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

2021-01-20 莫取莫予

《2001太空漫遊》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奇愛博士》、《發條橙》),拍攝於1966年,上映於1968年,比美國登月還要早一年。是現代科幻電影的裡程碑,各方面都影響著現在的科幻電影。電影宣傳是改編自同名小說,但其實是庫布裡克與小說作者共同進行創作的,「改編」不是完全正確。

我們對於片中的科技創新可能並沒有非常震撼,畢竟已經有了許多更為先進的科技,而且現在的科幻片有著更加天馬行空的想像。但認識一個東西,必須要結合它的歷史背景。本片誕生於50多年前,在美國登月前幾年,在影片中科幻了宏大的月球基地,空間站和宇宙飛船,並且刻畫了很多具體細節,比如失重下的磁力鞋,飛船與空間站的同步(《星際穿越》中有非常相似場景)、清晰的月球表面。我相信在當年,這些畫面一定震撼每位觀眾的內心。不過硬科幻不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核心,我想也不會是它名垂影史的唯一因素。它還有關於人類,關於智慧的哲學大思考:我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而不是那個年代使用外星和太空題材拍一些簡陋的恐怖懸疑小電影,完全把外星人當作鬼和喪屍使用,沒有真正嚴謹的探討太空對於人類的真正意義。

關於「我們從哪裡來」這樣的問題,需要先明確定義「我們 (人類)是什麼「。庫布裡克顯然是認同「使用工具」是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電影中猿猴受黑石點化後首先就是學會了用骨頭當作武器。不過我更相信,使用工具只是智慧的一個代表,從一開始的草食,到後來雜食,說明對「食物」有了不一樣的思考,這也是智慧的標誌。話說這黑石為何如此的重要?雖然達爾文在多年前給出了「物種進化與自然選擇」的理論,只能解釋了物種的演變,但沒有解釋人的起源以及智慧的產生。各個古老文化的神話傳說中,人類都是由神或造物主創造而來,包括流傳到如今的各種宗教也是如此。接著必有一個點化智慧開啟的過程,人來才開始了新篇章。

我們似乎非常痴迷於溯源,從思考自己從哪裡來,到尋找人類、尋找世界從哪裡來,從未停止。這是本質是在尋求認同,也是在尋找生存的基石,說的明白一點就是尋找存在的理由或意義。沒有基石的人,會如同墮入無邊無際的混沌,渺小、孤獨與迷茫,沒有方向。電影《記憶碎片》主人公就是一個罔顧事實地給自己一個生存的理由。在目睹妻子慘死後,之後的記憶只能保留很短的時間,他將殺人兇手的線索刻在身上,即使已經復仇成功,最後仍然選擇欺騙自己,給自己定了新的復仇目標,以此保留自己生存的基石。美劇《西部世界》裡的接待員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石,而且一般認為越是痛苦的,越將是牢靠。

異形前傳系列電影也有討論人類的起源,彼得偉倫,一個高科技公司掌舵人,他拒絕相信人類只是大自然萬千年來偶爾的結果,因為這就意味著人類本身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因此他不斷尋找了造物主,由此展開了經典的異形系列電影。異形世界裡,人類是明確有著造物主,那就是「工程師」,一個和人類有著同樣DNA的高智慧生命。反觀《2001太空漫遊》裡則隱晦的多,我們能知道的是黑石點化了我們,從而產生了人類文明,再後來還將引領Dave進入了更高階的智慧 -- 星孩。但是黑石是什麼?黑石從哪裡來?沒有明確的說明,甚至如何點化的都沒有具體體現,只有石碑莫名的噪音和穿越時光怪陸離的景象。因此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電影似乎什麼都說了,又什麼都沒有。大家看的莫名其妙,都說沒有看懂。

坦白說,我也沒有看懂多少。看懂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你能看到多少。任何一種形式的作品,都不會百分百被別人理解,誤解是必然的,可能是理解少了,也可能是過分解讀。所謂「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好的電影不會向我們的大腦注入一些東西,而是啟發我們思考。它不會成為我們的生長資料,但可能成為思維中的黑石。其實很多電影我也是看不懂,但是總是有難以抑制的開心和激動,比如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背景樂一起,心裡的太陽真的升起了一樣。

Dave在經過石碑,穿越了十幾分鐘光怪陸離的時空隧道後,進入一個類似人類房屋地方。Dave在裡面快速完成生命的演化過程,並進階到了星孩。類似《超時空接觸》影片中同樣採用模擬人類的環境進行接觸,理由是這樣人類更加容易接受。我覺得這個細節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對於高階文明的任何想像都是徒勞的,我們所謂的各種創造都是對現有東西的拆解、拼湊然後模仿。構想更高階智慧的思維,就如同要求雞鴨想像我們的思想世界一樣。太空漫遊更是對高階智慧什麼沒有任何直接的刻畫,不禁去思考,他們是否真的存在,還只是一個夢。

