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
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點燃了中國影迷、讀者對科幻電影、小說的期待,引爆了閱讀科幻小說的狂潮。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談到再版的初衷,讀客文化總編輯許姍姍透露:「讓更多的讀者喜歡上科幻,甚至像劉慈欣那樣走上科幻創作的道路。」
《瘋狂的外星人》用其影版配樂
說到《2001:太空漫遊》,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同名電影,1968年這部電影推出後在美國拿下了當年的票房最佳,並在次年奧斯卡上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以及三項提名,時至今日,不管在任何國家,提到科幻電影,就不能越過《2001:太空漫遊》,它早已成為影史公認的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科幻大片在國內掀起了熱潮,科幻電影和小說受到了熱捧。而《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編劇劉慈欣、主演吳京無一例外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粉絲,《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流浪地球》裡的莫斯(MOSS)則是致敬電影裡的哈爾9000,《瘋狂的外星人》則用了電影裡最著名的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無法想像,1968年的電影就開始關注起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衝突關係,還探討起人工智慧是否實現人類的情緒化。這些題材即便是放到現在,都不會顯得過時。
電影版和小說版問世以來,《2001:太空漫遊》就成為了科幻歷史不可超越的最高傑作。這部電影因在「文化上,歷史上和審美上的重要價值」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2008年,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科幻電影第1名;2012年,更是成為唯一一部被《視與聽》雜誌評選為影史最偉大的十部電影的科幻電影。
劉慈欣等科幻作家成為「鐵粉」
電影如此成功,自然要追溯到原著和作者,《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經典作品。小說出版後,當年銷量就超過百萬冊。如今,「太空漫遊」四部曲全球總銷量已經超過2000萬冊。
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在國內出版,科幻迷們的激情一下就被點燃了。劉慈欣、韓松、吳巖、陳楸帆等知名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擁躉,甚至可以說,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和科幻作家。
在回憶第一次讀完這本書時,劉慈欣激動地說:「1980年的一個冬夜,一位生活在斯裡蘭卡的英國人改變了我的一生,他就是西方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書是《2001:太空漫遊》。」憑藉《三體》和《流浪地球》等作品廣受歡迎的劉慈欣,他以一人之力將中國科幻拉到世界水平,《三體》也被稱為國內最高水平的科幻作品,但他多次接受採訪時就曾表達過與國際大師的水平差距,「我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不止是口頭上崇拜《2001:太空漫遊》,劉慈欣還多次直接在他的作品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在《三體2:黑暗森林》裡,劉慈欣寫到過「兩個多世紀前,阿瑟·克拉克在他的小說《2001:太空漫遊》中描述了一個外星超級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
《三體》《流浪地球》《星際穿越》《星球大戰》《阿凡達》《黑客帝國》《地心引力》《降臨》《異形》《飛向太空》《第三類接觸》《人工智慧》《終結者》《超時空接觸》《普羅米修斯》《瘋狂的外星人》……《2001:太空漫遊》影響了50年來後世幾乎所有的科幻作品。
既有硬核技術也有內涵情節
克拉克的作品以詳實精準的科技描述著稱,成為「硬科幻小說」的代名詞,尼爾·蓋曼就將克拉克視為「最硬核的科幻作家」。《2001:太空漫遊》是克拉克對人類探索太空和自身作出的終極而恢宏的構想。他的文字也特別有畫面感,通篇讀下來酣暢淋漓。
去掉技術描寫,《2001:太空漫遊》不會改變整個故事的骨架,也絲毫不會減弱書裡暗含的哲學觀念所帶來的震撼。在《2001:太空漫遊》裡,克拉克就人類起源和宇宙文明作出了終極而恢弘的構想,並預言了一系列人類目前已達到和未達到的科學技術。
作為地球的最高智慧生物,人類一直在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人類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還是更高級文明的一場實驗?宇宙文明演化的終點又在哪裡?這些最終極而又最不可能得到回答的問題,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遊》裡都給了我們一個終極而恢宏的答案。而這些富有卓見又令人深思的構想,也讓《2001:太空漫遊》這本書被譽為人類歷史上對太空和自身最偉大的想像,再也沒有人能夠超越。
即便是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依然有內涵有文筆有情節有人物,它的大廈根本就僅僅是搭建於「硬核」的根基上,因為它是「科幻」,並非「科普」。
作者還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
克拉克不僅是一個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曾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一等學位。他針對太空技術作出的許多預測都成為現實,他曾預言過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全球通訊衛星、地震預防預測等尖端技術,地球靜止軌道正是因為他而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他也被譽為最偉大的太空預言家。
在創作《2001:太空漫遊》時,克拉克不僅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諮詢前沿科技和理論,同時他自己也為NASA建言獻策。2008年,在影片上映40周年之際,美國太空人加勒特·瑞斯曼在國際空間站發來賀詞。
在人類登月這一歷史性進程的50周年之際,愈發彰顯了《2001:太空漫遊》的超前和偉大,正如讀客文化總編輯許姍姍所說:「時至今日我們距離克拉克在1968年構想的世界仍相距甚遠,這也是我們隆重出版《2001:太空漫遊》的目的和意義,《2001:太空漫遊》一定會繼續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作為讀者,讀完《2001太空漫遊》再仰望星空,應該能看到不一樣的星海吧。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