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成為了星空

2021-01-20 21世紀商業評論

這個宇宙又少了一顆美麗的心靈。

 

今天,全球最悲痛的消息莫過於傳奇人物霍金的離世。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家人發表聲明,證實霍金在位於英格蘭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

 

他的子女露西、羅伯特和蒂姆稱:

 

「我們深愛的父親已於今日辭世,我們為此感到極度傷心。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卓越的人,他的工作成功將會在未來許多年繼續存在下去。他的勇氣和堅持以及他的天才與幽默鼓舞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他曾經說過:『如果不能為你所愛的人提供一個家,宇宙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將會永遠懷念他。」


霍金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1979至2009年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是英國最崇高的教授職位。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作為當代理論物理的代言人,霍金對於在公眾面前宣傳理論物理作用的影響力更無人能及。




比起霍金的科學造詣,更令人熟知的,或許是他的病症。在21歲時正躊躇滿志的年紀,霍金不幸患上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漸凍症),全身唯一能動的只有眼睛和三根手指。醫生預言他最多活兩年,霍金卻與病魔鬥爭了50餘年。

 

這也使霍金的魅力未局限在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霍金辦公室的照片下寫著:「記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腳下。去理解你所見到的,思考宇宙因何存在。保持好奇心!」

 

霍金一生回顧:


1942年1月8日,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出生於英國牛津,這天正好是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伽利萊逝世300年忌日。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

 

1963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

 

1965年,霍金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1974年,霍金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

 

1979年起,霍金劍橋大學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這個位置曾經屬於科學巨匠牛頓。

 

1978年,霍金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983年,霍金髮表了研究結論: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

 

1985年,霍金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邀請首次來到中國,發表了有關黑洞和時間的演講。

 

1988年,霍金《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問世。同年,霍金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2001年,霍金著作的《時間簡史》的姐妹篇《果殼中的宇宙》出版。

 

2017年,霍金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2018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

 


在過去的20多年裡,我們可以看到,霍金除了繼續探索宇宙的奧秘,他總是積極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為所有關切人類命運的主題發聲。在去世前的這幾年中,霍金最常討論,最關注的話題是:離開地球和警惕人工智慧。

 

1.1000年內,地球會因大災難而毀滅


2012年,霍金在70歲生日前夕參加了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時,談到,未來1000年內,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會因某場大災難而毀滅,如核戰爭或者溫室效應。因此,他強調人類必須移居其它星球。

 

2017年6月播放的紀錄片《遠徵新地球》(Expedition New Earth)中,霍金重申,在未來一百年內,人類為生存必須離開地球,在太空尋求新家。

 

2017年11月5日,霍金通過視頻指出了人類移民太空的原因所在:對我們來說,地球變得太小了。在過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級的,即每年人口以相同比例增長。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

 

2.人工智慧可能終結人類文明

 

霍金多次公開表示,「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在2014年12月,霍金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就明確表示:「製造能夠思考的機器無疑是對人類自身存在的巨大威脅。當人工智慧發展完全,就將是人類的末日。」


在GMIC北京2017上,霍金進一步解釋他的擔憂:人工智慧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他強調,「人工智慧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


在2017騰訊 WE 大會中霍金進行了獨家視頻演講,這也是霍金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演講。




對於很多人而言,霍金不僅僅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偉人,更是一個精神指明燈。霍金辭世的消息公布後,引發全世界的悲痛和哀思,一眾機構組織紛紛盛讚霍金的成就,感謝他為全人類作出的貢獻。

 

《衛報》發表的訃告中稱:


「儘管身體條件如此糟糕,他卻幾乎時刻對生活保持樂觀。他很享受工作,喜歡跟其他科學家相處,還熱愛藝術…..社會問題始終牽動著他。他經常推廣科學意識。他委任慷慨,還經常詼諧幽默。有的時候會顯出一些自大,對於處在物理學前沿領域的科學家來說,這並不少見。他甚至還有獨裁傾向。但他卻非常謙卑,這是一項真正偉大的品質。」

  

BBC訃告則把霍金稱為一位非常「有幽默感的人」,「是頗受歡迎的科學家,總是確保確保公眾可以隨時查閱他的作品」。

 

訃告提到,霍金曾寫道他成人後一直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但這並沒有阻止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在工作上獲得成功。「這說明,一個人不要失去希望。」



印度知名導演VivekAgnihotri在自己的推文中寫道:


他來自星星,生活得像一顆星,回到了星星中。史蒂芬·霍金不是死了,他們只是從一顆星遊走到另一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悼念霍金時稱:

 

