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對蒼天和道德律的敬畏,要求我們進行嚴格的道德自律,真正做到「俯仰不愧於天地」,於「幽隱細微」處嚴格要求自己,「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有人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如果它的意思是指,我們要徵服宇宙,探索未知,我們要遠航大海,走向深藍,這無疑會為我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仰望那遙遠的星空——博大、深邃、美麗、璀璨,像是懸浮在茫茫蒼穹中的星海,又似散布在湛藍天幕上一顆顆耀眼的明珠,讓人痴迷!
那遙遠的星空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不斷激發人類發現和探索宇宙的神奇欲望。哲學家仰望這片星空,探索人類過去和未來的哲理;科學家仰望這片星空,發現宇宙無盡的奧秘;文學家仰望這片星空,書寫來自天外的故事;地理學家仰望星空,從日月星辰的運轉中探索地質變化的真諦;佔卜者也仰望星空,或許是他們試圖從星座中窺探人生的秘密。其實,宇宙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神秘複雜得多,許多宇宙現象也許是我們連做夢都無法想像的。也許正因為此,它才如此充滿魅力,吸引著無數探求科學真理者去思考、去求索……
燦爛星空還是每一個晴朗夜晚的最美風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抬頭仰望,都會立即被那星空的璀璨吸引,讓人無限神往。我小時候也總愛仰望浩瀚的星空,尤其是在故鄉的明月夜。記憶中故鄉的月亮像一塊彎彎的、晶瑩剔透的白玉,鑲嵌在漫無邊際的夜空,皎潔的月光與群星交相輝映,繁星點點,若隱若現,似乎在向我們傳達某種「天機」。偶爾有顆流星劃破天空,亮極一時,隨後又湮沒在浩渺的星辰大海。北鬥七星的有序排列,組成了明亮的、美麗的圖案。古人相信天人感應,據《晉書·天文志》記載,「七政星明,其國昌,輔星明,則臣強」。可見,古人善於從星空的變化中推斷人世間發生的大事。
小時候在盛夏的夜晚,我很愛聽老人們講牛郎織女、王母娘娘的各種神話故事。說書人說,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地上的人的化身,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每當流星墜落,就可能是人間一位將星隕落。聽到這些,小時的我總會仰望那高遠的星空,心想天上的星星是不是也像人一樣個個不同,是不是也會吵嘴、打架啊,人們所嚮往的天堂在哪裡?是不是就在這閃閃發光的星群裡?……我一直保持著兒時對浩瀚星空的這種憧憬,即便在成年後,我也不時會仰望星空,陷入沉思和遐想之中。
仰望星空,頓感星際之浩渺,宇宙之無窮。仰望星空,頓感人類的渺小、生命的短暫和珍貴,人的生命就像是流星一樣,一閃而過,在這個世界上仿佛不曾留下痕跡。記得在我的導師佟柔教授生病期間,有一次深夜,我陪伴他在醫院散步,那一天,滿天星鬥熠熠生輝,一輪明月照如白晝,恩師望著星空,沉思良久,緩緩對我說:「你看看滿天的群星,多麼壯觀!再看看我們人類,是多麼渺小啊!」恩師已離開我們很多年了,但這句話仍在我耳際縈繞。星空無垠,人的心胸也當如此開闊遼遠。當我們仰望頭上的那片星空時,其實也並非真的是頭頂上的那片星空,而是閃耀在內心的一片星空,心納星空,有容乃大。在天地之間,人世煩惱與紛爭則更仿若雲煙,雨下得再大也會晴朗起來。人世間無窮盡的煩惱、喧囂似乎都可以置於腦後。納於天地之間,那些生活中的細小塵埃則再也不能遮蔽人的眼睛,輕輕地拂去那些塵埃,可以讓人看得更清晰、更高遠、更博大。想一想,人的一生確實就像那轉瞬即逝的流星,但一個人一生只要能做一些有益於社會和人民的事情,即便其事跡並不轟轟烈烈,也足以像那閃耀一刻的彗星,在那恆久絢爛的星空中顯得彌足珍貴。古往今來,那些仁人志士、先賢哲人,有如天上的繁星,永遠閃耀,點綴著浩瀚的人間星空。正是因為人生之短暫才覺其珍貴,確如先賢所說,「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
仰望星空,頓感一種博大、深遠、莫測的自然力量,讓人感到敬畏與震撼。仰望星空,「塞乎天地之間,儘是浩然」。康德曾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說:「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後來李澤厚在《浮生論學》中引用了這段話,並將其重新翻譯為「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這句話讀起來頗有韻味,朗朗上口。康德將人的內心的道德律令與頭上的星空等同,星空於人是崇高的,道德律令則可以是人最崇高的精神準則,也可以是人最基本的行為約束。人心中的道德律對於人而言,也如星空一般令人敬畏。古人倡導天人合一、德配天地,也倡導慎獨,「俯仰不愧於天地」,人在做天在看,實際上就體現了對蒼天和道德律的敬畏。這種敬畏要求我們進行嚴格的道德自律,於「幽隱細微」處嚴格要求自己,「不欺暗室,不愧屋漏」。如果沒有這樣的敬畏感,那人就將無所畏懼,無所不為,終至形同禽獸。
