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與拓寬我們認知的1988年

2020-12-03 autocarweekly

文 | 萬湑龍

圖|網絡

在被霍金去世的消息「轟炸」了一整天的朋友圈之後,我面對這篇命題作文的空白Word文檔,思考了一個小時該如何起頭。因為已經有上萬個公眾號,從上萬個角度去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無論我怎麼寫,在已經視覺疲勞了的讀者眼裡,只能算作是拾人牙慧。

毫無疑問,霍金是我們所處這個時代所能擁有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哲學家。但我們也都知道,科學家在普遍情況下並非是受廣大人民群眾熱捧的偶像。

雖然我們小時候總說將來想當科學家、太空人,可我們真正長大之後,很誠實地想成為企業家,而最崇拜的,是那些一呼百應的娛樂明星。至於科學家,他們的成就對於你我這樣的俗人而言,實在是居於廟堂之高。發一條關於他們的朋友圈,著實曲高和寡。

霍金的例外——同時也是他最顯見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在隔絕於吃瓜群眾和高深科學之間的厚厚堅冰上,撬破了一絲縫隙,透過幾分光亮。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他在1988年出版的那本書:《時間簡史》。

昨天,就連BBC都報導了霍金的去世在中國社交網絡上所產生的巨大反響。

我相信在朋友圈裡轉發各種文章、圖片和感想的人,即使是沒讀過這本書,可能在家中書架的角落上,也有一本盛滿了灰塵的《時間簡史》。即便沒有,想必你也見過在夜晚昏暗的路燈下,塞滿盜版書的三輪車上,賣書人會把它和《如何成為第二個馬雲》這類的書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1988年12月,當時的《時間簡史》雄踞《星期日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最暢銷書排行榜冠軍已久。霍金在英國《獨立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之簡史》,後來這篇文章也作為序被收錄在新版本的《時間簡史》裡。

他想讓這本「成為機場書攤上出售的那種書」,也清晰地認識到:「人們對於我克服殘廢而成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人性好奇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更知道人們買來這本書是因為「大家購買我的書是因為讀了它的評論或者它上了暢銷書榜,但他們並不讀它;他們只是將其放在書架或咖啡桌上,因此不須費力讀通而僅是擁有它就值得炫耀。我斷定會有這種情形發生,但我不知是否比大多數其他的包括《聖經》和莎士比亞著作在內的嚴肅的書籍更甚。」

早在1984年的時候,霍金就已經依靠著自己的口述和他人的記錄,完成了《時間簡史》的初稿。但得益於拜坦姆出版社的編輯,非常恪盡職守地讓霍金幾乎重新寫了一遍這本書,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時間簡史》。

不過這期間的艱難,估計只有霍金一個人知道。1985年出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時,霍金感染了嚴重的肺炎。醫生只能切開他的氣管來維持呼吸,這讓他完全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至於那種艱難與掙扎,「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主演《萬物理論》已經做出了足夠傳神的詮釋。

在《之簡史》裡,霍金曾表示拒絕:「如果讓演員來飾演我們,則無論是我還是我的家人的自尊心將喪失殆盡。」但是在《萬物理論》裡,霍金同意電影使用自己的真實聲音,而在這部電影的首映禮上,坐在臺下的他默默流下了淚水。

其實除了《萬物理論》之外,霍金本人、他的形象、模仿他的人甚至是略帶惡搞的動畫人物在無數的電影、電視劇乃至動畫片當中出現過。最為人熟知的,當屬他在《生活大爆炸》中與謝耳朵的對戲,以及四度客串《辛普森一家》。

甚至在《星際迷航:下一代》這部播出周期長達七年的電視劇裡,霍金還扮演自己,與牛頓和愛因斯坦坐在同一張牌桌上打牌。

在同時代的偉大科學家當中,霍金似乎是格外愛「走穴」的一個「異類」。但我覺得,他所做的一切看似不著調的事情,初衷卻和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一樣——拓寬人們認知的邊界。只不過一個是通過鉛字和油墨,打破普通人學識和想像力的邊界,去認識那繁星深處的奧秘;另一個則是讓更多不讀書的人,知悉哪怕一點點科學的樂趣所在。

1988年的整個世界,似乎都和當年那本《時間簡史》一樣,拓寬著人們認知的邊界。

一提及這個年份,很多人首先想起來的就是韓國電視劇《請回答1988》。公司裡一幫女生們絲毫不怕暴露年齡地推薦這部電視劇說能找到童年時的回憶,可想而知它拍的有多麼細膩和感人。

