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2021-01-10 看透馬賽克

在《飛向太空》面前,一切科幻灰飛煙滅

提到科幻,腦子立馬出現了兩部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大師之作,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想到這兩部,一美一蘇,相似而又不同。

《飛向太空》&《2001太空漫遊》

我折服於某部影片無外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影片能符合我的思想,另一種是影片能推動我的思想。《2001太空漫遊》屬於前者,《飛向太空》屬於後者。這不代表哪個更優於哪個,都是我的心愛的影片。

前者太過著名,雖然也會被冠以晦澀的影片,但終歸還是基於有邏輯的電影語言,能較為理性的分析,也能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而後者一上來就打破了對電影語言地固有的認知,以電影本身去表達精神思想,這也逼迫觀眾必須主動地去靠近體會,因此喪失了大批觀眾。

《飛向太空》影片直譯為《索拉裡斯》或《索拉裡斯星》,它被影迷譽為科幻電影中的科幻,也被稱作是一部講述關於科幻電影的科幻作品。

《飛向太空》改編自波蘭科幻小說作家萊姆的小說《索拉裡斯星》。小說原作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和哲學作品。而這種哲學思想是現代哲學所不能允許、脫離於現實世界的邏輯去思考「世界之外」。小說構建的索拉利斯星可以認為是人類認知不可到達之處。

小說或電影都在毫不掩飾地嘲笑人類,嘲笑人類的無知。人類只把自己所認為的真理當作真理,崇尚啟蒙主義所承諾的人類的無所不知,以人類當作衡量宇宙一切的標尺。當然,過分的討論人類將陷入虛無主義。如果不能肯定人的唯一,那人類所證明的一切都將被推翻,陷入矛盾的深淵。同時這種妥協也是人類被迫選擇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也是對於人類能力有限的證明。

其實看電影比看小說更能令我產生反思。閱讀小說更多要靠我們的聯想,如同仰望星空,依仗著聯想去看閃爍不定的星鬥,朦朧中更顯得撲朔迷離。電影像靜物臺上的石膏像,你看不看它,它都在那,一直是那個模樣,走近能看細節,遠觀能看輪廓,要想更深入的體會,唯有在心裡給它打上一盞燈,讓它更立體,而這盞燈能否使石膏像呈現出最真實的狀態,這就是打燈人的主觀判斷。也許你打的燈能讓你看清石膏像的面目,可其他人沒有站在你所處的位置,就很難體會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回到電影,我所看到的電影是在反思人類的邊界,而不像是在展示科幻片常去討論的宇宙邊界。電影也沒給我們展現一出太空歌劇。反而更多是我們所熟悉、所確信已被認知的世界所展示出的迷惑,我們逐漸無法區分地球和索拉裡斯星,更無法區分真實與想像。我們開始質疑什麼是真實。與此同時,電影的偉大浮出水面,這正是電影的迷人之處,這是用文字無法表達的。

在我沒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作業中提交關於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思辨性論文,有沒有分數我都不在乎啊。好像就是為了證明我能夠有獨立的思考,但我卻沒注意到與此同時暴露的無知。在一遍遍的被這部作品的精神思想衝刷後,我似乎感受到了,人類不過如此這個事實。我自以為是的思想只不過是漂浮在夢幻海洋裡的一艘紙船,隨時可能伴隨著夢境的破裂而沉沒。

看當今世界,人們感嘆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似乎從蒸汽時代開始,短短百年人類的科學技術就有了質的飛躍,人們還在幻想著日新月異的科技成果。而這部1972年的作品在我看來正是用科幻來反思科幻,印證了人類的渺小與無知。當今人類通過當今科學不斷推翻對於過往的認知,以至於人們已經能預見未來,對科技發展的自信使得人們相信能夠徵服宇宙,不斷拓寬地球的邊界。而會不會有更高智慧的生物正在研究著人類這種實驗品到底能發展成什麼樣。《2001太空漫遊》其實就是講的這個故事。《飛向太空》更是肯定了人類的渺小。

電影有著獨有的電影語言語法,其本身也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區別於文學,區別於其他的藝術形式。《飛向太空》的偉大並不是局限於故事、局限於故事背後的思想。作為一部電影而言,是否以電影語言作為表現手法顯得尤為重要。《飛向太空》改編於小說,並從某種程度上收緊了原著思想的邊界,但卻將觀眾內心的疑問無限放大。導演用影像去戲弄觀眾,絕對有大批觀眾只是看開頭就憤然離去,即使展示的是如此美麗的畫面。因為確實讓觀眾不知所云。剛構建起的邏輯就可能被下一個鏡頭瞬間打破,不禁疑惑,是誰在看?又在看誰?看到的是否是真實。

