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2020-12-02 書海悟賞

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劉慈欣

從2006年到2010年,劉慈欣相繼完成了《三體》三部曲的創作,2015年更是憑藉《三體》獲得雨果獎,取得了科幻文學的最高成就。

無論獲獎前後,面對媒體的多次採訪,大劉曾無數次向心目中的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致敬,並謙虛地將自己的科幻成就歸功於對克拉克的模仿:「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阿瑟·克拉克

「在我所有的作品都受阿瑟·克拉克的影響很重。」——大劉的話中有著對自己偶像的致敬,也有自我的謙虛。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作品背景及發展線

《2001太空漫遊》以跨越數萬光年的想像空間和宏大敘事的唯美,講述了人類進化演變以及未來發展的整個過程,顯示了科幻文學前所未有的震撼力量。

故事從猿人開始講起,敘事者站在2001年的時間節點上追溯人類進化的歷史。三百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上存在兩個猿人部落,雙方常常為了同一片水源而進行象徵性的示威活動。但接下來「望月者」部落偶然發現了一塊黑石板,在黑石力量的控制下,他們開始產生意識,學會使用工具並擊敗了敵對部落,進化成了更高智慧的生命。

2001年,探索外星文明的「發現號」艦長鮑曼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掉入了一塊無比巨大的黑石板之中。在那個世界裡,鮑曼經歷了與三百萬年前猿人相同的經歷——在黑石神秘力量控制下進化成了更高一級的智慧生命「星童」,掌握了神秘的力量,變成了這個世界的主宰,而他又將毀滅什麼呢?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2001太空漫遊》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斷的進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產生了衝突。而智慧生命體的進化是永無止境,每一次的進化都會給「對方」帶來致命打擊。在進化的等級世界中,對弱者的毀滅永遠是強者樂此不疲的遊戲……

我們再來看看《三體》系列的背景及故事發展線。《三體》的故事從文革開始,但這是以人類為視角的起點。如果從宇宙的視角來看,可以認為故事是從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已經進化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地球弱於三體)開始講起。

如果用《2001太空漫遊》中的「望月者」部族和「對方」部族來進行類比,地球已經淪為「對方」。幸運的是,由於地球與三體世界足夠遙遠,地球未被「望月者」消滅。

但是葉文潔發射的信號使三體意識到地球文明的存在,地球的生存環境正是兩個猿人部落爭奪的「寶貴水源」,因此三體開始向地球發出攻擊,從此開始便有了進化與衝突。

鮑曼再次進化為「星童」說明了這種「進化—衝突」機制是永無止境的。因此,劉慈欣也將地球與三體的衝突放到宇宙背景下,「黑暗森林法則」便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了。

之後,冷酷的「歌者」便是成長後的「星童」,只不過《2001太空漫遊》中剛剛進化為「星童」的鮑曼尚不確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而「歌者」顯然已經把消滅低等文明變成了一項日常工作。

劉慈欣

當然,隨著科學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相比於克拉克,大劉在科幻技術及敘述也有巨大的獨創性。如書中提出了比三維世界更高級的四維空間以及同維度黑暗森林法則、降維打擊等。《2001太空漫遊》中的進化理論只是智慧、能力的不斷進步,弱者不存在被打擊以至進化倒退的情況。但劉慈欣卻提出:進化存在倒退的可能,維度上的倒退(降維打擊)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外星文明形象的塑造

《2001太空漫遊》中,外星文明雖然確定存在,但自始至終從未有任何一個外星人出現。關於外星文明的所有了解與想像全部來源於一塊黑石板。

「外星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邊,其長度比例是 1∶4∶9,以後,不管用什麼更精確的方式測量,窮盡了地球上測量技術的最高精度,方碑三邊的比例仍是精確的 1∶4∶9,沒有任何誤差。」

——外星文明以這種方式,狂妄地顯示了自己的力量。黑石是人類可以見得到、摸得著的,但是黑石背後的科技人類無法認知,以及其神秘的設計者—外星人也變得格外強大。

「人類用盡全力都沒法勘探水滴所蘊含的科技及用途,顯示了地球與三體之間的巨大差距,人類甚至無法明白兩者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遠,差距在想像的空白中變得越發莫測。」

——大劉同樣也借「水滴」的完美來顯示三體文明的智慧程度,以及超出人類認知的強大。

《三體》

《三體Ⅲ 死神永生》中,大劉再次運用了這種表現方式。負責消滅低熵體的「歌者」擲向地球的那片「二向箔」,因為遠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範圍而被簡單的描述為「紙條」,結果它卻使整個太陽系降為二維世界。

