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劉慈欣
從2006年到2010年,劉慈欣相繼完成了《三體》三部曲的創作,2015年更是憑藉《三體》獲得雨果獎,取得了科幻文學的最高成就。
無論獲獎前後,面對媒體的多次採訪,大劉曾無數次向心目中的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致敬,並謙虛地將自己的科幻成就歸功於對克拉克的模仿:「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在我所有的作品都受阿瑟·克拉克的影響很重。」——大劉的話中有著對自己偶像的致敬,也有自我的謙虛。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作品背景及發展線
《2001太空漫遊》以跨越數萬光年的想像空間和宏大敘事的唯美,講述了人類進化演變以及未來發展的整個過程,顯示了科幻文學前所未有的震撼力量。
故事從猿人開始講起,敘事者站在2001年的時間節點上追溯人類進化的歷史。三百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上存在兩個猿人部落,雙方常常為了同一片水源而進行象徵性的示威活動。但接下來「望月者」部落偶然發現了一塊黑石板,在黑石力量的控制下,他們開始產生意識,學會使用工具並擊敗了敵對部落,進化成了更高智慧的生命。
2001年,探索外星文明的「發現號」艦長鮑曼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掉入了一塊無比巨大的黑石板之中。在那個世界裡,鮑曼經歷了與三百萬年前猿人相同的經歷——在黑石神秘力量控制下進化成了更高一級的智慧生命「星童」,掌握了神秘的力量,變成了這個世界的主宰,而他又將毀滅什麼呢?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斷的進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產生了衝突。而智慧生命體的進化是永無止境,每一次的進化都會給「對方」帶來致命打擊。在進化的等級世界中,對弱者的毀滅永遠是強者樂此不疲的遊戲……
我們再來看看《三體》系列的背景及故事發展線。《三體》的故事從文革開始,但這是以人類為視角的起點。如果從宇宙的視角來看,可以認為故事是從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已經進化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地球弱於三體)開始講起。
如果用《2001太空漫遊》中的「望月者」部族和「對方」部族來進行類比,地球已經淪為「對方」。幸運的是,由於地球與三體世界足夠遙遠,地球未被「望月者」消滅。
但是葉文潔發射的信號使三體意識到地球文明的存在,地球的生存環境正是兩個猿人部落爭奪的「寶貴水源」,因此三體開始向地球發出攻擊,從此開始便有了進化與衝突。
鮑曼再次進化為「星童」說明了這種「進化—衝突」機制是永無止境的。因此,劉慈欣也將地球與三體的衝突放到宇宙背景下,「黑暗森林法則」便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了。
之後,冷酷的「歌者」便是成長後的「星童」,只不過《2001太空漫遊》中剛剛進化為「星童」的鮑曼尚不確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而「歌者」顯然已經把消滅低等文明變成了一項日常工作。
當然,隨著科學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相比於克拉克,大劉在科幻技術及敘述也有巨大的獨創性。如書中提出了比三維世界更高級的四維空間以及同維度黑暗森林法則、降維打擊等。《2001太空漫遊》中的進化理論只是智慧、能力的不斷進步,弱者不存在被打擊以至進化倒退的情況。但劉慈欣卻提出:進化存在倒退的可能,維度上的倒退(降維打擊)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外星文明形象的塑造
《2001太空漫遊》中,外星文明雖然確定存在,但自始至終從未有任何一個外星人出現。關於外星文明的所有了解與想像全部來源於一塊黑石板。
「外星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邊,其長度比例是 1∶4∶9,以後,不管用什麼更精確的方式測量,窮盡了地球上測量技術的最高精度,方碑三邊的比例仍是精確的 1∶4∶9,沒有任何誤差。」
