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的最後一次演講

2021-01-15 萌寵軍君

據BBC、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作為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與羅傑·彭羅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並提出霍金輻射理論,為現代物理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但他憑藉驚人的才華在輪椅上完成了人類最為壯闊的探索和想像。

僅以本文緬懷史蒂芬·霍金。

霍金語錄

1、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3、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

4、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5、活著就有希望。

6、時間有沒有盡頭?

7、我注意過,即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前都會左右看。

8、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9、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11、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2017騰訊 WE 大會中霍金進行了獨家視頻演講,展示了他為太空探索帶來的傑出貢獻與最新成果。這也是霍金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演講。

以下為霍金的演講原文。

你好,北京!我是史蒂芬霍金。我今天的演講,是關於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為了最好地闡述,我需要從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思考人類的未來,二是研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我今天的目的,是問大家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夠確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人類的未來達到儘可能完美?其次,我們為什麼要考慮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一個原因是,對我們來說,地球變得太小了。在過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級的,即每年人口以相同比例增長。目前這一數值約為1.9%。 這聽起來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著,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會翻一番。 2022年,我將慶祝自己80歲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這段歷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時膨脹了四倍。

這樣的指數增長不能持續到下個千年。 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然而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但是理由充分嗎?難道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 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情況就如同1492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註定是徒勞無功。 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那些被剝奪權利地位、走投無路的人來說,新世界成為了他們的烏託邦。人類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它不會解決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它將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著眼於更廣的空間,而不是拘泥眼下。希望這能夠讓我們團結起來,面對共同的挑戰。

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會有怎樣的發現呢?會找到外星生命,還是發現我們終將在宇宙中踽踽獨行?我們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長的進化後,實現了與地球資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條件適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即使這種可能性極小,但宇宙是無限的,我們還是可以假設,生命會在某處出現。不過,如果概率很低,那麼出現生命的兩個星球間的距離,可能將異常遙遠。

在太陽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顯而易見的選擇。水星和金星太熱,而木星和土星是巨大的氣體星球,沒有堅實的表面。火星的衛星非常小,並不比火星本身更優。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也存在可能。比如木星的衛星之一歐羅巴,它的表面是冰層,但其下可能會有液態水,也就可能會孕育生命。那麼我們如何確定這種可能?是否必須登陸歐羅巴,然後鑽一個洞?

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我所說的長期,是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去年,我與企業家尤裡米爾納(YURI MILNER)一起,推出了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內,我們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送一個探測器。

「突破攝星」是人類初步邁向外太空的真正機會,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這是一項概念驗證的使命,其中涉及三個概念:迷你太空飛行器、 光動力推進和鎖相雷射器。「星晶片」是尺寸被縮小到僅幾釐米、但功能完備的太空探測器,它將附著於「光帆」上。「光帆」由超材料製成,重量僅有幾克。我們設想,一千個由 「星晶片」和 「光帆」組成的納米飛行器將被送入軌道。 在地面上,雷射器陣列將共同形成一道超強光束,光束穿過大氣,以數十吉瓦的功率射向太空中的「光帆」。

這項創新背後的想法,是以光束來驅動納米飛行器的前進。這樣產生的速度雖然不及光速,但也能達到其五分之一,約合每小時1億英裡。這樣的系統可以在一小時內抵達火星,幾天內到達冥王星,一周內就可以追上並超過旅行者號探測器,並在僅二十年後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重要的是,「星晶片」的軌跡可能包括「比鄰星B」,這顆位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宜居帶的行星,與地球的大小類似。正是在今年,「突破攝星」與歐洲南方天文臺攜手合作,進一步探尋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的宜居行星。

