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2021-01-15 軌道為你而來

在世界導演之中,僅靠七部電影就揚名影壇,至今不朽的只有一位:前蘇聯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的電影總是呈現出詩意化朦朧的意境和對永恆時間的不斷拆解。

在隨後的文章中,我將對他的七部作品進行一一的拆解,今天先來解析他的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很多人對於這位繼愛森斯坦導演之後最偉大的蘇聯導演並不熟悉,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塔可夫斯基出生於1932年,他的父母都畢業於莫斯科文學院,在家庭文化的薰陶下,塔可夫斯基就讀於音樂學院和電影學院,並於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1962年的《伊萬的童年》是他第一部長片電影,並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由此奠定了國家電影大師的地位,隨後拍攝了四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索拉裡斯》、《潛行者》、《鏡子》,1982年,他離開了蘇聯前往義大利拍攝《鄉愁》,1986年在拍完最後一部影片《犧牲》後因癌症病逝於巴黎,享年54歲。

塔可夫斯基的七部作品就如他一生的七個篇章,具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和個人特色,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對電影藝術的永恆追求成為他的人生信條。我至今仍然清晰記得數年前第一次讀他的《雕刻時光》時的場景,雋永的語句、深刻的思考和對電影的熱愛讓我對這位導演肅然起敬,於是看遍了他的作品,想要探究他對於人類精神意蘊的現實呈現。第一部作品看的便是《伊萬的童年》。

當時我對於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並不理解,認為這只是借用兒童視角批判戰爭殘酷的一部作品,比較有趣的是採用了夢境的形式讓影片表現出現實與理想的斷裂。但多年之後,每當重溫該片,總會在裡面發現塔可夫斯基細膩的思想流動,作為一名藝術家,他從來不會考慮任何的商業元素,這讓他的電影表現出了純粹的藝術性,其中一種重要的維度便是站在一個哲學家的高度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在虛無和混亂之中啟迪觀眾追尋偉大的信仰。

他的文學作品《雕刻時光》本意有「封存時間」的含義,在他心中,電影藝術需要去偽存真,避免亂世的同流合汙,讓時間顯示出本真的價值,時間讓人生有了坐標和參考物,但同時需要用事實的形式對時間進行雕刻,反映出生活原本的樣子。

《伊萬的童年》就是他開始「雕刻時光」的誠意之作,告別了學院派的教條主義,接納西方超現實主義表現形式,歸根結底表現的是他對於人類精神意蘊的深入反思,並且不斷進行含義的深化形成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很多人覺得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晦澀難懂,這源於塔可夫斯基將電影視為人類精神殿堂的頂層,作為精英藝術需要觀眾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鑑別能力。與此同時,一旦深入了解了塔可夫斯基的思想精髓,則會被其中豐富的精神回饋所震撼。以上介紹能讓讀者對於塔可夫斯基有較為宏觀的了解,本文將通過《伊萬的童年》來解析塔可夫斯基作品中構成的三大衝突主題,這三大衝突主題通過影像世界的隱含表達呈現出來,但其核心便是塔可夫斯基內心表達欲望的根基。

01、個人與世界的衝突:夢境與現實成為斷裂的兩極

塔可夫斯基中始終有一個無法避開的哲學命題:個人與世界的衝突。孑然獨立的塔可夫斯基極具個性,他不斷地在外部世界中闖蕩,矛盾衝突時有發生,但他從未放棄堅持自我,在個人信仰與生存環境發生劇烈博弈之時,他常常被當成異類,有人說《伊萬的童年》表現出了塔可夫斯基強烈的創新精神。但在我看來,這部作品是他所有作品中最程式化的一部,根源就在於他個人與世界未能達成和解,究竟是否要衝破外界阻力,保持獨立個性,還是隨波逐流,迎合商業化的潮流趨勢?他內心仍然搖擺不定。

塔可夫斯基在隨後作品中明顯堅定地選擇了前者,但導演處女作只是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一部反戰題材的作品。通過夢境融入現實的手法來展現12歲兒童伊凡與外部世界的衝突抗爭,其實質仍然是塔可夫斯基不隨波逐流的前兆。

影片共出現四次夢境,從伊凡熱情真摯跑向母親開始到在海邊無憂無慮的奔跑結束,夢境始終貫穿在影片始終,童真的美好,未來的光明與現實世界戰爭的陰霾、恐怖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也構成了他詩意表達的基礎。

塔可夫斯基的夢本身就是一種衝突,基於現實世界美好意願的映像和殘酷現實無法反抗的痛苦。每次伊凡都會夢到母親、姐姐,影片通過上校之口說出親人慘遭敵人殺害,夢中家人團聚的甜蜜與夢醒之後現實的殘酷讓夢境呈現出兩極化的趨勢,隱喻著美好的短暫與悲痛的長久,而這正是伊凡無法與世界妥協的原因。