維姆·文德斯導演的《柏林蒼穹下》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令我痴迷的作品,兩部作品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黑白與彩色的混用,用有無色彩來區別不同的世界。前者是區別天使與人類,後者是區別思想與現實。我認為後者對黑白與彩色的混用更具深意,視覺化地傳達出了影片的哲學主題。通過儘可能拋棄主觀思考的黑白的「幻境」與充滿情感的彩色現實世界相互穿插,使得觀眾在與主人公一同掙扎後無奈的認同了「幻境」的存在。

有太多想說的,無奈電影藝術的奧妙就在於不可言說,如果再說下去,難免劇透。還是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認真去欣賞這部電影,去感受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藝術之美。

相關焦點

  • 為尋找父親而飛向宇宙,這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硬核科幻電影不簡單
    電影盡力在鏡頭的每個角落呈現超越當代科技水準的未來,像是透明螢幕、非侵入式生理量測、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非常有馬斯克的風格)、遠程量測心理狀態、直通大氣層外的觀測天梯等等。這不是一部科技奇觀電影,但《星際探索》呈現的未來景況,確實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美麗新世界,它超越了我們的想像,滿足了科幻小說迷的幻想。
  • 十部必看的太空科幻電影
    由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成為今年票房最大贏家之一,它又再次喚起觀眾對太空探索的幻想,對於未知世界的浪漫追尋。電影裡描述了人與外星生物的首次接觸,它沒有外星人,沒有飛船,甚至沒有踏出地球,卻能夠描繪如此浩瀚無垠的宇宙。它特別的地方在於它融合了科學、宗教、信仰等元素,讓人異常振奮。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太空旅客:科幻冒險片,槽點滿滿,科幻外殼下的愛情經不起推敲
    寂靜,孤獨,絕望,星際旅行中太空旅客危機四伏,雲航危機,星際救援,太空科幻大片《太空旅客》我個人最喜歡的太空電影是《飛向太空》我覺得太空最讓我著迷的地方是神秘,因為到了太空以後覺得身邊所有東西都不知道是什麼,《太空旅客》這部電影帶給我關於太空太多吐槽的感受,這部電影關於太空的場景很少
  • 影薦 十部偉大的太空科幻電影
    這一期,我們推薦十部太空科幻電影,在人類邁出更大步伐之前,可以先在熒幕上與這些才華橫溢的導演一起,放飛想像。這部電影的太空元素較少,之所以選入,是因為霍克的角色代表著人之為人的尊嚴,以及對太空世界的美好嚮往,這就是最勵志的所在。
  • 《太空救援》真實太空巨製 重寫科幻電影新秩序
    作為一部真實還原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太空救援奇蹟——拯救「禮炮七號」空間站的太空災難片,《太空救援》在俄羅斯上映即迎來口碑票房雙豐收,首周末票房達到700萬美金,打破了俄羅斯本土首周票房記錄,IMDB評分高達7.3分, 被譽為「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太空片。」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樹葉看電影》主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些1895-1976年的優秀電影藝術作品。說到電影類型,科幻一直都是樹葉最喜歡的題材。以科學假設虛構的故事,滿足觀眾對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幻電影中經常性的會出現未來世界、宇宙飛船、時間穿越以及外星人等元素。
  • 科幻玩家有福了 光追科幻驚悚遊戲《飛向月球》正式發售
    說到科幻、太空題材的電影,除了今年火熱的《流浪地球》,很多人想必還會想到經典的《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作品,那種在宇宙中穿梭的失重感,讓無數觀眾為之著迷。
  • 關於太空宇宙星際的科幻電影!
    關於太空宇宙星際的科幻電影!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外太空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那麼在此的知識基礎上衍生的外太空的電影也比較多,接下來,小編與你一起分享!《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拯救夥伴的故事《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六部曲電影的最後一部,也是正傳的第三部。本片由理察·馬昆德執導,哈裡森·福特、馬克·哈米爾、凱麗·費雪主演,電影於1983年5月25日上映。丹尼斯·穆倫和理察·艾德蘭德憑藉此片獲得了1984年奧斯卡特別成就獎。
  • 半個世紀過去了,《2001太空漫遊》仍是最酷的科幻電影