他的理論解鎖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宇宙。我們,以及全世界正在其中探索。就像2014年你對國際空間站太空人的祝語那樣:願你能像微重力中的超人一樣繼續飛翔。

 

各科技公司高管也在社交媒體上哀掉霍金。

 

「今天,我們失去了一位偉人。史蒂芬·霍金講因為他對科學無與倫比的貢獻被人們銘記,他讓普通人也能理解複雜的理論和概念。他的精神和對宇宙的不懈追求也將被銘記。」——微軟CEO Satya Nadella

 

「世界失去了一個美麗心靈和智慧的科學家。安息,史蒂芬·霍金。」——谷歌CEO 桑達爾·皮查伊。


世界失去了一個美麗的心靈,也失去了一位傑出的人類。能與史蒂芬交流AI,何其有幸。安息,史蒂芬·霍金。——DeepMind CEO哈薩比斯

 

史蒂芬·霍金曾說:「我不畏懼死亡,但我不想那麼快步入死亡。我想要做的還很多。」安息吧,霍金教授。也祝願我們都能像他一樣活得出彩。——吳恩達


相關焦點

  • 紀念丨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成為了星空
    據中國新聞網14日轉引外媒報導,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的家人已經確認這一消息。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 仰望星空,放飛心中夢想
    仰望星空以超越光速的目光追尋138億光年宇宙邊緣的風景縱觀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一聲巨響炸開時空演化成星雲、恆星、星系、簇團的宇宙壯美歷程仰望星空以哈勃深邃的鏡頭捕捉宇宙心臟的脈動目睹中子星、以大寫的「人」字走進原野腳踏旋轉的地球擎起浩淼的星空你就是天與地的支點揮灑「我的世界我作主」的豪情
  • 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最終成為了星空!
    「痛苦」的大一新生儘管牛津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據說霍金在牛津第一年的生活是很痛苦的,這年他的中學同學和親近的朋友中沒有一個和他一起上大學的。  做作業是一件令人厭倦的事。霍金在解答導師布置的任何物理或數學問題時很少有困難,由於不必費神就能輕易取勝,他在精神上就處於低落的狀態。
  • [學習時報]王利明:仰望那遙遠的星空
    可見,古人善於從星空的變化中推斷人世間發生的大事。小時候在盛夏的夜晚,我很愛聽老人們講牛郎織女、王母娘娘的各種神話故事。說書人說,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地上的人的化身,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每當流星墜落,就可能是人間一位將星隕落。聽到這些,小時的我總會仰望那高遠的星空,心想天上的星星是不是也像人一樣個個不同,是不是也會吵嘴、打架啊,人們所嚮往的天堂在哪裡?
  • 哲學|從仰望星空開始
    漸漸地,出現了一些人,他們不滿足於活在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教條中,他們對物質生活沒什麼欲望,而是痴迷於去探索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義。哲學開始於仰望星空——泰勒斯「長眠在此地,是我們偉大的天文學家」,泰勒斯的墓碑上這樣寫道。
  • 從仰望星空到閃耀星空,這是浙大學子的奮鬥徵程|我和我的學校...
    從仰望星空到閃耀星空,這是浙大學子的奮鬥徵程|我和我的學校·記住這些年 「我在浙大造星星」 ///////////////////// 2013年7月進入浙江大學讀研 2020年9月畢業後留校 成為航空航天學院博士後
  • stellarium:用來仰望星空的手機app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
  •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 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像映在頭頂的星辰大海 照耀著無數埋頭疾走的後人 試想,當你仰望星空 曾幾何時出現在時間和空間的某處
  • 仰望星空,那是天上的海
    看吧,你永遠看不到星空的盡頭,因為它深不可測,超乎你的想像。數吧,你永遠也數不清天上星星有幾顆,因為它數不勝數,數量之多,不是人間數學所能承受的。神秘的星空,它的廣度,它的深度,構建成了一個不可測量的境界。仰望星空,人的思緒瞬間就像是飄蕩在了大海裡,縱享海一樣的自由。
  • vivo X50 Pro仰望星空,絕美星空照輕鬆呈現
    你有多久,沒有仰望星空?對於星空,人們似乎都有著夢幻般的嚮往,嚮往它神秘而又深邃、迷人而又浪漫的意境美。而對於常常奮鬥在大都市的人來說,快節奏的生活卻讓仰望星空變成了一種奢侈。近日,vivo官微發布了一組由vivo X50 Pro所拍攝的星空美照,絕美的星空再一次有了小時候的韻味。星空的美,無與倫比小時候總喜歡仰望星空,看著顆顆如鑽石般閃耀的星星在天空中大展風採。它們像是螢火蟲般,為這個黑夜提供了一絲光芒,又像是黑寶石般,暗淡中帶著微光。而在vivo X50 Pro的拍攝下,這些或明或暗的星星,也真正做到了鋒芒畢露。
  • 新360行|職業星空導師:嫦娥「奔月」,我帶孩子們仰望星空
    在星空導師劉普順的帶領下,學生們在沉浸式教室學習天文科普知識。 李澤陽 攝「嫦娥五號去奔月了,我帶你們去『仰望星空』。」24日下午,星空導師劉普順為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的中學生們開展了一場以「探奇科學知識,探索星空奇妙」為主題的科普活動。
  • 樂活時尚 ▏清朗秋夜,開啟「仰望星空」浪漫之旅