《2001太空漫遊》中,外星文明是上帝般高高在上又神秘莫測的形象,這個形象從未發生該變。而三體文明與地球的關係是動態變化的,這就是大劉對克拉克的表現方式的發展與創新。

在地球與三體關係的四個階段中,「水滴」一直是三體的重要象徵。一開始「水滴」所代表的科技對人類而言是極度完美的,這種無法想像的完美使全人類陷入絕望之中。

威懾紀元時,「水滴」又一度成為人類的夥伴,其背後的科技也逐漸被人類了解。隨著人類對它的了解,三體已從「神」的位置降格為「凡人」。

第三階段,三體控制地球的過程中,水滴又承擔了重要的使命。

最後,人類藉助四維空間輕易瓦解了水滴。之後,三體文明也被其他文明所消滅。

大劉正是通過描述三體文明的象徵物——「水滴」與人類的遠近關係,來展現地球文明與外星文明力量差距的動態變化。

《三體2:黑暗森林》

外星文明在《三體》中也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三體人是有明確的形象特徵的。不僅如此,文中多次出現外星文明的視角,在描述地球與三體的對立關係中,除了從地球的視角來呈現三體,也從三體的視角來呈現地球。

科技元素的吸收與創新

《2001太空漫遊》中人類已經完全有能力進行星際間的旅行,克拉克借弗洛伊德博士從地球前往月球的經歷,真實生動地呈現了航行的全過程。

之後,克拉克為我們介紹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永久橋頭堡」——克拉維斯基地,這或許正是《三體》中太空城的創造源泉。

除此之外,《2001太空漫遊》中的黑石板在太陽升起之後便立刻發出電波。而《三體》中葉文潔也將太陽作為一根超級天線,向宇宙發射電波來傳遞信息。

《2001太空漫遊》中運用在宇宙飛船上的人工冬眠技術在《三體》中也得到了更廣泛、更普遍的應用。

作為一個「太空工程師」和「太空預言家」,克拉克主要通過人類的探索來展現宇宙的渺茫與偉大,對於人工冬眠、自給自足的人造世界等科技元素,只是將之作一個已經存在的事物來描繪,並未作技術方面的探索與描寫。

而作為一個計算機工程師,大劉對太空的了解顯然不如克拉克,因此他用自己熟知的基礎物理學知識來建構《三體》……用無線供電技術來解釋人造世界的能源永恆,用納米材料作為太空電梯的技術基礎,用太陽電磁輻射來解釋太陽為什麼能夠成為一根超級天線,用空間曲率驅動來闡釋光速飛船……

這就使得《三體》在吸收《2001太空漫遊》科技設想的基礎上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除了科技元素之外,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寫到:「我們自己過去的歷史也已經不止一次地說明:原始種族碰上開化程度比較高的文明時,常常無法倖存。」 在《三體》中,劉慈欣將這種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侵略本能呈現得更加豐富具體,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則」的本質。

《三體3:死神永生》

當然,我們無法否認《三體》系列作品對《2001太空漫遊》有著借鑑與模仿(大劉也承認),但我們更無法否認的是大劉對克拉克的科幻體系的發展與創新,對於這一點,雨果獎是對其最大的肯定。

作為一位科幻迷,我很欣喜這種模仿與創新讓我們有幸在巨著《2001太空漫遊》後看到一部對中國科幻界產生巨大影響,在世界科幻史上留名的科幻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這部作品有著中國元素,來自中國……