而對於它描述的那年漢城奧運會,尚在襁褓之中的我是無法有記憶的。不過在我觀察,父母那輩人所能夠第一時間想到的運動員名字,大多都出現在那屆奧運會上。

比方說被寫入體操運動歷史的「樓雲跳」和「樓雲空翻」,就是出自那年的奧運會跳馬冠軍樓雲之手。還有讓全國人民都關注和喜歡上跳水的,也是自那年高敏拿到中國第一塊奧運會跳板金牌開始。

那屆奧運會的男子百米決賽因為有著卡爾·劉易斯和本·詹森的參加,被陳偉「世紀之戰」。但從「世紀之戰」跌落成奧運歷史上最大的醜聞,中間也只不過經歷了兩次尿檢。

跑出9秒79成績的本·詹森在決賽當晚讓全世界以為,人類身體的極限遠比我們想像的更高。然而被查出大量使用類固醇之後,全世界對于田徑賽場上誕生的驚人成績始終抱有懷疑的態度,直至今日。

而那屆奧運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韓國的國運。韓國因為舉辦奧運會,當年就使經濟出現了12.4%的增長。198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甚至在一個奧運會之後韓國國內的民眾調查中,有56%的人認為,舉辦奧運會「推進了民主化的進程」。

再看看今年虧掉血本的平昌冬奧會和越來越少的國家願意承辦奧運會的新聞,簡直不是同一個次元裡發生的事情。

那一年讓國際社會認識中國人的,不僅有奧運會,還有柏林國際電影節。

《紅高粱》在那年拿到了中國人的第一座金熊獎,同時也是亞洲人的第一座。而這部電影也為後來國內的很多文藝片指明了一條發行路徑:拍完之後先去國外拿獎,有了知名度之後,國內票房不會太差。

不過當年的電影人們可沒那麼功利,或者說,還沒那麼來得及功利。如今看上去的全明星陣容——張藝謀、姜文、鞏俐、攝影顧長衛以及原著作者和編劇之一的莫言,當時也就只有姜文有過電影經驗。但絲毫不妨礙這部電影讓全世界觀眾了解中國式的審美,以及中國人的性格。

當年還有一位大導演拿出了他的處女作,那就是王家衛和《旺角卡門》。在那個一拍黑幫電影就動輒義蓋雲天的年代,墨鏡王並未按一般的江湖片模式把片中人物塑造成黑白分明的人,而是當成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缺點的人來塑造。王家衛把自己獨特的影像風格和傳統的香港黑社會動作片結合起來,用MTV式的抽象視覺把詩意的浪漫感覺帶入到這部影片。

這種風格在15年之後被劉偉強和麥兆輝發揚光大,《無間道》成了我們這代人對於這種非標籤化的香港黑幫片最明確的記憶,以至於我們都忘記或忽略的《旺角卡門》的偉大。

而劉德華從當年的社團揸FIT人,變成了臥底警察隊伍的劉建明;張學友從當年香港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變成了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能在微信對話框裡看到的表情包。

只不過可惜的是,我對1988年的這兩部電影的印象,都是上了大學之後才建立起來的。

年幼的時候,哪看得懂墨鏡王的文藝,只有《英雄本色2》裡的小馬哥最能激蕩荷爾蒙萌發時期的少年。至於《紅高粱》,裡面一段高粱地的鏡頭讓這部電影成為了很多家庭在那時候完全不能讓小孩子接觸到的禁片。

1988年還有位香港電影人特別的高產,那就是成龍。而他那年拍的《飛龍猛將》和《警察故事續集》,我在小時候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成龍幾乎成了我年幼時觀賞電影的絕對重心,甚至於他還順便開啟了我對於汽車的一部分認知。因為《霹靂火》裡的EVO和《飛鷹計劃》裡的帕傑羅,讓我在當年對於三菱這個牌子格外的痴迷。當然,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知道了商業合作和品牌代言這回事。

1988年的時候,三菱帕傑羅在很多地方還都是個稀罕物件,但是在我們那裡卻不那麼鮮見。西北的很多石油勘探企業、地質局都有不少第一代的帕傑羅,偶爾還能看到一串沾滿沙塵的帕傑羅行駛在黃河邊的馬路上,那場景就意味著這些車剛剛完成勘探任務回來。