目前看來,這些都可能成為現實。但我們也看到重大的挑戰。1吉瓦功率的雷射器僅能提供幾牛頓的推力,不過因為納米飛行器因為只有幾克重量,恰恰可以克服這個問題。但是工程方面的挑戰是巨大的。納米飛行器必須經受極限加速、極寒、真空和質子,以及與太空粉塵等垃圾的碰撞。另外,由於大氣湍流,將一套總量100吉瓦功率的雷射組瞄準太陽帆,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還有一些嚴峻的問題。如何讓數百道雷射穿過大氣波動時聚合,如何推動納米飛行器又不燒毀它們,如何讓它們瞄準正確的方向?此外,我們還需要讓納米飛行器在冰冷的真空環境中工作二十年,這樣它們才能將信號傳回到四光年外的地球。然而這些都是工程設計要解決的問題,而工程挑戰往往最終都會被解決。隨著技術進步日趨成熟,我們可以展望更多令人興奮的使命。如果「突破攝星」計劃能傳回毗鄰星系中宜居星球的圖像,這對人類的未來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希望我已經解答了我演講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於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霍金著作名稱:

1973年 《時空的大尺度結構》(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1988年 《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1] 1993年 《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2001年 《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1] 2002年 《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1] 2005年 《時間簡史(普及版)》(及插圖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1] 2005年 《上帝創造整數》(God created the integers) 2007年 《喬治的神秘宇宙鑰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喬治的宇宙尋寶之旅》(George's cosmic treasure hunt)《喬治與大爆炸》(George and the Big Bang) 《George and the Unbreakable Code》 2010年 《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 2013年 《我的簡史》(My brief history)《時間簡史續編》《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時空本性》《未來的魅力》《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