相關焦點

  • 雨果獎《三體》作者: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拙劣模仿
    《2001:太空漫遊》是眾多科幻迷心中的神作。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影視作品,是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它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11月18日,《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妙想天開》《1984》等一同參與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為此,英國電影學會(BFI)與華納兄弟公司聯手推出了119秒鐘的《2001太空漫遊》全新預告片。
  • 劉慈欣說:我所有作品 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據出版方介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中國以來,《2001:太空漫遊》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和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吳巖、陳楸帆等知名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擁躉。這本書是作者克拉克對人類探索太空和自身作出的終極而恢宏的構想。克拉克的作品以翔實精準的科技描述著稱,成為「硬科幻小說」的代名詞,尼爾·蓋曼就將克拉克視為「最硬核的科幻作家」。
  • 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點燃了中國影迷、讀者對科幻電影、小說的期待,引爆了閱讀科幻小說的狂潮。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2001:太空漫遊》雖說是一個故事,但我更喜歡將它看做是四個小故事:猩球崛起、月球之碑、HAL的移動城堡、二次進化。雖然,他們都由黑石碑這一事物串聯起來,但這四個故事的主角都不一樣,故事場景也不一樣。雖然角色的臺詞不多,讀起來確實有一種舞臺劇的感覺。這是我將標題寫為:「太空歌劇」的第一個原因。
  • 確認過眼神 這部《2001:太空漫遊》是最值得收藏的版本
    那克拉克的《太空漫遊》系列到底為什麼會被封神呢?02.《太空漫遊》的神預測《太空漫遊》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的開山之作——《2001:太空漫遊》。劉慈欣(《三體》系列作者)評價這本書: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姬十三(果殼網CEO)這樣評價這本書:還沒看過《2001:太空漫遊》的地球人要抓緊惡補一下了。這非常有助於你為即將快速到來的全民太空時代做好最基礎的準備。湯姆·漢克斯(奧斯卡影帝)都說對於這本書,他怎麼也看不夠。。。。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
  • 電影娛樂:《2001:太空漫遊》:電影與小說同看樂趣無窮!
    《2001:太空漫遊》影評:電影與小說同看樂趣無窮從小就喜歡看《黑客帝國》,有一天偶然看到《2001:太空漫遊》的推薦,看完之後很是莫名其妙,雖然看不懂但是依然覺得很震撼。電影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就是指導《閃靈》的那個)和小說作者亞瑟·克拉克兩位大神共同創作而成的傳世佳作,而克拉克的書籍《2001:太空漫遊》更是殿堂級神作。《2001:太空漫遊》電影和小說是同步推進的,兩者都比較晦澀難懂,對於超越人類認知範圍的神秘只能用神秘主義來詮釋它,同時小說和電影進行欣賞會有相互促進,容易理解兩部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
  • 意義更勝一籌:《流浪地球》與《2001太空漫遊》的比較
    《2001太空漫遊》是西方一部「教父」級別的「太空歌劇」類科幻片,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與其相比在類型和意義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兩者共同點首先是都關注人類命運,所不同的是,《2001太空漫遊》反思了人類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問題,並歸結為高智慧生命體對人類進化的幹預,含有一種宗教意味。在《2001太空漫遊》中,一塊形似墓碑的黑色高智慧塊狀物體頻繁出現,伴隨著猿類進化成人類,人類步入太空,人工智慧背叛人類,太空人進化成更高智慧的嬰兒等一系列過程。與其說是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不如說是一種仰望上帝的宿命論。
  • 閒聊老電影 (2)《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因而比起講故事,《2001太空漫遊》更像是在陳述一個觀點、證明一個命題。它不必通過故事去隱喻它的主題,它不必圍繞主題去展開情節——它的一切情節都是對其主題本身的呈現。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終結》《2001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最新譯版似乎已經改成《與羅摩相會》了)、海因萊因的《星船傘兵》《異鄉異客》、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銀河帝國》三部曲幾乎都是在50到70年代間創作的——二十世紀上半葉那些偉大的科學突破正在以可見的速度轉化為實用的技術,也許《2001太空漫遊》最經典的鏡頭中猿人擲向天空的骨頭還未落地就進化成宇宙飛船過於誇張,但是一個幼年時還在留著鼠尾辮的人在暮年就得以見到人類登月的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2001:太空漫遊》成為當年好萊塢的票房第一。一代嬉皮士竟成了《2001:太空漫遊》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像他所說的,《2001:太空漫遊》採用的太空船和空間站設計基本全部來自於NASA。▲《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中給了Eva Pod一個鏡頭,以此致敬《2001太空漫遊》因為《2001太空漫遊》,NASA每天用來叫醒太空人的音樂就是藍色多瑙河,盧卡斯拍攝了星球大戰系列。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奇愛博士》、《發條橙》),拍攝於1966年,上映於1968年,
  • 《2001:太空漫遊》導演庫布裡克對外星文明持友善態度的原因
    有一部經典電影卻從來都是科幻愛好者的心頭好,這就是《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的出現重新定義了科幻片。1964年的庫布裡克,還不到36歲。和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籤訂了編劇合同,拍攝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原本600萬美元的預算,被庫布裡克弄到2000萬美元,從拍攝到上映花了3,4年。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隨著人類進入外太空和實現登月等重大科技進展,世界影壇上掀起了一輪太空科幻電影的新高潮。而《2001太空漫遊》作為20世紀最經典的科幻片之首,給後世的很多作品以啟示,如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他們執導的《第三類接觸》和《星球大戰》系列就深受《2001太空漫遊》的影響。而像《機器人總動員》乾脆直接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但要想找到一部像《2001太空漫遊》一樣大膽且具有如此影響力的電影,就必須追溯到弗裡茨·朗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沒有一句臺詞,用長達6分鐘的時間來描繪導演心中史前的洪荒景象,是60年代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很多不喜歡,或者對節奏緩慢的科幻片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很難看的下去這部電影。可是喜歡的人,慢慢坐下來,靜靜的看著,反倒會沉浸其中,甚至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