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主人施逸昕自高中起便對天文產生興趣,並把這份興趣延伸到了學術上。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碩士畢業的他,一直在想,像天文這麼有趣的學科,要怎麼讓更多人了解呢?在出版社、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想,或許自己該開一家書店。施逸昕說:「迷上星空就是一條不歸路,你知道它無比浪漫,而且也只能浪漫。所以儘管在全球化與效率至上的時代裡,實體書店存活的空間不容樂觀。但我仍然相信,人還是會為了純粹的浪漫而痴迷。」
對臺中的觀星愛好者來說,剛開幾個月的仰望書房就像是一個學校裡的興趣小組,這裡定期舉辦的觀星活動、科普講座、讀書會等活動,讓他們有了家一般的歸屬感。而書房也會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公園裡和街道上,進行一些天文科普活動。
書房一景。你是怎麼想到開設這家天文主題的書店?施逸昕:作為一個天文人,我開書店的初衷是想「賣天文」。其實一開始呢,我想開一家天文酒吧,純粹是因為自己喜歡喝酒(笑)。後來學長建議我可以改成書店。
臺灣現在有許多獨立書店,每間店都很有自己的風格,進到一間獨立書店就像是認識了這書店的主人,可以從書店的選書中找到書店主人的性格線索。加上天文學其實是一門由很深厚的科學知識作為根基的學科,所以我後來覺得書店這個形式要更合適一些。
不像其它的興趣愛好,進入天文圈其實並不容易,需要很多知識和實踐的雙重儲備。但只有一進入就會很死忠。以前也有人舉辦過很多入門活動,但是一次性的活動只能引發人們一時的興趣,如果沒有提供相關知識的管道繼續投入,這短暫的好奇心就無法延續。也因此我覺得一個實體的天文興趣據點才那麼重要。
書房吸引了一群固定的天文愛好者。能介紹一下書店舉辦的活動嗎?施逸昕:作為一家小眾中的小眾書店,我們的客群還是很固定的,基本上就是平時天文圈裡的同好們,還有一些是對天文有興趣但不得其門而入的人。
書店平均每兩周會有一次活動,有時是讀書會,有時是科普講座,不過我希望未來能夠提升頻率到每周一次,甚至每周兩次。
我們也會舉辦街頭天文學活動,帶著望遠鏡到附近的公園與人們一同透過望遠鏡觀察月亮、木星、土星等等較明亮的天體(受限於市區光害影響,行星與月球是較易觀察的對象,冬天則還可以選擇M45昴宿星團、M42獵戶座大星雲等天體)。人們平時很少有機會可以體驗到這樣的觀察經驗,所以此類活動總是很受歡迎,總希望我們常常辦街頭天文學。
走上街頭普及天文學。書店這麼小眾,擔心過賺不到錢嗎?施逸昕:很多人覺得,開店最重要的是獲利,就算不賺錢但起碼別賠。但我在做一件很特別的事,所以獲利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反正如果賠到受不了我就關掉好了。這有點像你存了一筆錢,有人可能想買輛車,但我選擇開一家店。
在你關於天文的旅行經歷中,哪次印象最深刻?施逸昕:在我高一的寒假,與社團的朋友們在阿里山上渡過了四個晚上,每晚都是大晴夜,星星多得我們幾乎無法一眼認出平常熟悉的星座,也看到許多的火流星,那是最過癮的四個夜晚。
在臺灣如果要上高山去觀星,其實路程並不算太遠。目前絕大多數的臺灣天文同好都喜歡到合歡山的翠峰、鳶峰、武嶺、昆陽等地;或是阿里山、塔塔加這些地區。
你覺得觀星旅行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最美妙的部分又是什麼?施逸昕:最困難的部份是對天氣的掌握。雖然臺灣中部地區高山的晴天率很高,但偶爾遇到雲多甚至飄雨的情況是最難應對的。
最美妙的當然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上,只有星光作為光源的體驗。那一刻什麼城市啊、文明啊,統統很遙遠。
現在內地也有許多觀星和天文愛好者,從前輩的角度,能否給他們一些建議?儘量仰望吧。無論是在市區或是野外,無論是大晴天或是有雲的日子,只有通過實踐,不斷地累積對觀察星空的經驗,看得越多,就越熱愛星空。當然對新手來說,更建議尋找有經驗的朋友指導,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按圖索驥時的挫折感,畢竟天文並不是容易自學的一門學問。
施逸昕薦書《宇宙必修課》
美國天文學網紅、紐約海頓天文館館長泰森的天文學科普讀物。作者曾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給非理工科學生修的天文學通識課,結果大受歡迎並造成轟動。泰森筆下的宇宙,沒有艱澀的圖表和數字,反而像一本扣人心弦的短篇小說,讓人讀之欲罷不能。
《五十億年的孤寂:繁星間尋找生命》
科學記者李·比靈斯多年來對一群系外行星領域天文學家的系列訪談。不僅概述了近50年來的天文學發展,更讓讀者看到一群執著的天文學家是如何窮盡畢生之力,尋找繁星間的生命的。
《裸眼看星空》
一本觀星入門科普讀物,非常具有實用性。作者是擁有數十年觀星經驗的追星專家鮑伯·金恩。他在書中將自己多年經驗傾囊而出,教你如何辨識星座、追蹤流星雨、預測極光,還分享了各種天文APP的使用技巧以及不同天文景象的拍攝方法等。
《星海璇璣》
香港天體物理學家寫的天文學入門書。由基礎觀測天文開始,至太陽系、星座、深空天體、恆星演化和宇宙學,帶領讀者認識星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朱明中評論此書稱,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已超越了大學裡天文學概論的課程,是一本有點難讀但很珍貴的科普讀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