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2020-12-02 歷史組合說

沒有一句臺詞,用長達6分鐘的時間來描繪導演心中史前的洪荒景象,是60年代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

很多不喜歡,或者對節奏緩慢的科幻片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很難看的下去這部電影。可是喜歡的人,慢慢坐下來,靜靜的看著,反倒會沉浸其中,甚至欲罷不能。文藝作品,很多時候見仁見智,似乎很難有一個評判的儀軌,不過,好與壞終究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對於電影來講,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不管從思想的深度和攝影的技術,都堪稱經典,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如果在沒有光汙染的鄉村,在月亮隱去的夏日夜空,躺在泛著青草香味的草地上,仰臥著,看頭頂那浩瀚閃耀著星辰的星空,每個人都會對神秘莫測的宇宙感興趣,而每個人也都會在自己的大腦裡「製作」一部屬於自己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的庫布裡奇出生在紐約,那裡的高樓大廈透出的萬家燈火,足以讓人忘卻頭頂的星空,可他,敏銳地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轉頭開始沉思宇宙,為愛好科幻的觀眾想像出一部奇幻、神秘、妙不可言的電影。他對於無窮宇宙的想像力遠遠超過了躺在草地上仰視燦爛星空的想像。

他的宇宙裡充滿了神秘的隱喻,瀰漫著周而復始的輪迴,一如他設計的怪異的宇宙飛船,似乎永遠不停地行走在一個圓圈之內。當象徵文明的黑色巨石沒有任何理由突然佇立在類人猿與現代人類的眼前,幾十萬年的時光似乎沒有移動,闃然靜止。「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千字文》開篇的四句幾乎就是他在電影裡描述得人類能夠想像的宇宙極致。

庫布裡奇沒有交代那塊黑色巨石的來源,如同佛教高僧不去糾纏於「無名」的來源。似乎,世界最深奧的知識,往往語言文字無法給出恰當的解釋,禪宗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庫布裡奇只用斑斕的色彩,講述宇宙的變幻,用新生嬰兒描繪人類的輪迴,在亦真亦幻中,點到為止。既不交代過往,也不給出未來,只將自己腦子裡儲存的奇幻宇宙,變成膠片上一幀幀的圖片,而答案,則統統交給「腦洞大開」的觀眾。

生老病死,對於人類來講,屬於短暫一生的大事,可是,對於擁有無限時間和空間的宇宙來說,那只是毫無知覺的短暫一瞬。嚴格地說,不管我們如何變化,在無窮的面前,其實根本沒有變化。我們自認為他會感知我們,那是我們太將自己當回事了。探索那塊神秘的黑石,毫無意義,這就如同,探究宇宙為何如此無限,人類為何長著一顆「思考」的頭顱。宇宙覺得需要給猴子面前擺一塊石頭,它就擺了。幾十萬年後,宇宙覺得地球已經有過黑石,所以就在月球上擺一塊,於是他就想那麼幹了。有理由嗎?沒有任何理由。

這真是奇妙的景象:當人類孜孜以求探索浩瀚的宇宙,而宇宙躲在無盡的黑幕之後,靜靜發呆。

中國漢語裡有一個成語叫:「滄海桑田」,似乎英文裡沒有對應的詞語。不過,在庫布裡奇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上映8年前,也就是1960年,一部叫《時空大挪移》(又名《時間機器》)的科幻電影上映了,它是專門講「滄海桑田」的電影。

「滄海桑田」出自晉朝時期煉丹家葛洪的《神仙傳》中。據說,一位名叫「麻姑」的仙女曾經見過東海三次變為桑田,唐朝李白曾在《短歌行》中寫道:「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連「麻姑」都變老,可想而知,時間是如何久遠了。不過,《時空大挪移》除了描述時間的挪移,還講述了只有中國人才能感知的「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的「爛柯」傳奇。

男主角哈特德根從當下來到幾十年後,發現他的老朋友早已去世,感嘆人生短暫,覺得此地已無流連必要,因此繼續往前趕。他坐在狀如沙發的「時間機器」中,冷冷看著對門商店玻璃櫥窗中變幻的女裝,看著房頂天窗不停融化的白雪,在時間機器指針快速奔跑中來到了未來。可惜,如此好的一個題材,被狗尾續貂了。當一群裝扮如古羅馬時期,呆滯的男男女女從四野聚集到一間空曠的大房子內時,就讓觀眾隱隱有了不詳之感,在科學家「替天行道」「英雄救美」後,徹底將這部本來很有想像力的科幻電影葬送了。

其後它被翻拍了幾次,最近的應該是2002年由蓋·皮爾斯主演的《時間機器》。這一次,劇情被設定為:科學家之所以絞盡腦汁地穿梭於過去與未來,完全是為了營救自己那個意外離世的女友。他無法拯救自己的女友,因為有一個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祖母悖論」。他不得不向更遙遠的未來尋找答案,不過,當他最終來到未來,那片寄託希望的「應許之地」,不僅無法給出他追尋的答案,而且還變得面目可憎,充滿了絕望。而劇情一如老版本,還是回到了英雄救美的路上,繼續狗尾續貂。