伊凡兼具天使與魔鬼的特性,上校要求他上軍事學校,接受祖國的培養,但他堅決不去,內心只有一個願望:為家人復仇。他既是戰鬥英雄,無數次死裡逃生地為祖國竊取情報,又是瘋狂的象徵,無數次從後方跑回前方,內心無法消解母親和姐姐的死亡,他通過不斷地抗爭尋求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平衡,直至死亡。

電影中的伊凡正是塔可夫斯基的化身,他甘願成為唐吉坷德式的戰士,夜晚享受夢境的甜美,白天高舉長矛刺向冷冰的現實,盾牌正是他孜孜以求的電影藝術。身披鎧甲的塔可夫斯基將顯性的戰爭作為攻擊對象,一方面因為自己童年飽受戰亂之苦,他是親歷人,也是受害者,與伊凡同根同源。另一方面戰爭也象徵著不正義的行為,無辜者受此牽連,生靈塗炭,由此指向道德與戰爭的衝突問題,蘇聯最終取得戰爭勝利預示著正義戰勝邪惡,而不可忽視的仍然是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博弈。

02、戰爭與道德的衝突:對戰爭的譴責隱藏在伊凡的兒童道德視角之中

每個人對於道德都有不同的理解,對於塔可夫斯基來說,人生的意義隱含在對超乎現世的道德追求上。他認為人應當有超越的信仰來賦予現實生活不同的意義。他曾在日記中記載過這樣一段話:

「道德在人心中,倫理規範卻是外物,人把它發明出來代替道德。凡是道德匱乏與淪喪之處,倫理規範就發揮作用。凡有道德之處,則無需訴諸倫理規範」。

由此看出,塔可夫斯基認可的道德並不是外在的規範準則,而是超越人類精神世俗標準的更為高尚的價值追求。人的存在需要道德上不斷努力行善,以實現自我生命,並把自己的貢獻融入到人類的進程之中,簡單來說便是四個字:棄惡揚善。

影片中伊凡道德信仰十分堅定,將所有的罪責歸結於萬惡的戰爭,於是他的人生目的便是復仇。傳統意義視角來審視這種思維並無不當之處。但塔可夫斯基卻提醒觀眾,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呢?

伊凡追求的「善良」是除暴安良式的快意恩仇,但戰爭只是少數統治階層不正確道德觀趨勢下的災難。對於捲入戰爭中的軍人和平民,可以簡單地因為國籍而歸於邪惡或善良嗎?人性中最為複雜的部分恰恰是本片中隱含的重中之重。

塔可夫斯基始終反對解讀電影帶來的概念狹窄,很多人對選擇對夢境進行深入解讀,於我而言,夢境本身並無任何意義,真正有意義之處在於夢境對伊凡精神產生的強烈影響作用,他從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開始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將人生的意義與參加戰爭劃上了等號,蒙蔽了善良的雙眼,無法驅趕復仇的火焰,對戰爭的譴責含義不言而喻。

戰爭與道德的衝突只是塔可夫斯基的一個淺層表象,更加重要的是對精神完善之路的追尋。比如當時電影工業產業化與人民當時日益高漲的精神追求就發生了衝突,標準化和個性化是電影廠和觀眾的不同需求,在嚴重不匹配時便會產生強烈的社會矛盾,人們的精神也會出現危機。又比如當時普遍存在的技術發展和財富積累與精神追求同樣構成矛盾,究竟如何平衡兩者關係,恐怕到現在仍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塔可夫斯基借用戰爭與道德的表象,深入探討的便是人類生存的終極含義,當善良和邪惡都歸於塵土時,精神的空虛會讓人如伊萬般陷入到萬劫不復的地步,還是會認識到道德良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呢?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03、性格與命運的衝突:性格的扭曲與命運的無奈映射導演真實的人生寫照

從《伊萬的童年》開始,塔可夫斯基嘗試通過自己對電影的認知來構建獨特的理論體系,反思性格變化與命運之間的衝突與博弈。在他的觀念中,凡是經歷過戰爭的人類永遠無法擺脫「孤兒」的命運,因此美好的家園只能存在於記憶的圖景中,這便是夢境的由來。

本片中伊凡身體上傷痕累累,精神上千瘡百孔,靈魂中的痛苦讓觀眾不寒而慄,所有屬於童年特有的無價之寶都無可挽回的從他生命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戰爭詞語的邪惡在他童稚的軀殼中凝聚、膨脹。伊凡執拗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死亡,戰爭加速了這個過程,兩者奏響性格與命運的交響曲。