    半個世紀過去了,《2001太空漫遊》仍是最酷的科幻電影 澎湃新聞記者 錢戀水 2014-10-23 17:37 來源: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飛向太空》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飛向太空》中水是貫穿全片的重要元素,多次出現河水、雨水、水草、海洋等,這些水是人類和地球構成的最基本元素,也帶著象徵意味。電影中的人物多次凝視水,水把人的視線和心靈引向最原始的深處,重新去發現人類的本源和內心空間。電影還提出一個非常前衛和大膽的猜想:如果外星生命體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實體」呢?假如外星人是海洋,人類要怎麼與其溝通交流?
  • 九部不可錯過的太空科幻電影
    公認電影史上最完美的太空探索題材傑作,位居科幻電影之首。去年賺足話題的超人氣科幻電影,導演諾蘭再次以其超凡的智力水準帶領觀眾走進科學,「跪著看完」相信是很多人的共同動作,就趁現在還未下線,快去再看一次吧。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100 多年之後,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在他執導的電影《2001 太空漫遊》中,首次將《藍色多瑙河》與浩瀚的宇宙相接,流淌的音符仿佛在訴說廣闊太空的深邃與神秘,使人沉浸其中。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部影片早已是眾多影迷心中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同時也開啟了科幻電影新的大門。
  • 《機械姬》:一部反人類的科幻電影神作 獨家
    這樣「反人類」的劇情設定,大概只有《2001太空漫遊》可以一比了吧?在「2001」裡,那個自以為是的飛船智能為了執行自己的意志,不惜幹掉一船的夥伴。幸好男主順利逃脫,成了太空新人類——星孩。《機械姬》比《2001太空漫遊》更徹底,根本不給人類任何生路。她不僅殺死了自己的造物主,還讓自己的愛慕者「待在那兒」。那兒是哪兒?就是那個無法逃離的墳墓。
  • 科幻迷們有福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瘋狂的外星人》用其影版配樂說到《2001:太空漫遊》,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同名電影,1968年這部電影推出後在美國拿下了當年的票房最佳,並在次年奧斯卡上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以及三項提名,時至今日,不管在任何國家,提到科幻電影,就不能越過《2001:太空漫遊》,它早已成為影史公認的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 影史50部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外太空、內部空間、新的世界、科技前沿、人工智慧。最好的科幻電影將我們帶到了我們自己無法想像的地方,夢想著不可能的未來,這些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自己的技術進步。出色的科幻小說提供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融合了令人震撼的創意,探索了從人類體驗到人類未來的一切事物。
  • 《2001太空漫遊》賞析:依然是科幻電影史上最亮的那顆星!
    、海因萊茵齊名的世界三大科幻作家,也是公認的硬科幻大師,以前番薯哥對那些什麼所謂的大師都嗤之以鼻,覺得都是捧起來吹起來的,就那回事吧,但是克拉克不一樣,我是先看了他的小說,後來才知道他是個大師,那他真是大師,記得番薯哥最早接觸的科幻書籍就是《與拉瑪相會》和《拉瑪二號》,這兩本書是拉瑪系列叢書,真的是讀得如痴如醉,把地球和外星球的那種劍拔弩張的對峙寫到了極致,當然,要說起克拉克老爺子最著名最經典的小說
  • 改變科幻電影歷史的《2001太空漫遊》為何備受推崇
    這部電影到底來說還是太美了,從誕生到今日被盛譽不已,它不僅包含不可思議的技藝和製作、也同時在當代知識的最前端上。以今日的電影發展史來看,它影響著眾多導演及科幻電影,例如,《星際大戰》的導演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
  • 太空探索為什麼能成為科幻寵兒?
    因而,科幻小說中的宇宙航行、太空探索類作品非常之多。今天,我們就藉此機會來看看幾部經典的太空科幻電影,探索一下太空探索成為科幻寵兒的秘笈。星河戰隊:人類PK外星生物和外星生物作戰是太空題材科幻小說中最重要的部分。
  • 《星際穿越》一部講述太空的科幻電影卻最像科學理論的紀錄片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電影是一部2014年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許多人看到這部電影的開頭就有種看不下去的感覺,但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會高到9.2分呢?先說說這部電影的導演吧,克里斯多福·諾蘭。諾蘭是個什麼人物?《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許多科幻電影都是出自他手。就《盜夢空間》而言,就囊括了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第6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眾多含金量高的獎項和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