沒了軀殼的束縛,他將更自由。僅以此文緬懷史蒂芬·霍金。

相關焦點

  • 這是霍金最後一次在中國演講,他思考了人類的未來
    【寫在前面】當地時間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享年76歲。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21歲時,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
  • 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成為了星空
    1985年,霍金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邀請首次來到中國,發表了有關黑洞和時間的演講。 1988年,霍金《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問世。同年,霍金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2001年,霍金著作的《時間簡史》的姐妹篇《果殼中的宇宙》出版。 2017年,霍金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 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據英國BBC等外媒14日報導,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在2017騰訊 WE 大會中霍金進行了獨家視頻演講,展示了他為太空探索帶來的傑出貢獻與最新成果。這也是霍金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演講。
  • 印度前總統慕克吉最後一次訪華:參觀華林寺、在北大演講
    2016年5月26日,印度總統慕克吉在北京大學演講。2016年5月,慕克吉對中國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這是他總統任上唯一一次訪華,也是他作為印度領導人最後一次訪華。 慕克吉訪問的第一站是廣州。慕克吉訪華期間還訪問了北京大學,出席「中印大學校長圓桌會議」並發表演講。據新華社和《北京大學校報》當時的報導,慕克吉首先向北京大學校園內、由印度前總統納拉亞南贈送的泰戈爾銅像敬獻花環,然後發表了題為「印中關係:加強民間合作的八個步驟」的演講。
  • 史蒂芬·霍金的追悼會歡迎「時間旅行者」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於今年三月去世,而他的骨灰將於6月葬在西敏寺(又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最後一次展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智慧和對物理學領域的貢獻的儀式上,似乎「時間旅行者」已出現在客人名單上。
  • 享年76歲 | 他最後一次專門給中國人做的演講是這樣的……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
  • 史蒂芬·霍金的最終理論!親密的朋友揭示了大爆炸理論的最後合作
    史蒂芬·霍金的親密朋友兼同事託馬斯·赫託格坦率地談到了他與已故理論物理學家的最後合作,後者於今年3月去世。Hertog教授是與史蒂芬·霍金合著的關於宇宙起源的研究論文的最後一個人。史蒂芬·霍金的最後一篇研究論文研究了宇宙的起源。今年4月,兩位物理學家發表了這篇開創性的論文,不到一個月前霍金就去世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激發了科學家們的想像力。
  • 紀念丨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成為了星空
    據中國新聞網14日轉引外媒報導,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的家人已經確認這一消息。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 史蒂芬·霍金的生平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
  • 兩位霍金博士作客上海 講述史蒂芬·霍金的科學探索之路
    作為已故傑出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愛女,露西·霍金為上海的觀眾們帶來了她與父親歷時八年共同創作的兒童科普讀物《喬治的宇宙》。著名作家簡·霍金博士(右)與科普作家露西·霍金博士(左)做客上海科普大講壇在觀眾們期待的目光中,簡·霍金博士首先為大家帶來題為《從事實到電影到小說》的講座。
  • 這位女校長對哈佛新生的最後一次演講,談了大學教育的兩個關鍵點
    這位女校長對哈佛新生的最後一次演講,談了大學教育的兩個關鍵點 作者:外灘教育 發布時間:
  • 關於史蒂芬·霍金,你必須知道的幾部紀錄片
    據英國BBC等外媒14日報導,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生於伽利略忌日,死於愛因斯坦的誕辰。1942.1.8—2018.3.14, 他留給我們兩項重要的學術貢獻——「奇點定理」和「霍金輻射」。
  • 每天了解一個人——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這是霍金出生的日子,十分巧合的是,這一天恰好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紀念日。他的父母都畢業於世界頂級學府——牛津大學,父親是熱帶病專家,母親側重於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童年時霍金非常喜歡設計一些極為複雜的玩具,據說他曾經用一些廢棄用品做出了一臺電腦。所有的這一切,都預示著霍金將有一個不凡的人生。
  • 錯過了2019年最後一次日食,不可錯過這3個關於太陽的演講
    今天,你是否被「2019年的最後一次日食」刷了屏? 同時,小編為你準備了幾個關於太陽的有趣演講。沒看到日食沒關係,以下知識大餐不要錯過哦~ 見過了日食,或許你還想更了解宇宙一些 日食是太陽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天文現象。對於這個為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光和熱的天體,人類很早就產生了興趣,並開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
  • 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今天,是全人類都感到惋惜的一天,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這個天才似乎「不擇手段」地,向人們呼籲保護地球,向人類「提醒」並出了不少「良方」此外,霍金還是個非常謙遜的人,在一次訪談中主持人問到:「你認為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嗎?」霍金說道:「拿自己智商說事兒的人,本身就是一個Loser!」
  • 霍尼韋爾將首次直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演講
    2016年11月9日上午9點30,霍尼韋爾將首次直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演講 如何參與直播並抽獎 即日起,通過霍尼韋爾中國官方微信的「熱門活動」欄目中「諾獎得主演講直播」,即可獲取直播間二維碼,在11月9日上午與斯穆特教授零距離。
  • 史蒂芬·霍金去世,一個時代落幕了
    ——《時間簡史》據外媒報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北京時間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多家媒體也已確認這個消息。BBC:這種疾病開始於霍金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那時候,他發現自己的動作越來越笨拙,還會時不時地摔倒,做事情也力不從心。有一次從樓梯上摔下來,頭先著地,造成記憶力輕微喪失。在劍橋大學讀書時,他講話開始含糊不清,在他21歲時,醫生診斷出他患有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只有兩年的時間可以存活。但是,命運卻讓他繼續堅挺地活著,為了人類,為了世界。
  • 史蒂芬·霍金,戲稱自己是最懶惰學生的他,演繹了傳奇的一生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2018年3月14日離開了我們,享年76歲,離開了他一直鍾愛的無窮無盡的宇宙世界而在他離開的這一天,人們才開始真正認識霍金這位偉人>鄰居眼中的古怪家庭史蒂芬·霍金,全名史蒂芬·威廉·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
  • 史蒂芬·霍金去世 曾提出黑洞蒸發理論
    史蒂芬·霍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4日訊 本網綜合報導,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史蒂芬·霍金去世,他預言:2600年地球或變成「火球
    據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霍金的微博@史蒂芬霍金_StephenHawking 最後一條微博永遠停留在2017年11月24日15時40分。在2017騰訊 WE 大會中霍金進行了獨家視頻演講,展示了他為太空探索帶來的傑出貢獻與最新成果。這也是霍金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