影片有句臺詞說「戰爭只有大人能做,不是孩子的事情」不由得讓人想起影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的女性視角,前蘇聯有位作家曾說過「戰爭,讓女人走開」。可是女兒和孩子走的開嗎?伊萬的童年只有戰爭、死亡和無盡的傷痛,塔可夫斯基見證了戰爭對人生活的巨大破壞力,更想表現其對人類思想的摧殘,這種性格的扭曲和命運的無奈映射出戰爭對他精神的洗禮。

塔可夫斯基曾說「故事中主角的死亡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多數作者會以苦盡甘來鋪陳的地方,這故事卻結束了,沒有任何後續描述。這一歷程由死亡所終結,成為最終且唯一。伊萬一生的內容和其悲劇母題的力量全部集中於此。讓我肺腑感動的是這個小男孩的性格,一種被戰爭扭曲、偏離生命軸心的特殊性格立刻攝獲了我」。

戰爭期間,塔可夫斯基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戰爭的陰影融化在他童年的記憶中,並伴隨著他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即使在最後一部電影《犧牲》中,仍然是對戰爭和孩子的刻畫。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亞歷山大向上帝禱告,祈求戰爭不再降臨,願意以自己的犧牲來拯救這個荒涼的世界,放火燒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他住院期間,自己的兒子用水澆灌曾經種下的樹苗,開出了新的枝芽。

塔可夫斯基直到生命盡頭,都在考慮如何用信仰的力量來改變命運的無奈,實現生命的救贖,那顆發芽的樹苗和本片中伊萬奔向光明都代表著重生和希望,在這七部影片中,塔可夫斯基始終將對人類命運的關懷作為永恆的主題,用詩意的表達方式來訴說內心的惆悵,這才是最真實和感人的藝術。

塔可夫斯基一生都在用電影與整個世界進行抗衡,他不能接受正在變成廢墟的世界,也不能接受平庸的電影作品,他試圖延續蘇聯傳統文化的脈絡,承擔起藝術啟發思想的重任,《伊凡的童年》只是他的導演處女作,在此後的二十四年間,他仍然用藝術在探求生命的真諦。