在那年月,人們對於車的認知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帕傑羅之前,最張揚的越野車就是北京吉普212了,而在剛看到帕傑羅的時候,似乎也有不少豐田的蘭德酷路澤LC60冒了出來,而我們那的人喜歡稱這輛車為「沙漠王」。80年代末最能夠縱橫馳騁於西北戈壁沙漠之中的,也就是這輛車了。

1988年也是幾乎是伏爾加和拉達這樣蘇聯車最後的輝煌時期,路面上已經能夠看到簇新的桑塔納,但那也只是領導和大老闆們的專屬物件。如果你不是從桑塔納的後排座位下車,手裡還拎一個十斤重的大哥大的話,很容易被人質疑你只不過是個司機——其實在當時,能夠成為司機開這些車,也是件極為光榮的事情。

但有意思的是,雖然理論上皇冠213要比桑塔納高級出不少,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這麼覺得。畢竟皇冠在當時只是高端計程車,比不上桑塔納這樣容易聚斂貴氣的身份。

而在萬裡之外的長春,一汽與德國大眾汽車在1988年籤署了奧迪100技術轉讓協議,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第一個標準的高檔車技術轉讓合同,那一刻「一汽奧迪100」深刻影響了中國轎車市場甚至轎車工業,開啟了豪華品牌汽車配套零部件的國產化之路。

如今我們所記住的,都是一汽-大眾奧迪開啟了國產豪華車的歷史。其實在當年,歷史差點有一個小拐點。同樣是在一汽的長春廠區裡,還有一群人在搗鼓著奔馳。

1985年1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與德國奔馳汽車公司正式籤訂了CKD組裝奔馳轎車的合同,並確立了第一期出產的奔馳W123車型使用奔馳商標的生產方向。

當時的一汽同樣以CKD的方式組裝奔馳轎車的目的便是從組裝中學到奔馳車的精髓,從而對紅旗進行改造。當時德國人也確實也帶來了5種紅旗轎車的改造方案,但由於決策層一直爭論不下,紅旗的改造進程只能暫時擱淺。

而在1988年,有828輛奔馳W123的國產奔馳E級轎車駛出了長春一汽的廠區。只不過,它們並沒有成為奧迪100那樣的裡程碑,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在這片日新月異的土地上。

