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問——《2001太空漫遊》

2021-01-13 GPLP

3天前


孩童是天真而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

作者丨錦上花

看之前,這部電影已經是如雷貫耳。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


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


《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然而,看的時候,覺得比看紀錄片還沉悶,節奏拖沓緩慢,劇情匪夷所思,好不容易熬到頭把電影看完了還一頭霧水。只需提一個數字——全片有88分鐘沒有對白,就可以讓觀眾望而卻步。


看不懂,是觀眾普遍的感受。


這部電影到底講了啥?


一群草食人猿正在廣袤無際的非洲沙漠中覓食,當他們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們歡呼雀躍起來,在巨石的指引下,他們學會將骨頭當作工具和武器,開始獵食動物,並收復了同類搶佔的失地,隨著他們的首領將骨頭拋向空中,畫面切換至數百萬年後的未來。


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奉命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那是一塊被埋藏了數百萬年的黑色石板,與遠古時期人猿們發現的石板相仿。在弗洛伊德等人進行實地考察時,太陽升至石板上空,石板隨即發出了刺耳的無線電信號。


18個月後,「發現一號」太空船向木星進發,除了飛行員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之外,飛船上還有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和一臺具有人工智慧、掌控整個飛船的電腦「哈爾」。其中太空人和哈爾進行了博弈。哈爾已經智慧到可以根據太空人的唇語分析他們在講什麼,由此讓三位處在冬眠狀態的太空人和普爾失去了生命。不過,鮑曼也關閉了哈爾的邏輯記憶中樞。


當哈爾被徹底關閉時,鮑勃發現飛船已經飛抵木星。鮑勃乘太空艙駛離飛船,在木星軌道上發現了又一塊黑色石板,接近石板的鮑勃突然高速穿過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最終置身於一間風格古樸華麗的臥室。鮑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際,第四塊石板出現在床邊,石板將他變成透明光團中的胎兒——星孩,星孩凝視著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來。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這三個問題是從人類啟智至今都未解的困惑。而《2001太空漫遊》就試圖解答這三個問題。


黑石是貫穿電影始終的存在。它是一種將純意識抽取出來的終極智慧的能量體。它脫離肉體而存在,並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


黑石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只是冷靜地永恆地存在,以超脫一切生命體的存在高高俯視著宇宙,並在宇宙中四處穿行,尋找具有生命的星球駐足,幫助他們邁出向著智慧的第一步。黑石幫助猩猩開始使用工具,幫助人類發明宇宙飛船,幫助鮑勃在四維世界裡看到自己的模樣。


智慧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就算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也不能完全解釋。就算是基因突變,物競天擇導致的適者生存,那基因又為何突變?


幾千年過去,人們發現自己還是和遠祖一樣迷茫。《2001太空漫遊》把神話附著在黑石上,是黑石這種神一般超脫的存在讓人擁有智慧。


那麼人類又將往何處去呢?電影給出的答案不是消極的,而是回歸孩童。尼採說:孩童是天真而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電影結尾的星孩預示的不僅僅是一段太空漫遊的結束,也是新探索之路的起始,而人類認知自我和宇宙的旅程便是如此周而復始的滾動向前,仿佛是永無止境的奧德賽。


而且,電影雖然是1968年上映的,卻未卜先知地預見到了人和機器的衝突。哈爾可以讀出太空人的唇語,因為害怕自己被關閉而先下手為強,切斷了三名冬眠太空人的氧氣供給。機器也會擁有感情嗎,未來機器是否會站到人類的對立面上?半個世紀以前,這個問題就已經被討論了。


最後,《2001太空漫遊》的背景音樂也頗被人稱道。


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對接時,配樂是約翰·施特勞斯的華爾茲舞曲《藍色多瑙河》。宇宙飛船在深邃的太空中飛行,一切都沉浸在舒緩、悠揚的樂聲中。這段影片節奏極為緩慢,音樂也非常緩慢。樂曲創造了一種優雅而崇高的氛圍,讓我們體會到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


太空旅行漫長與沉悶的一面,則通過蘇聯作曲家Aram Khachaturian的芭蕾舞劇《Gayane》的片段來呈現。與《藍色多瑙河》的恢弘詩意相比,這一段音樂雖則優美,但多了幾分孤寂和蒼涼。


