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布拉德·皮特放到外太空去,皮特仍然很帥。
在一部「地球太空人拯救身處星際邊疆生父」的冒險電影裡,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因為我們已經很久沒看到皮特衝鋒陷陣的刺激電影了。
如今主演工作自願減少的皮特,為什麼會演出《星際探索》?
這部其實2017年就已經拍攝完成的電影,拖延了許久才上映,這似乎都在暗喻著,《星際探索》不是一部普通的太空冒險電影──身兼主演與監製的皮特,不會為了一部只是打太空異形的電影而投資這麼大。
皮特飾演一名輕度自閉的航天工程師羅伊,他的父親在20年前離開地球前往海王星,尋找外星智慧生物。不料任務失敗,有去無回。
而羅伊此次也要飛越太陽系,找到父親,並查清當年失敗的原因。
《星際探索》有個意味不明的原片名「Ad Astra」,事實上這是一句拉丁諺語的後半段:「Per aspera ad astra」,意思是「艱辛努力、登峰造極」。
片名在此玩了一個「登峰造極」與「遠徵星辰」(to the stars) 的雙關趣味。
登峰造極事實上也許是《星際探索》給人的第一印象:電影背景是一個確切年代不明的近未來時代,人類已經遠至火星建立了殖民地,穿越星際的太空梭,成為人們通勤的習以為常載具。
電影盡力在鏡頭的每個角落呈現超越當代科技水準的未來,像是透明螢幕、非侵入式生理量測、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非常有馬斯克的風格)、遠程量測心理狀態、直通大氣層外的觀測天梯等等。
這不是一部科技奇觀電影,但《星際探索》呈現的未來景況,確實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美麗新世界,它超越了我們的想像,滿足了科幻小說迷的幻想。
飛往個人內心的內在之旅
這些登峰造極的科幻未來鋪陳,包括了宛如搭飛機一般的地球到月亮通勤過程,這方面的確會令人聯想到《2001:太空漫遊》。
但是正如上述提到的,《星際探索》不是充滿歡樂光明未來想像的科幻電影,它也並非要告訴我們這麼光明的未來,背後藏著什麼把人類拿去做肥料的殘酷黑暗……
《星際探索》告訴我們,科技終究會進步。我們有天會到月球上班,晚上回地球家吃晚飯。
但是除了技術越來越進步之外,其他的一切不會有任何變化:太空機場充斥著無趣的小賣部、在星球間飛行的勞工得忍受漫長的工時與枯燥又危險的環境、人們仍然在聽不到哀號聲的月球表面互相殘殺……
手握尖端科技的未來人,依舊與我們擁有相同的疏離感。
iPhone也許會進步成看起來就像一片玻璃,但那片玻璃上不會告訴我們任何歲月靜好的安慰。
這讓《星際探索》已經擠身當今最好的科幻電影之列,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星際穿越》,用一個緩步逼近的地球滅亡危機來推動劇情;
布拉德·伯德在《明日世界》裡近乎說教地告訴我們,只要意念向善,未來就會美麗。
《星際探索》站在《星際穿越》與《明日世界》的天秤正中間,那些近未來的美好想像都只是糖衣,它描述一個無比真實的現在。
我們的七情六慾沒有隨著星球間遠端通訊技術而升華,徵服太陽系並無法讓我們更心滿意足,內在的空洞在這個完美世界只能越來越擴大,最終我們只能「遠徵星辰」──星際遠徵只不過是「逃離地球與自我」的好聽說法罷了。
純粹的布拉德·皮特電影
《星際探索》開頭很像《2001:太空漫遊》,這讓人在觀賞過程中,不時會嗅到一絲科幻小說大師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larke) 的氣味──克拉克正是《2001:太空漫遊》小說原著作者。
皮特在本片中要找出父親參與「利馬任務」(LiMa project) 的真相,克拉克也有本名叫《與拉瑪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 的著名科幻小說。
《星際探索》以現實科技為基礎空想未來的的科幻發展,這種作法也與克拉克儘量依據現代科學發展的寫作風格類似。
但是,與總是偏向樂觀精神作結的克拉克小說不同。《星際探索》更加地深沉含蓄,布拉德·皮特搭上了太空船,飛向太陽系邊際,但劇情的核心卻剛好相反:這是一趟飛往個人內心的內在之旅,在漆黑的太空中靜靜地流淚。
這讓《星際探索》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索拉力星》(Solaris),因為《飛向太空》也是一趟人類內在的辯證之旅。
《飛向太空》並不是容易消化的史詩作品,長達166分鐘、沒有戰鬥場面的純粹塔可夫斯基風格很容易令人昏昏欲睡。
奇妙的是,片長2小時的《星際探索》,一樣有相同的催眠效果,特別是對那些期待皮特勇破惡黨奸計,勇抱美人歸的觀眾來說,男神這次不耍帥,他外表冷靜、內心紛亂,對人生的質疑越來越大。
至此,布拉德·皮特堅持製作這部電影的本心已很明顯,這是一部純粹的布拉德·皮特電影,他是這部電影的唯一主角。
打從電影一開始,皮特就有大量的獨白演出,鏡頭大多數時間都停留在他身上,這部電影甚至沒有任何支線劇情,電影逼觀眾專注在他的尋父過程上,眼見近乎完美的他,一步步邁向內心價值觀的崩壞,直面自己記憶中的堅固牢獄。
這趟旅程雖然漫長,但是全靠皮特一人撐場,卻不覺枯燥。
除了電影適時安排各種天災人禍的危機設計之外,皮特的表演也值得讚賞,這是他近年來最好的獨角戲演出,難怪他要與自己的製片公司「B計劃」(Plan B)把握這次的機會。
簡單地說,《星際探索》是一首悠久哀傷的大提琴獨奏曲,沒有慷慨激昂,只有低回再三,沒有《星際穿越》最終硬是要逼人熱淚的煽情,更有《臥虎藏龍》最後李慕白的的捨得。
這也許不是最適合普羅大眾的冒險電影,卻是當秋日漸近,適合你與你的疏離靈魂一起踏上的遙遠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