相關焦點

  • 《時間簡史》走過27年 電子書國內首次上線
    (6月18日,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時間簡史  紅網長沙6月18日訊(時刻新聞見習記者 秦芳 通訊員 楊波)6月18日,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霍金《時間簡史》電子版在國內首次上線。    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於1988年問世,1992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在國內率先推出該書中文版。在過去的20多年裡,該書在國內一直只有紙質版圖書可供讀者閱讀。
  • 史蒂芬·霍金:人們買《時間簡史》卻不讀 只是好奇我如何克服殘疾...
    《時間簡史》榮登《紐約時報》最暢銷書榜達五十三周之久;在英國直至1993年2月止已列名倫敦的《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最暢銷書榜上達二百零五周之久。一百八十四周後,由於在這個榜上最出盡風頭而被收入金氏世界紀錄。後被翻譯為了數十種語言的版本……1988年12月,霍金在英國《獨立報》上刊文《之簡史》,講述了他的寫作野心和此書大火之後他的冷靜分析。
  • 《時間簡史》等霍金系列著作電子書全面上線 - 湖南頻道
    通訊員 楊波 供圖  紅網長沙12月10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秦芳 通訊員 楊波)記者從湖南科技出版社了解到,12月10日,史蒂芬·霍金系列著作電子版全面上線,其中《時間簡史》,更是第一次以圖文形式出現在電子屏幕。    「我們在幾乎對世界毫無了解的情形下生活著。
  • 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你讀不懂卻不得不看的霍金
    史蒂芬·霍金,享譽全球的偉大物理學家,他的一生充滿了命運賦予的苦難,由於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雖然命運禁錮了他的軀體,但是他的思想卻衝破了自然的束縛,自由地翱翔在浩瀚星空中,探索宇宙,解密黑洞,他帶給人類的是突破想像上的認知。
  • 《時間簡史》作者史蒂芬·霍金去世,他回到了屬於他的宇宙星辰
    3月14日中午,多家中國媒體轉發外媒報導稱,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今日去世,享年76歲。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時間簡史》,目前全球累積銷售已經高達2500萬冊。但《時間簡史》也險些未能與公眾見面。在完成這本著作前,霍金有過一次坦蕩的經歷。在訪問歐洲原子能研究機構在瑞士日內瓦的量子物理實驗室的時候,霍金不幸染上肺炎。由於病情嚴重,霍金被送到劍橋大學的阿登布魯克醫院進行了氣管切開手術。這次手術雖然挽救了霍金的生命,但他再也不能正常語字清晰地說話了。
  • 時間簡史-帶你探尋宇宙的奧秘
    時間到底是什麼?時間可逆轉嗎?可以穿越時間隧道去旅行嗎?宇宙有沒有邊緣?
  • 廈門市少圖設立霍金專題書架 有3版本《時間簡史》
    導報訊(記者 崔曉旭 通訊員 李玉燕)導報記者昨日從市少圖獲悉,為致敬不久前與世長辭的偉大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先生,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特別採購、加工了一批霍金先生的著作,並在中山公園館四樓閱覽室設立「史蒂芬·霍金」專題書架。
  • 史蒂芬·霍金去世 其傳記片《萬物理論》獲奧斯卡
    史蒂芬·霍金霍金出席英國電影學院獎年輕的霍金《萬物理論》北京時間3月14日消息,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其家人確認了這一消息1963年,霍金21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80%的ALS患者在確診後的5年內死亡,霍金自己的醫生告知他大約還有2年的壽命,而他此後活了幾十年,比其他任何有病史的病人都要長。1988年,霍金出版了第一本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全球引發熱議,該書售出了千萬冊,是史上最暢銷的科學書籍之一。
  • 探秘時間簡史——我們的宇宙圖像
    《時間簡史》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1988年出版的關於宇宙學的經典科普著作。全書用相對大眾化的語言揭示宇宙的演化,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最後嘗試獲得大一統的理論。今天小編將帶大家進入神奇的宇宙世界。
  • 從「時間簡史」到「我的簡史」 讀懂4本書感受霍金的偉大
    這裡介紹關於霍金關於宇宙以及時間論述的書籍。我們不能完全看懂他的思想,但至少我們可以由此感受他工作的偉大。《時間簡史》宇宙的存在與意義,人類的存在和意義,在上個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人類似乎終於找到了答案,逐漸到達了解宇宙之謎的邊緣。
  • 清明懷人丨懷念霍金:《時間簡史》編輯與霍金的兩面之緣
    資料圖片 文丨孫桂均 3月14日,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逝世,消息一出,震驚了全世界。 對於我們來說,了解霍金是從他的著作《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開始的,而這些著作的中文版都是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孫桂均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首席編輯,先後擔任《時間簡史》等著作的責任編輯。因為工作關係,孫桂均曾與霍金有過「兩面之緣」。
  • 你有《時間簡史》嗎?
    看到標題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那個笑話:「同學,你有《時間簡史》嗎?」「沒時間,有時間也不去撿屎。」但是在今天,《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霍金去世史蒂芬·霍金是誰?霍金霍金,1942年1
  • 史蒂芬·霍金的生平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餘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有學者曾指這種書之所以仍可以如此暢銷,是因為書本嘗試解答過去只有神學才能觸及的題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
  • 時間簡史?
    來源: 周浩金 舉報   據《衛報》和 BBC 報導,當今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時間簡史
  • 「時間旅行者」!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據英國天空新聞當地時間3月14日凌晨3時46分報導,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享年76歲。這一消息已經得到霍金家人確認。圖為史蒂芬·霍金年輕時候的照片。
  • 世間再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
    據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3月14日消息,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時間簡史(插圖本)_未分類和大眾喜愛的50本書_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
    內容簡介:   史蒂芬·霍金生於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與伽利略去世的紀念日是同一天。他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系教授教席(這一職位曾由艾薩克·牛頓擔任)。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於1993年出版了《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這本書是理論物理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其中的內容已被許多科學論文和書籍引用。
  • 史蒂芬·霍金的最後一次演講
    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於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霍金著作名稱:1973年 《時空的大尺度結構》(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1988年 《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1] 1993年 《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2001年
  • 為解釋複雜物理理論 史蒂芬·霍金將主演電影
    中新網10月15日電 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將主演一部解釋複雜理論的電影——《超越地平線》。
  • 史蒂芬·霍金——他屬於星辰宇宙
    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史蒂芬·霍金逝世,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