——外星文明以這種方式,狂妄地顯示了自己的力量。黑石是人類可以見得到、摸得著的,但是黑石背後的科技人類無法認知,以及其神秘的設計者—外星人也變得格外強大。
「人類用盡全力都沒法勘探水滴所蘊含的科技及用途,顯示了地球與三體之間的巨大差距,人類甚至無法明白兩者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遠,差距在想像的空白中變得越發莫測。」
——大劉同樣也借「水滴」的完美來顯示三體文明的智慧程度,以及超出人類認知的強大。
《三體Ⅲ 死神永生》中,大劉再次運用了這種表現方式。負責消滅低熵體的「歌者」擲向地球的那片「二向箔」,因為遠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範圍而被簡單的描述為「紙條」,結果它卻使整個太陽系降為二維世界。
《2001太空漫遊》中,外星文明是上帝般高高在上又神秘莫測的形象,這個形象從未發生該變。而三體文明與地球的關係是動態變化的,這就是大劉對克拉克的表現方式的發展與創新。
在地球與三體關係的四個階段中,「水滴」一直是三體的重要象徵。一開始「水滴」所代表的科技對人類而言是極度完美的,這種無法想像的完美使全人類陷入絕望之中。
威懾紀元時,「水滴」又一度成為人類的夥伴,其背後的科技也逐漸被人類了解。隨著人類對它的了解,三體已從「神」的位置降格為「凡人」。
第三階段,三體控制地球的過程中,水滴又承擔了重要的使命。
最後,人類藉助四維空間輕易瓦解了水滴。之後,三體文明也被其他文明所消滅。
大劉正是通過描述三體文明的象徵物——「水滴」與人類的遠近關係,來展現地球文明與外星文明力量差距的動態變化。
外星文明在《三體》中也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三體人是有明確的形象特徵的。不僅如此,文中多次出現外星文明的視角,在描述地球與三體的對立關係中,除了從地球的視角來呈現三體,也從三體的視角來呈現地球。
科技元素的吸收與創新
《2001太空漫遊》中人類已經完全有能力進行星際間的旅行,克拉克借弗洛伊德博士從地球前往月球的經歷,真實生動地呈現了航行的全過程。
之後,克拉克為我們介紹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永久橋頭堡」——克拉維斯基地,這或許正是《三體》中太空城的創造源泉。
除此之外,《2001太空漫遊》中的黑石板在太陽升起之後便立刻發出電波。而《三體》中葉文潔也將太陽作為一根超級天線,向宇宙發射電波來傳遞信息。
《2001太空漫遊》中運用在宇宙飛船上的人工冬眠技術在《三體》中也得到了更廣泛、更普遍的應用。
作為一個「太空工程師」和「太空預言家」,克拉克主要通過人類的探索來展現宇宙的渺茫與偉大,對於人工冬眠、自給自足的人造世界等科技元素,只是將之作一個已經存在的事物來描繪,並未作技術方面的探索與描寫。
而作為一個計算機工程師,大劉對太空的了解顯然不如克拉克,因此他用自己熟知的基礎物理學知識來建構《三體》……用無線供電技術來解釋人造世界的能源永恆,用納米材料作為太空電梯的技術基礎,用太陽電磁輻射來解釋太陽為什麼能夠成為一根超級天線,用空間曲率驅動來闡釋光速飛船……
這就使得《三體》在吸收《2001太空漫遊》科技設想的基礎上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除了科技元素之外,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寫到:「我們自己過去的歷史也已經不止一次地說明:原始種族碰上開化程度比較高的文明時,常常無法倖存。」 在《三體》中,劉慈欣將這種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侵略本能呈現得更加豐富具體,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則」的本質。
當然,我們無法否認《三體》系列作品對《2001太空漫遊》有著借鑑與模仿(大劉也承認),但我們更無法否認的是大劉對克拉克的科幻體系的發展與創新,對於這一點,雨果獎是對其最大的肯定。
作為一位科幻迷,我很欣喜這種模仿與創新讓我們有幸在巨著《2001太空漫遊》後看到一部對中國科幻界產生巨大影響,在世界科幻史上留名的科幻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這部作品有著中國元素,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