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太空漫遊 出版社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2019年7月20日,是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紀念日,讀客文化出版引進的《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精裝典藏版上市。這部被認為直接影響了人類登月的作品,被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大為讚賞:「《2001:太空漫遊》為我們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識動力。」
據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書迷。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人類探索太空。
為登月提供重要知識動力
正如湯姆•派恩所說,《2001:太空漫遊》與美國登月計劃淵源頗深。該書作者阿瑟•克拉克,世界科幻三巨頭之一,早在1945年提出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理念直接促使了通信衛星的誕生,而地球靜止衛星軌道也因此被稱作克拉克軌道。
1964年,正在美國與庫布裡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的克拉克,還被邀請到美國宇航局為登月計劃獻言獻策。4年後,克拉克與庫布裡克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上映,第一次將人類未來的太空生活準確、真實地展現在世界面前,點燃了全球探索月球的熱情。
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當天,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的登月解說嘉賓,就是阿瑟•克拉克。
而跟隨阿姆斯特朗一同登月的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說:「阿瑟•克拉克爵士對太空的積極願景激發了幾代人探索太空的興趣,並激勵了幾百萬人從事科學事業。」
2001年,正是《2001:太空漫遊》裡克拉克描寫的年份,美國太空人湯姆•瓊斯在執行新千年第一次太空任務時,還特意將這本書和書中著名的黑石板帶上了太空。他說:「從高中到大學,我至少看了20遍《2001:太空漫遊》」。
摸到人類想像力的天花板
克拉克運用其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考方式,探求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類與人類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並對人類最根本的三大哲學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作出了恢宏構想。
小說開始於300萬年前的非洲,那時的史前猿人還不會使用工具,處於食物鏈的低端。在猿人將要滅絕之際,一塊神秘石板降臨這裡,教會猿人使用工具以獵殺動物獲取食物,促使了猿人向人類進化。300萬年後,被這塊石板促成進化的人類登上月球,並在月球上發掘出另一塊同樣的石板,被命名為TMA-1。TMA-1的發現,讓人類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宇宙僅有的存在,宇宙中還存在更高級的外星文明。石板在出土後朝著土星發射信號。人類跟隨信號的指引前往太空的更深處,並企圖在那裡找到太空和自身的答案。
作為地球的最高智慧生物,人類一直在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人類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還是更高級文明的一場實驗?宇宙文明演化的終點又在哪裡?這些最終極而又不可能得到回答的問題,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遊》裡都給出了一個恢宏的答案。
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中國以來,《2001:太空漫遊》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和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吳巖、陳楸帆等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擁躉。劉慈欣在不同場合多次說過:「我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2018年,劉慈欣獲得「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他親自前往領獎,在演講中再次表達了對克拉克和這本書的喜愛。他說:「讀完《2001:太空漫遊》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門仰望星空……在我的眼中,星空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了……作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續著克拉克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