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記住的第一個仰望星空者恐怕要算泰勒了,他被譽為科學之父。記住他的另一個理由是,他過於專注,以致欲望星空時,掉入了枯井。
我們的祖先尚不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理解宇宙。沒有尾氣,沒有工業汙染的天空格外美麗。它像一個倒置的海洋,深不見底。星星的亮度不一,分布不均。但古人早就發現這些晶瑩剔透的珠寶似乎鑲嵌在一個巨大的天球上,因為它們相互間的位置是固定的。而整體(對北半球)圍著北極星在轉動。
祖先們把星星當做了各種神,人類理解未知的方法就是把它與已知事物或想像事物相關聯。因而從那些星座的名稱,就能探知祖先們生活中的「高頻事物」。獵戶、獅子、大熊、公羊、天蠍… ,大多是動物。
多美的畫卷啊!它是天空中的「清明上河圖」。今天,天文學家還為88個星座劃定了「國界線」。一幅世界通行的宇宙地圖就這麼定了下來。
今天網絡還在頻繁地八卦各類星座的傳說故事。它們只是黃道面(地球繞日軌道所在的平面)與天球交界的12個星座(其實有13個),生辰八字必然落到其中之一。
諸葛亮草船借箭對大霧的預測和赤壁之戰的借東風,都需要夜觀天象的智慧。其實今天的計算機也只能算個概率,因為描述大氣模型的洛倫茲方程是「混沌方程」。理論上就不可能算準,就別說諸葛亮了。
作為普通人,我們仰望星空有什麼意義呢?文明人落入魯濱遜的境地畢竟概率太小了,可如果你通過北鬥星的鬥柄指向判斷季節,或通過它的鬥前壁,發現北極星,識別方向,也是個樂趣。亦或通過日落日出的天邊星座判別自己的緯度等。
我今天要說的是「非功利」目的。學點天文學,成不了諸葛亮,但對智慧的啟迪還是蠻大的。為什麼呢?這就要從天文學這門學科的特點說起。
科學的範式就是先假設,後求證。古代中國之所以有技術沒科學,就是缺少這種研究範式。因為技術不是這樣的,它正相反,往往是實踐(在先)的總結。要驗證天文學的假說非常難,你去不了太陽,如何能知道它的組成,結構和維持不斷發光的原理呢?
這一切都有賴於「宇宙學原理」。就是無條件地承認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規律不特殊。科學家就是通過太陽光譜與地球物質光譜的對比,知道了太陽的組成。又通過引力理論和核反應原理,以及「日震」數據,建立了太陽的結構模型。
具體過程非常複雜,但盧昌海的《上下百億年》就有生動的解說。
今天的宇宙學建立在廣義相對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基礎上。很多人不以為然,他們並不知道今天的天文學與那些佔星算卦有何本質區別。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從天文觀測的數據中檢驗。
事實上,天文之所以可以從非常有限的觀測數據推出如此宏大的天文體系,是因為現代天文學家小心謹慎地建立了非常多的天文學模型。而這些模型是緊密聯繫的。推翻一個模型或它的結構參數往往涉及多個關聯模型的崩塌。而眾多關聯模型已經得到了很多天文觀測數據的支持。
理解了吧!這種「抱團取暖」的理論體系相當穩固。與陰陽五行的自圓其說不同,它們是集體經受觀測數據考驗的。
在眾多模型中,我最喜歡「赫羅圖」和宇宙膨脹(大爆炸)。赫羅圖是我們研究恆星生命的UI界面,通過光度(把星星位置統一這算到地球後的亮度)和顏色(與溫度相關)就能定位恆星的其它參數。最核心的模型參量是質量,小的只能聚合氫,它燃盡後引力就「換擋了」,開始聚合氦…直到鐵元素,再重的就只能由超新星合成了。
如果沒有大爆炸模型,你甚至無法解釋星空深處的黑夜,無限大的宇宙在任何方向必然都有無數的星星,怎麼可能會有黑夜呢?科學家從星光光譜雖距離遠近產生的不同「紅移」,以及微波背景輻射,驗證了大爆炸理論。並解釋了非常多的天文現象。黑夜也就能理解了,因為宇宙僅僅膨脹了138億年。時間的有限性,才給出了黑夜存在的理由。
星空就是一首詩,一首胸懷博大的詩。它的尺度感,會讓人類更加謙虛。我們從地心說、日心說、銀河說…
今天的大爆炸理論讓我們探索的邊界延伸到了461億光年(138億光年的宇宙史加上空間的膨脹)。面對美麗的夜空我寫下了這首詩:(點擊即可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