相關焦點

  • 雕刻時空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紀念展再現詩意蒙太奇
    他的電影以其詩意和視覺力量打動觀眾,電影中極具前瞻性和精神性的主題也成為了塔可夫斯基的顯要特徵。對於塔可夫斯基來說,電影是一種詩歌形式。他確信人類存在的某些方面只能通過詩意表達形式呈現,為此他發展了一種高度個性化和獨特的電影製作風格。他的電影標誌是缺乏任何傳統的情節或明確的敘事結構的。他使用長而複雜的拍攝、慢動作、彩色和黑白序列、電影和紀錄片技術以及歷史電影膠片來創作圖像。
  • 塔可夫斯基的遺產:直覺超越理性,神性超越凡間
    這些意象的使用也許看起來膚淺,但卻表明探討超驗和精神主題的更廣大美學領域的確存在,同時這一領域的共鳴並不局限於宗教信仰——我們也許可以稱其為一種擁有「不可知論式莊嚴」的電影形式。黑澤明和塔可夫斯基而這又是如何形成的?很顯然可以由尋找影響了影響者的源頭入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出生於一個藝術傳統深厚的家庭,受其影響無可避免。
  • 「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回顧展」影片
    該片講述一個藝術家童年時代的體驗與成長。時間始於二次大戰爆發,跨越40年的歲月,完全吻合他所經歷的年代。塔爾科夫斯基的母親在影片中扮演藝術家的母親,而他的父親,一位著名的俄羅斯詩人,在畫外音中朗讀自己的詩作。塔爾科夫斯基說,這是他第一次決定用電影自由地表達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記憶。鏡子是塔可夫斯基的關於迷失的童真和情感遺棄的自傳式電影,影像卓越、極富藝術啟發。
  • 中國電影思考:誰還需要塔可夫斯基?
    電影導演塔可夫斯基在他某一天的日記中寫道:「晚上我看了科克託的《奧菲斯歸來》(電視)。大師都到哪去了?羅西裡尼、科克託、雷諾瓦、維果在哪裡?大師們——他們的精神貧乏嗎?詩歌到哪去了?錢,錢,錢,還有懼怕……費裡尼害怕了,安東尼奧尼害怕了……無所畏懼的只有布列松。」
  • 6部主角擁有超能力的電影,影片的情節引人入勝,懸念貫穿始終!
    1、《異能》;純粹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影片的情節引人入勝,懸念貫穿始終,演員也養眼。最大的亮點還是在於預知未來與實現目標之間的矛盾和調和。李小璐在這個片子裡倒是沒有太多亮點。不過她的英文比我想像的要好。還有裡面的廣東話口音蠻怪的。
  • 塔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電影中想做的一切
    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一九七零年四月三十日,莫斯科我與薩沙·米舒林(劇作家與電影編劇,《鏡子》編劇之一,出演《飛向太空》與《鏡子》的次要角色)又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 搭乘時光機 與小哪吒在PP視頻追憶童年
    明明是兒童們的節日,但眾多成年人前赴後繼地慶祝著,拋開兒童節原有的「保護兒童」的含義,這個節日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回歸童心,追憶童年的節日。兒童節來臨之際,PP視頻攜手小哪吒,準備了眾多極具「童趣」的優秀影片回饋給廣大觀眾,讓觀眾們在追憶童年中重拾曾經簡單的快樂。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他的電影宛如奇蹟
    伯德教授基於其深厚的學術功力,對斯拉夫文化的充分了解,放棄了從塔可夫斯基影像中尋找「意義」的做法——這是很多評論者和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做法,但卻是普通觀眾很難理解的維度。如彭欣在附錄中所評價的那樣,他轉而以空間、想像、鏡頭、氣氛等電影基本元素為基礎構建的話語體系對作品進行具體的「美學分析,對重要電影哲學和理論進行探討和解讀」。
  • 以赫本為例,談談童年創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童年的創傷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治癒這種創傷?以奧黛麗·赫本為例,談談我的幾點思考前言: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奧黛麗·赫本可以說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對於女性的時尚定義。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會以赫本為例聯繫現實,進一步分析如何更好的分析自己的童年創傷,以及我們自己應該如何走出童年的創傷。
  • 李義平:辯證唯物主義和矛盾分析方法貫穿《資本論》始終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1月19日電 (謝磊 曹淼)日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舉辦第六講,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做客講堂,以「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經典又好看的十部童年怪獸電影,全看過的我敬你是條漢子!
    這部電影是怪物電影沒落時期的迴光返照,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一部怪物電影能拿的上檯面,包括電影最後留下的那顆蛋,10年之後的今天也沒有被「孵化」,遺憾至極。事實上,我看的是書而不是電影。第一次讀的時候,確實是噁心到了!但是後來想想,即使在科幻的道理上也是行不通的。因為蒼蠅的眼睛始終是那麼小,無論再怎麼轉移,到了人臉上,也還應該是這麼小。4、《怪形》;前後貫穿的鼓聲配樂就把心神不定甚至繁亂的氣氛強加上來,像是克蘇魯故事中反覆彰顯的「恐怖」描述。擬態、拷貝、猜疑論、極地封閉環境,拿到現在來也是難以駕馭的「複雜」。
  • 「血瘀」貫穿特發性間質性肺炎之始終
    張偉中醫大講堂∣一個有 溫度 的公眾號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簡稱IIP,是以肺泡的炎症及肺間質的纖維化改變為臨床特徵的疾病,病因複雜多樣,發病機制卻尚不明確,是目前肺疾病中的難治性疾病。
  • 破繭成蝶的《燕尾蝶》:如何從童年創傷中復原,去擁有更好的人生
    第二部分,通過電影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和內涵,結合片中人物,用心理學解析:如何在逆境中完成自我救贖、並從創傷中復原、最後破繭成蝶去擁有更美好的人生?講述了一群從四面八方湧到「元都」淘金的「元盜」們,他們為尋夢、為生存掙扎著,雖然雙腳陷在泥沼裡,但他們始終心存一切美好,最終愛和善良的天性讓他們破繭成蝶,長出天使的翅膀,像燕尾蝶一樣飛在燦爛明媚的陽光下。元都,漢語詞語意思是:道教傳說中神仙所居住地。出自元好問《北嶽》詩:「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 光影奇境,夢幻刺激,暢遊在世界級電影主題樂園中
    長影環球100奇幻樂園,位於海口市秀英區西海岸,佔地837畝,是長影集團聯合七大國際一流設計團隊重金打造的電影主題樂園,也是長影環球100文化旅遊度假區的核心項目。樂園歷經9年的建設於2018年12月31日正式開業。
  • 電影《ET.外星人》是以分離為主題的電影
    電影《ET.外星人》是以分離為主題的電影昨晚周六,完成作業的女兒想看電影,幫她找了幾個她想看的電影但是打不開,可能因為版權與付費的問題受限了。最後根據經典兒童電影名單搜索到《ET.外星人》可以全程觀看。
  • 在《黑寡婦》獨立電影中,將出現不止一個「黑寡婦」
    《復聯4》中,為了擊敗滅霸、前往達沃彌爾星取得靈魂寶石的時候,紅骷髏告訴過娜塔莎,她是伊凡的女兒,伊凡是誰?值得肯定的是、無論《黑寡婦》娜塔莎的父親是否是伊凡,娜塔莎也不會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因為《黑寡婦》的時間是《復聯3》與《美隊3》之間產生的劇情,在《復聯4》大白滅霸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