雖然這部電影有太多遺憾之處,但是,它翻拍的時候,電腦技術已經比60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其中充滿想像力的畫面,遠超1960年的老版本。那急速的山川移動,季節的快速變幻,徹底演繹出什麼叫「時間的重量」!如果一部電影只是30到40分鐘,那麼它的前半段堪稱經典。

西蒙·威爾斯,2002年版本《時間機器》的導演,他眼裡的宇宙,就如同搖搖欲墜的月球,將人類的能力放大到極致繼而又跌回原地。且不論人類壞到何種地步,抑或人類用何種方式滅亡,對於地球來講,我們微不足道,對於宇宙更是毫無知覺,《時間機器》的導演太看得起自己,看得起人類了。

如果說庫布裡奇的宇宙是深邃的、智慧的,值得親近的,那麼《時間機器》的導演西蒙·威爾斯心中的宇宙,則充滿了未知的、恐懼的、強烈的疏離感。如果庫布裡奇的《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哲學著作,那麼,《時間機器》則像一部心靈雞湯式的科幻小說。

他們對於宇宙的想像力為何如此天差地別?難道是因為只顧忙碌低頭拍攝,忘了抬頭看看真實的無垠太空?

也許吧!

相關焦點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100 多年之後,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在他執導的電影《2001 太空漫遊》中,首次將《藍色多瑙河》與浩瀚的宇宙相接,流淌的音符仿佛在訴說廣闊太空的深邃與神秘,使人沉浸其中。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部影片早已是眾多影迷心中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同時也開啟了科幻電影新的大門。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2001:太空漫遊》裡的確出現了很多超前的概念。比如:視頻電話、空間站中利用自身旋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太空餐的特點以及太空廁所的使用方法等等…這些概念毋庸置疑是超前的,但對我沒有那麼大的震撼。對我產生1震撼的是這樣一種展望:人類以後器官會被機器所取代,當最後機器完全肉體時,我們便可以不再依靠宇宙飛船來遨遊宇宙,甚至到最後,我們可以蛻去肉體,以電磁的形式永生。這種想像衝擊了我。
  •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這部被認為直接影響了人類登月的作品,被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大為讚賞:「《2001:太空漫遊》為我們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識動力。」據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書迷。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人類探索太空。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史不能被超越的傑作
    《2001太空漫遊》並不是一部單純的硬科幻電影,其實它意在講述生命起源的哲學。開片一段黑屏的2分鐘長鏡頭,這裡其實是從宇宙的概念到個體的過程,黑幕代表了無盡的宇宙,再到太陽系的地球,最後是地表的黑猩猩。《2001太空漫遊》是太空科幻電影的一座裡程碑,可以說是奠定了今日太空科幻電影的「標準」。
  • 劉慈欣說:我所有作品 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乃至整個美國航空航天局都是《2001:太空漫遊》一書的鐵桿書迷。儘管在此後近50年的時間裡,再也沒有人登上過月球。但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 人類的想像力到它為止?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2001:太空漫遊》:未來啟示錄
    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電影巨擘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同名電影於1968年先後橫空出世後,毫不誇張地說,科幻小說和電影的領域便矗立著令人矚目的豐碑和燈塔。這兩部作品誕生後直到今天,它們對現實的影響有目共睹,一大批卓越的的科幻小說家和電影導演更是用自己的作品致敬過往與未來。
  • 半個世紀過去了,《2001太空漫遊》仍是最酷的科幻電影
    太空漫遊》最新版預告片(01:59)        庫布裡克的舊作《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1984》、《妙想天開》等一同參加11月8日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01兩部電影的主題,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飛向太空》引導我們從人類自身認識宇宙,《2001太空漫遊》則引導我們從宇宙重新認識人類自身與《飛向太空》相反,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花掉了1050萬美元製作特技效果,這在上世紀60年代是個天文數字。庫布裡克通過那些極具震撼的影像來激發觀眾的想像力,電影中也同樣有不少謎一樣的影像符號。骨頭——人類的武器和工具。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時光網訊  不管家庭影院的技術已經多麼先進,有些電影還是需要在大銀幕上才能充分體現其魅力,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無疑就是其中一部。斯坦利·庫布裡克的這部經典科幻電影,將於下月在英國院線舉行特別重映。
  • 【悅讀】2001:太空漫遊
    克拉克也被譽為偉大的太空預言家,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一等學位。他針對太空技術作出的許多預測都成為現實,他曾預言過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全球通訊衛星、地震預防預測等尖端技術,地球靜止軌道正是因為他而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 人生三問——《2001太空漫遊》
    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諾蘭導演出席"2001太空漫遊"坎城重映
    時光網訊 今年,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上映整整50周年。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組委會決定在今年5月的電影節期間,舉辦影片的未修復70mm膠片特別放映場次,而出席首映式的不是別人,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本人。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2001:太空漫遊》成為當年好萊塢的票房第一。一代嬉皮士竟成了《2001:太空漫遊》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像他所說的,《2001:太空漫遊》採用的太空船和空間站設計基本全部來自於NASA。我覺得《2001:太空漫遊》如果可以算是成功了的話,原因在於它影響和打動了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可能不會經常去思考這類問題:人類的命運、人類在宇宙中的作用以及人類跟更高形式的生命之間的關係。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