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全新的智慧生命,全新的人類

2020-12-06 翠梅講生活

這是一部寫於二十世紀的科幻小說。小說中寫道,在未來的 2001 年,人類已經可以進行太空旅行了。當時科學家們在月球發現了一塊神秘的黑石——第谷磁場異象一號,巨石將人們的視線引向了土星衛星。

兩年後,探索土星的飛船發現號啟程了。無論是人類太空人還是超級電腦,都不知道在這次看似平淡的旅途上其實隱藏著致命的危險和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終,船長戴維穿越瑰麗壯觀的星門,發現了人類無盡的生死輪迴和宇宙的終極知識……

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美國影片《2001太空漫遊》(1968)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類進化的圖景。作為藝術領域對人類邁入太空時代的回應,本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的蘇聯影片《飛向太空》(1972)。

兩部影片在諸多方面的相似之處常常被人拿來相提並論,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從主題上來說,《飛向太空》引導我們從內部重新認識人類自身,《太空漫遊》則引導我們從外部重新認識人類自身。就背景而言,它們均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

本片的前15分鐘構成了影片的第一部分,講述了黑色方碑帶給人類第一層啟示:工具的使用;餘下的部分合起來構成了影片的第二部分,講述了黑色方碑是如何引導人類獲得第二層啟示:工具的局限以及自身的改造。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這兩個序列的相似之處,它們都在重複一個循環——有關人類發展歷程的循環。在每一個進化階段的開端,都存在一座來自外星智慧的黑色方碑,這塊方碑總是給予人類啟發,引導人類突破自身的局限。

在第一部分中,庫布裡克用寥寥幾筆勾畫出人類發端前後的兩個重大節點:其一,類人猿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在這一時期,他們與周邊的族群和其他動物處於平等的地位,但已經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了進化的準備;其二,類人猿的一個族群在領地和水源的爭奪中獲勝,從而確立了自己的優勢地位。

在這一划時代的轉變過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那根骨頭大棒——大棒意味著類人猿學會了使用工具,也意味著在接下來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他們會逐步學習如何創造和使用更多的工具,讓環境適應自己,確立自己在生物進化中的優勢地位。

我們無從得知人類祖先如何學會工具的使用,但影片將其歸結於那塊黑色方碑帶來的啟發。這一假設是故事展開的重大前提, 黑色方碑揭示了一個更大的宇宙背景——在我們生活的星球之外,還存在著某種高級的神秘智慧,而這一智慧的立場是友好的,它在暗中引導人類的進化歷程。

影片第二部分,也是故事的主體部分,從那個大名鼎鼎的圖形匹配剪輯開始。原人拋向空中的大棒直接剪到到遨遊太空的飛船,這無形中給人一種幽默感:現代人類引以為傲的成就,與其祖先的那根骨頭大棒在本質上並無兩樣,而從史前階段到現代文明的四百萬年便這麼輕而易舉地跳過了。

這一為人津津樂道的剪輯點明了影片的立場,在宇宙那沒有盡頭的時間和浩瀚的空間中,微不足道的人類只是滄海一粟——那點成就並不值得沾沾自喜。影片始終從宇宙和人類整體的視角出發來關照整個故事,因而觀眾會發現片中沒有一個自始至終貫穿全片的中心人物。

很多人會疑惑,若第一塊黑色方碑帶給人類的啟示是使用工具,那第二塊方碑帶來的啟示是什麼?表面看來,月球方碑的故事在人類發現月球基地的那塊方碑後便戛然而止,並沒有帶來任何啟示。實際上,這塊方碑帶來的啟示要在下一段故事中才能揭示出來——人類的故事怎麼可能由一人講完呢?

在月球發現方碑18個月後,人類展開一項木星任務,這項任務的目的旨在解開外星智慧留下的訊號謎團——月球方碑發出的放射性光線指向了木星。在前往木星的星際航行中,號稱從不出錯的超級計算機赫爾陷入人類為其設定的邏輯悖論而失控,殺害了四名太空人後被關停。

由此,人類自身的局限和問題暴露了出來——他們不能掌控自己創造出來的工具,反而被其束縛。這便是月球方碑帶來的啟示之一:它要求人類踏上一段從未有過的艱難旅程,在這段旅程中,人類必須接受考驗——他們利用工具的力量能在神秘莫測的宇宙中走多遠?

