影繁盛時期較為短暫,但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特裡弗的《四百擊》,戈達爾的《精疲力盡》《隨心所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