開頭和結尾則運用了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音樂描繪的是世界誕生之時,人類感覺到上帝能量的噴薄氣勢。這與電影的主題不謀而合。


總而言之,如果你想領略這部被稱為「史上NO.1的科幻片「的電影,並且想考驗自己耐心的話,在一個悠閒的午後觀看《2001太空漫遊》,不失為一個愉快的選擇。



相關焦點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製《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2001:太空漫遊》裡的確出現了很多超前的概念。比如:視頻電話、空間站中利用自身旋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太空餐的特點以及太空廁所的使用方法等等…這些概念毋庸置疑是超前的,但對我沒有那麼大的震撼。對我產生1震撼的是這樣一種展望:人類以後器官會被機器所取代,當最後機器完全肉體時,我們便可以不再依靠宇宙飛船來遨遊宇宙,甚至到最後,我們可以蛻去肉體,以電磁的形式永生。這種想像衝擊了我。
  • 《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沒有一句臺詞,用長達6分鐘的時間來描繪導演心中史前的洪荒景象,是60年代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很多不喜歡,或者對節奏緩慢的科幻片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很難看的下去這部電影。可是喜歡的人,慢慢坐下來,靜靜的看著,反倒會沉浸其中,甚至欲罷不能。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2001:太空漫遊》中被影評人稱為「嗑了藥」的那些漫長而空幻的鏡頭,剛好滿足了他們追尋「靈性」歸宿的需求。這群年青人動輒翻看此片三、四次,以至於這部68年上映的電影,直到1972年才正式從影院下線。《2001:太空漫遊》成為當年好萊塢的票房第一。一代嬉皮士竟成了《2001:太空漫遊》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時光網訊  不管家庭影院的技術已經多麼先進,有些電影還是需要在大銀幕上才能充分體現其魅力,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無疑就是其中一部。斯坦利·庫布裡克的這部經典科幻電影,將於下月在英國院線舉行特別重映。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2001太空漫遊》:傑作何以能歷久彌新?
    看回這些手帳,到今年為止最佳的觀影體驗還是年初在香港電影節看《2001太空漫遊》4K修復版。文化中心的千人大劇場,超大寬銀幕,儘管以前看碟看過不止一次,然而我一直認為庫布裡克這部傑作只有在儘量大的寬銀幕,最大的影廳和最好的音效看過才算真正看過。不久前,曾傳言全國藝聯將引進《2001太空漫遊》修復版,這一被影迷刷屏的消息後來官方澄清消息不實,影迷空歡喜一場。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奇愛博士》、《發條橙》),拍攝於1966年,上映於1968年,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電影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電影開頭三分鐘的黑暗結束後,音樂伴隨著一顆恆星緩緩升起,將這個場面襯託得極為宏大而壯麗,預示著宇宙的誕生、生命的初生。第二次是在猿人拿起一根骨頭砸碎動物頭骨之時,音樂伴出,將猿人懂得使用工具這一幕彰顯得十分神聖而重大,意味著猿人在進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確認過眼神 這部《2001:太空漫遊》是最值得收藏的版本
    艾薩克·阿西莫夫是提出「機器人學三大定律」的「神一樣的人」,《銀河帝國》系列作者;阿瑟·克拉克是偷了上帝劇本,想像力無法無天的太空預言家,《太空漫遊》系列作者;羅伯特·海因萊因是「高達之父」、「星際爭霸之父」……《雙星》《時間足夠你愛》作者。三位粉絲能繞地球一圈,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要奉為座上賓的泰山北鬥,肩扛科幻黃金年代。
  • 上海電影節|4K修復版《2001太空漫遊》來了!
    《2001太空漫遊》劇照其中,最惹人矚目的當屬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今年這部美國電影學院票選出的影史排名第一位的科幻片迎來了公映五十周年,而在SIFF經典單元,你將看到這部曠世奇作的最新4K修復版本,在最清晰的狀態下,感受每一幀畫面的視效震撼。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但要想找到一部像《2001太空漫遊》一樣大膽且具有如此影響力的電影,就必須追溯到弗裡茨·朗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悅讀】2001:太空漫遊
    克拉克也被譽為偉大的太空預言家,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一等學位。他針對太空技術作出的許多預測都成為現實,他曾預言過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全球通訊衛星、地震預防預測等尖端技術,地球靜止軌道正是因為他而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