顯然,人類還沒有做好探索宇宙的準備,他們的活動範圍被局限於地球及其周邊。人類仍然受到環境的限制,這裡的「環境」不是地球,而是深不可測的宇宙。一旦宇宙環境出現波動,譬如太陽衰變、外星入侵、隕石襲擊等等,人類還能靠同樣的伎倆來保護自己嗎?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工具的使用使人類獲得了生存優勢,但又或許工具的使用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人類自我進化的障礙——既然有了工具,人類自身就可以保持一個穩定不變的狀態——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或許,是時候讓人類的生命形態得到再次進化了。我想這便是最後的「星孩」所代表的意義:全新的智慧生命,全新的人類。若能回想起最後,「星孩」回望地球的鏡頭中那詭譎的對稱構圖,便不難理解:「星孩」背靠浩瀚的宇宙,與地球處於平等的地位上。這啟示人類,他們必須站在宇宙的立場上,重新審視人類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太空漫遊 出版社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2019年7月20日,是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紀念日,讀客文化出版引進的《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精裝典藏版上市。
  • 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談到再版的初衷,讀客文化總編輯許姍姍透露:「讓更多的讀者喜歡上科幻,甚至像劉慈欣那樣走上科幻創作的道路。」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2001:太空漫遊》:未來啟示錄
    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電影巨擘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同名電影於1968年先後橫空出世後,毫不誇張地說,科幻小說和電影的領域便矗立著令人矚目的豐碑和燈塔。這兩部作品誕生後直到今天,它們對現實的影響有目共睹,一大批卓越的的科幻小說家和電影導演更是用自己的作品致敬過往與未來。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
  • 2001:太空漫遊
    人類的進化使人類忘記了進化的目的,而那目的是與人類的傳統休戚相關的。《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閒聊老電影 (2)《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終結》《2001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最新譯版似乎已經改成《與羅摩相會》了)、海因萊因的《星船傘兵》《異鄉異客》、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銀河帝國》三部曲幾乎都是在50到70年代間創作的——二十世紀上半葉那些偉大的科學突破正在以可見的速度轉化為實用的技術,也許《2001太空漫遊》最經典的鏡頭中猿人擲向天空的骨頭還未落地就進化成宇宙飛船過於誇張,但是一個幼年時還在留著鼠尾辮的人在暮年就得以見到人類登月的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奇愛博士》、《發條橙》),拍攝於1966年,上映於1968年,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人生三問——《2001太空漫遊》
    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評《2001太空漫遊》——塵埃落定
    猿人們學會了結繩記事,製造工具……它吸引著人類一步一步來到它的面前,促進了生命的進化,給人類的冒險生活帶來了一種神秘的快樂。在往後的幾百萬年中,巨石不斷地給人們帶來困惑,也不斷的揭示了宇宙的真相。在作品中始終有一塊兒神秘的黑色巨石,它貫穿首尾,仿佛一抹神秘的微笑。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飛向太空》的科幻感來源於塔可夫斯基編織的這個故事,超過了人類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超過了普通人對於世界和宇宙的基本認識,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陌生感和科幻感。同樣,《2001太空漫遊》並不以某次太空旅行為主題,而是從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出發點,看待生命演化的本質和最終的歸宿。
  • 意義更勝一籌:《流浪地球》與《2001太空漫遊》的比較
    《2001太空漫遊》是西方一部「教父」級別的「太空歌劇」類科幻片,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與其相比在類型和意義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兩者共同點首先是都關注人類命運,所不同的是,《2001太空漫遊》反思了人類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問題,並歸結為高智慧生命體對人類進化的幹預,含有一種宗教意味。在《2001太空漫遊》中,一塊形似墓碑的黑色高智慧塊狀物體頻繁出現,伴隨著猿類進化成人類,人類步入太空,人工智慧背叛人類,太空人進化成更高智慧的嬰兒等一系列過程。與其說是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不如說是一種仰望上帝的宿命論。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11月18日,《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妙想天開》《1984》等一同參與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為此,英國電影學會(BFI)與華納兄弟公司聯手推出了119秒鐘的《2001太空漫遊》全新預告片。
  • 劉慈欣說:我所有作品 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為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於近日推出。 1969年7月,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登上月球。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乃至整個美國航空航天局都是《2001:太空漫遊》一書的鐵桿書迷。儘管在此後近50年的時間裡,再也沒有人登上過月球。但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 人類的想像力到它為止?
  • 《2001太空漫遊》70mm版預告 重訪經典魅力無限
    《2001太空漫遊》70mm版預告 重訪經典魅力無限 時間:2018.04.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2001太空漫遊》,科學界史詩般的作品,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
    《2001太空漫遊》的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給了我們答案,他大膽地將人類的起源想像為是地外文明的產物,而「智慧啟蒙」敘事段落便是庫布裡克想像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這一段落中,庫布裡克通過黑石這一獨特的設計來代表地外文明,巧妙使用交響樂作為配樂烘託出遠古人類被黑石啟蒙的偉大過程,而看似寥寥的十幾個鏡頭中,潛藏著導演獨特的設計。
  • 電影《2001太空漫遊》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你看過嗎
    《2001太空漫遊》是美國導演史坦利-庫布裡克耗時四年、完成於1968年的作品。庫布裡克這位導演很特別,作品不多,但大多被奉為經典,凡是最偉大導演的評選,總能看到他的名字,但他本人卻從未獲得任何像樣的奧斯卡獎項。他的作品常常遭到衛道人士和主流人士的批評,引發持續不斷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