這部電影最感興趣的就是那個一直引導人類進化的黑石了。是誰創造並放置它們?高級文明?或者是神?如果十幾年前你問我「相信神的存在嗎」,肯定會把頭搖成撥浪鼓。現在這種問題都值得商榷了,因為什麼是神需要先弄清楚。我們一聽到神,腦海中總是浮起一個類似人類的形象,這是各種文化、神話裡面塑造的根深蒂固的印記。如果你所謂的神,指的就是這種,那麼其實他們最多只能是其他的普通智慧生命,他們與我們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他們也需要溯源,尋找自己的源頭。真正的神(如果存在),不可描述,不可認識。所謂「道可道,非常道」,而道也好,神也好,名稱罷了


另外電影中的人工智慧HAL9000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什麼?因為它從不犯錯。如果我們不允許人工智慧犯錯,那麼它只能成為更為強大的計算器。若想發展名副其實的人工智慧,必須要允許它犯錯,甚至必須要求它犯錯,那樣才真正入了門,因為即使神也需要犯錯


相關焦點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時光網訊  不管家庭影院的技術已經多麼先進,有些電影還是需要在大銀幕上才能充分體現其魅力,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無疑就是其中一部。斯坦利·庫布裡克的這部經典科幻電影,將於下月在英國院線舉行特別重映。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2001:太空漫遊》裡的確出現了很多超前的概念。比如:視頻電話、空間站中利用自身旋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太空餐的特點以及太空廁所的使用方法等等…這些概念毋庸置疑是超前的,但對我沒有那麼大的震撼。對我產生1震撼的是這樣一種展望:人類以後器官會被機器所取代,當最後機器完全肉體時,我們便可以不再依靠宇宙飛船來遨遊宇宙,甚至到最後,我們可以蛻去肉體,以電磁的形式永生。這種想像衝擊了我。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悅讀】2001:太空漫遊
    克拉克也被譽為偉大的太空預言家,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一等學位。他針對太空技術作出的許多預測都成為現實,他曾預言過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全球通訊衛星、地震預防預測等尖端技術,地球靜止軌道正是因為他而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美國時間2020年5月27日,兩名太空人將乘坐馬斯克space X公司研發的「龍號飛船」登上太空。這是第一次由商業的載人飛行任務,根據NASA宣布,此次的載人任務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產生深遠影響'。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2001太空漫遊》:傑作何以能歷久彌新?
    看回這些手帳,到今年為止最佳的觀影體驗還是年初在香港電影節看《2001太空漫遊》4K修復版。文化中心的千人大劇場,超大寬銀幕,儘管以前看碟看過不止一次,然而我一直認為庫布裡克這部傑作只有在儘量大的寬銀幕,最大的影廳和最好的音效看過才算真正看過。不久前,曾傳言全國藝聯將引進《2001太空漫遊》修復版,這一被影迷刷屏的消息後來官方澄清消息不實,影迷空歡喜一場。
  • 人生三問——《2001太空漫遊》
    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2001:太空漫遊》成為當年好萊塢的票房第一。一代嬉皮士竟成了《2001:太空漫遊》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像他所說的,《2001:太空漫遊》採用的太空船和空間站設計基本全部來自於NASA。▲《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中給了Eva Pod一個鏡頭,以此致敬《2001太空漫遊》因為《2001太空漫遊》,NASA每天用來叫醒太空人的音樂就是藍色多瑙河,盧卡斯拍攝了星球大戰系列。
  • 《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沒有一句臺詞,用長達6分鐘的時間來描繪導演心中史前的洪荒景象,是60年代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很多不喜歡,或者對節奏緩慢的科幻片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很難看的下去這部電影。可是喜歡的人,慢慢坐下來,靜靜的看著,反倒會沉浸其中,甚至欲罷不能。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隨著人類進入外太空和實現登月等重大科技進展,世界影壇上掀起了一輪太空科幻電影的新高潮。而《2001太空漫遊》作為20世紀最經典的科幻片之首,給後世的很多作品以啟示,如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他們執導的《第三類接觸》和《星球大戰》系列就深受《2001太空漫遊》的影響。而像《機器人總動員》乾脆直接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三次是在星孩誕生之時,星孩在太空中注視著地球。這是電影的最終高潮,鮑勃已經完成了重生,變成了星孩,這是又一個神聖的開始,它將面對未知的宇宙,開始新的探索。這一幕是對現實的極大超脫,是重要的突破,自然要用最莊嚴神聖的音樂來凸顯它的壯觀。不難發現,這首音樂有兩次隨著黑色石碑的出現而出現。
  • 諾蘭導演出席"2001太空漫遊"坎城重映
    時光網訊 今年,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上映整整50周年。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組委會決定在今年5月的電影節期間,舉辦影片的未修復70mm膠片特別放映場次,而出席首映式的不是別人,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本人。
  • 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而《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編劇劉慈欣、主演吳京無一例外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粉絲,《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流浪地球》裡的莫斯(MOSS)則是致敬電影裡的哈爾9000,《瘋狂的外星人》則用了電影裡最著名的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