    星空旅遊,不應僅是「小眾」愛好「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千百年來,璀璨星空一直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美,而對星星的好奇,也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童年時代誰不曾抬頭仰望星空?可惜隨著現代都市光汙染越來越普遍,如今即使在鄉間,滿天繁星也難得一見。
  • 南科大「星空畢業禮」 校長寄語「仰望星空,相信未來」
    當晚,繁星點綴的夜空之下,933名本科生畢業生和411名研究生畢業生參加了這一場特別的「星空畢業典禮」,成為南科大首屆擁有「星空畢業典禮」的學生。 「這是我第一次在南科大的畢業典禮上說『晚上好』。」南科大校長陳十一表示,為了讓大家留下一生難忘的回憶,更為了傳遞戰疫必勝的信心和力量,學校完善了相關防控措施後,決定在戶外舉行今年的畢業典禮。
  • 「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開展
    7月11日,由市科協主辦,重慶科技館承辦的「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幕,帶領觀眾一起放飛探索太空奧秘的夢想。觀眾體驗展品「月相變化」「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設遙望深空、漫遊太陽系、巧量天宇三個主題展區,包含「伽利略望遠鏡」「
  • 仰望星空,有宇宙觀的民族才有未來
    優秀的民族一定是仰望星空的。《仰望星空》是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同志創作的一首詩歌。2007年5月14日,溫家寶同志在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報告廳向師生們作了一個即席演講,其中講到: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 仰望星空,追逐一個細分市場
    【品橙旅遊】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在大地之上的這片神秘之所在,一直被嚮往、研究,與讚嘆。而當下,觀星已不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旅遊體驗,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總有這樣一群人,不斷地追逐著星空,記錄著星軌,探尋著星河。
  • 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世界各地的大型天文望遠鏡
    它們不斷為人類提供著宇宙深處的各類影像,本身卻鮮少被人注意。其實,這些時刻仰望星空的地球的眼睛,自己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國際·編輯連線)(2)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國際·編輯連線)(3)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國際·編輯連線)(4)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國際·編輯連線)(5)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國際·編輯連線)(6)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國際·編輯連線)(7)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國際·編輯連線)(8)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
  • 科技,擦亮學生仰望星空的眼睛
    科技圖書,可擦亮孩子仰望星空的眼睛,讓孩子把視角朝向遠方的天際,給他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科技,激發孩子的探索與思考。科技類的圖書在給學生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給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亙古的年代、遙遠的星空、深深的海底……讓孩子們知道除了生活的這個可以看得見的世界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領域,可以激起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強烈願望,讓創新的意識進入他們的頭腦,把他們變成為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勇者。
  • 為何要仰望星空?
    人們記住的第一個仰望星空者恐怕要算泰勒了,他被譽為科學之父。記住他的另一個理由是,他過於專注,以致欲望星空時,掉入了枯井。我們的祖先尚不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理解宇宙。沒有尾氣,沒有工業汙染的天空格外美麗。它像一個倒置的海洋,深不見底。星星的亮度不一,分布不均。但古人早就發現這些晶瑩剔透的珠寶似乎鑲嵌在一個巨大的天球上,因為它們相互間的位置是固定的。而整體(對北半球)圍著北極星在轉動。
  • 「治癒系」之仰望星空 鄭超、葉梓頤跨界雙個展
    鄭超以繪畫及繪畫燈光裝置、葉梓頤以攝影及多媒體分別呈現了各自對星空的獨到見解,他們這次合作也為彼此今後的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不知何時,都市人的詞典裡多了焦慮。無論怎樣努力,未來似乎都充滿未知,對未知的恐懼吞噬了平和與冷靜。兩位藝術家也曾同樣迷茫、焦慮,可當他們站在黑暗中仰望星空,發現面對無限未知的宇宙,內心竟然只有震撼和震撼之後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