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楊振寧先生的一篇演講文字,是關於《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其中在談到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生的原因時,他提出了一個很嚴重的看法:「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
很多人聽到這就不樂意了,咱的道家、佛家不就是出世的麼?!對不起!按人家的看法,你要飛仙、逍遙,你要解脫、離苦,恰恰就是在解決人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怎樣才算得上不注重實際呢?西方最早的一位哲學家、希臘七賢之一,泰斯勒先生,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邊散步的同時還不斷抬頭看看夜空,突然一個不小心就掉到了坑裡,一個老太婆把他拉上來時譏笑:「親愛的泰老師,腳下的情況你都整不明白,咋還想管天上的事?」泰斯勒仿佛沒有聽見,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喃喃自語:「明天,有雨!」
如果換成了咱的易經高手、術士,同樣可以觀天象,也可以掐指一算,技術水準還更高一籌,完全不用掉到坑裡,也無須拍拍身上的泥土,就可以很肯定的說:」馬上,有雨!」但他會忍不住加上一句:「打雷啦!下雨啦!大家記得收衣服啊!」這就是落入了實際的典型。
與楊振寧先生觀點相呼應的還有對中西方哲學、文化研究頗深的王東嶽先生,他在談到人類用智形態時表示,中華文明歸為重德文化,以擴大內向的合作範圍和團結群量為向度,即是把人類內部的協調放在首位,避免群體內過度的惡性競爭,比智能的提升更為重要,所以重德文明是人類智力調動的最低狀態,同時也是一個最穩定的文明結構。
而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文明締造的方向是愛智文化,即向外擴大求知的範圍和求知的深度,所以當今社會的信息大爆炸,各類企業、行業朝花夕拾的生死更迭,人工智慧帶給人類社會的危機感,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人類智能的極度調動的結果,也是社會失穩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根源。
楊、王兩位先生的觀點是對或錯我們不要急於下結論,我們中華文明是否因為極高明而道中庸,也暫且不談,比對錯、高下更重要的,他們的看法有助於我們接下來對《窺見思維》的解讀與學習。
上一章胡老師提到,人類肯定式的認知、信念體系裡面一定有一個最基本的核心,即為人服務。
服務於人的什麼呢?服務於與人相關的一切利益。按胡老師的方法,是以人的兩大根本欲望為劃分, 即「求存」和「求知」,一個偏於身,另一個偏於精神的層面。
如果以這個劃分來做楊、王兩位先生以上觀點的延展解讀,「入世的傳統」、「重德的文明」即是「求存」,「出世的、愛智的文明」則是「求知」,二者的關係雖有如天地懸隔,但又都在「服務於人的利益」這一點上殊途同歸。
《窺見思維》第三章「求知與求存」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爭辨的問題不少,但一定要圍繞著自已進行,如:
你認同你現有的認知、信念都是為人的利益服務的麼?
你的認知、信念,你思維模式的功用,是求存?還是求知?或者是兩者兼備?
你認為求知和求存二者的關係如何?為了求存你可以一直低頭看路而不仰望一眼星空麼?或者為了仰望星空而完全不顧腳下麼?
.
這些問題的拋出很意義,思考的同時,也就是在做窺視思維的功夫了。
再問,窺視自已的思維又如何?
你可以只道一句:「明天,下雨!」
也可以追加一句「大家記得收衣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