仰望星空,激發我們無限的遐想和幻想。有幻想才能有夢想,有夢想才能創奇蹟。夢有多遠,心有多高,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人生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遠。古往今來,人類許多的神話傳說都源於仰望星空時的幻想。我國古代將星座稱為「星官」,三國時期吳國太史令陳卓統一了全天星官,編成了具有283個星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史稱「陳卓定紀」,成為後人觀察星象的基礎,可惜原圖早已失散,未能流傳至今。在歐洲,從「地心說」到「日心說」「萬有引力」等等學說的發展,展示了人類認識世界、探索宇宙、探求理性和規律的不懈努力的過程,這一過程也見證了我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這顆藍色星球和無邊宇宙的探索,而這都源於我們時時刻刻的思考和創新精神——仰望星空的精神。人類一直在不懈地探索著宇宙,慢慢地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激發了我國一代代的航天人不斷探索,「神十一」飛天、「長徵五號」發射,一個個今日中國的航天故事,述說著「敢向蟾宮折桂枝」的傳奇。曾經未知的月球也將很快留下我們的腳印,曾經空曠遼遠的太空也將有我們的空間站,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經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也許不久的將來,人類大規模移民火星的夢想也將逐漸變成現實,人類探測到外星人的行蹤,甚至與外星人交流,也可能不再是神話和幻想。我們雖只是這宇宙滄海中的一粟,但人類的探索精神是永不停歇的,人類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宇宙之大,規律無窮,但是人類在不懈前行,不懈地仰望、注視和追尋那遙遠的星空,並一步步揭開宇宙和自然的奧秘。康德曾在仰望星空時說:「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們需要仰望星空,不僅需要一顆好奇的心,也要懷著一顆熱情的心去探索和發現星空的未知與奧秘。一個民族也好,一個國家也罷,都要有一些關注天空、探索星空的人,他們是時代的領路人,他們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去給這個世界創造希望,開懷容納這廣闊天地。
仰望星空,激發人們產生高遠的理想。我仰望星空時,常常幻想,茫茫宇宙本來是漆黑一片,是星星月亮驅散了黑暗,在暮暮夜色中,是北鬥星幫助人們明辨方向;而在黎明前的黑暗時刻,啟明星則給孤獨的人以希望和夢想。沒有理想,人生就會處處感到迷茫,生命也將失去前進的方向。天地有正氣,男兒當志存高遠。只有懷揣遠大的理想,我們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滿天的繁星把希望的光輝撒向人間,把大地變成奇妙的世界。有人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如果它的意思是指,我們要徵服宇宙,探索未知,我們要遠航大海,走向深藍,這無疑會為我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古希臘文化的開啟者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遙望星空,冥想大海,從無限深邃的星空與海洋的聯繫中提出了深奧的哲學思想,把人類引向智慧的殿堂。今天,我們說走向星辰大海,這不是一種臆想,而要從腳下的路一步步走向太空和遠洋,更不能指望一飛沖天、一蹴而就。有了事業的追求,我們才能規劃人生,放飛理想的激情和成就事業的渴望。但放飛理想不等於空想,而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理想的目標。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仰望星空總是自然而然地和「腳踏實地」聯繫起來的,不管是作為反面的教誨還是正面的鞭策。如果路在腳下,那麼就要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這正仿佛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每一步踏踏實實地積累,才逐步推開神秘的、浩瀚的宇宙的大門。
仰望星空,給人以振奮的力量。古人仰望星空,時常心生自憐和感傷。李太白曾發出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感慨;杜牧只看到了「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悲涼;而蘇東坡在看到江月美景時,更多感嘆的是人生苦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我們在欣賞星空之美時,雖然也會感受到星空之大和生命之微,但絕不能僅僅停留於此,像古人那樣只囿於個人得失、情感宣洩,而應當更多地想到如何珍惜光陰、珍惜時間,擔當責任、活得充實,力求在有限的光陰裡創造生命的奇蹟。物之美沒有時間長短,沒有小大之限,人之樂也沒有小大之分。我們所佇立的這片星空浩渺無垠,但每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光亮閃耀。每當我遙望星空時,雖也會自覺個體之渺小,但無形中總會被一種來自於宇宙的博大深遠的力量所感染、所吸引。仰望星空,是美的欣賞,而非須臾之嘆。仰望星空,在感受星空璀璨之美、壯觀之美的同時,更應有「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正如蘇子所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美若星空,壯若星空!仰望星空是那麼美妙的體驗,現在生活在都市,高樓林立之下,歲月倥傯之中,雖然常常看不到兒時盛夏夜晚的星空,但每當在閒暇時尤其是在故鄉見到美麗的星空時,我仍會像兒時那樣為之興奮、為之產生無限的遐想,並從浩瀚的星空中找尋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原文刊於2016年12月05日12版)
原文連結:
[學習時報]王利明:仰望那遙遠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