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
孩童是天真而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
作者丨錦上花
看之前,這部電影已經是如雷貫耳。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
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
《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然而,看的時候,覺得比看紀錄片還沉悶,節奏拖沓緩慢,劇情匪夷所思,好不容易熬到頭把電影看完了還一頭霧水。只需提一個數字——全片有88分鐘沒有對白,就可以讓觀眾望而卻步。
看不懂,是觀眾普遍的感受。
這部電影到底講了啥?
一群草食人猿正在廣袤無際的非洲沙漠中覓食,當他們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們歡呼雀躍起來,在巨石的指引下,他們學會將骨頭當作工具和武器,開始獵食動物,並收復了同類搶佔的失地,隨著他們的首領將骨頭拋向空中,畫面切換至數百萬年後的未來。
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奉命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那是一塊被埋藏了數百萬年的黑色石板,與遠古時期人猿們發現的石板相仿。在弗洛伊德等人進行實地考察時,太陽升至石板上空,石板隨即發出了刺耳的無線電信號。
18個月後,「發現一號」太空船向木星進發,除了飛行員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之外,飛船上還有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和一臺具有人工智慧、掌控整個飛船的電腦「哈爾」。其中太空人和哈爾進行了博弈。哈爾已經智慧到可以根據太空人的唇語分析他們在講什麼,由此讓三位處在冬眠狀態的太空人和普爾失去了生命。不過,鮑曼也關閉了哈爾的邏輯記憶中樞。
當哈爾被徹底關閉時,鮑勃發現飛船已經飛抵木星。鮑勃乘太空艙駛離飛船,在木星軌道上發現了又一塊黑色石板,接近石板的鮑勃突然高速穿過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最終置身於一間風格古樸華麗的臥室。鮑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際,第四塊石板出現在床邊,石板將他變成透明光團中的胎兒——星孩,星孩凝視著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來。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這三個問題是從人類啟智至今都未解的困惑。而《2001太空漫遊》就試圖解答這三個問題。
黑石是貫穿電影始終的存在。它是一種將純意識抽取出來的終極智慧的能量體。它脫離肉體而存在,並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
黑石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只是冷靜地永恆地存在,以超脫一切生命體的存在高高俯視著宇宙,並在宇宙中四處穿行,尋找具有生命的星球駐足,幫助他們邁出向著智慧的第一步。黑石幫助猩猩開始使用工具,幫助人類發明宇宙飛船,幫助鮑勃在四維世界裡看到自己的模樣。
智慧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就算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也不能完全解釋。就算是基因突變,物競天擇導致的適者生存,那基因又為何突變?
幾千年過去,人們發現自己還是和遠祖一樣迷茫。《2001太空漫遊》把神話附著在黑石上,是黑石這種神一般超脫的存在讓人擁有智慧。
那麼人類又將往何處去呢?電影給出的答案不是消極的,而是回歸孩童。尼採說:孩童是天真而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電影結尾的星孩預示的不僅僅是一段太空漫遊的結束,也是新探索之路的起始,而人類認知自我和宇宙的旅程便是如此周而復始的滾動向前,仿佛是永無止境的奧德賽。
而且,電影雖然是1968年上映的,卻未卜先知地預見到了人和機器的衝突。哈爾可以讀出太空人的唇語,因為害怕自己被關閉而先下手為強,切斷了三名冬眠太空人的氧氣供給。機器也會擁有感情嗎,未來機器是否會站到人類的對立面上?半個世紀以前,這個問題就已經被討論了。
最後,《2001太空漫遊》的背景音樂也頗被人稱道。
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對接時,配樂是約翰·施特勞斯的華爾茲舞曲《藍色多瑙河》。宇宙飛船在深邃的太空中飛行,一切都沉浸在舒緩、悠揚的樂聲中。這段影片節奏極為緩慢,音樂也非常緩慢。樂曲創造了一種優雅而崇高的氛圍,讓我們體會到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
太空旅行漫長與沉悶的一面,則通過蘇聯作曲家Aram Khachaturian的芭蕾舞劇《Gayane》的片段來呈現。與《藍色多瑙河》的恢弘詩意相比,這一段音樂雖則優美,但多了幾分孤寂和蒼涼。
開頭和結尾則運用了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音樂描繪的是世界誕生之時,人類感覺到上帝能量的噴薄氣勢。這與電影的主題不謀而合。
總而言之,如果你想領略這部被稱為「史上NO.1的科幻片「的電影,並且想考驗自己耐心的話,在一個悠閒的午後觀看《2001太空漫遊》,不失為一個愉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