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
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半個世紀後,再看《2001太空漫遊》,依然會被片中的太空場景震撼。半個世紀前,在人類尚未登月的宇航初世代,庫布裡克和他的團隊,是怎麼將宏大且逼真的太空感賦予此片的?值得問尋。片中出現的太空飛行器,成為此後無數星艦效仿之源。對那些太空飛行器,庫布裡克一定頗為自豪。
因為,每有太空飛行器駛過,庫布裡克總是不厭其煩地用長鏡頭把太空飛行器從頭拍到尾。今天,沒導演會這麼做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宇航充滿好奇的觀眾應該喜聞樂見。太空飛行器內部場景也很棒,體現了機械向電子過渡時期的設計風格,兼顧機械時代的典雅、電子時代的利落,還有未來感。這些,同樣成為此後星艦內飾的典範。看來,庫布裡克有支好裝修隊。
也許因其拍得太好,我懷疑登月陰謀論者受了《2001太空漫遊》啟發,從而認定人類登月不過是好萊塢配合下的騙局。
在1968年,《2001太空漫遊》無疑是橫空出世,就此奠定其在影史上的地位。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無解的,求諸神秘哲學、歸結於一塊純黑的全知的碑狀物,倒也順理成章。五十餘年後,人類對自然、對宇宙的認識邊界已大大拓展,雖遠未到洞曉究極,至少故事不會像《2001太空漫遊》這樣寫了。
例如,「人類的黎明」一節:曾經我們以為使用和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分野。後來科學家通過廣泛、長期的動物行為觀察知道,使用工具,在動物界不算罕見,不僅不是人的專長,甚至不是靈長類特長;而製造簡單的原始工具,對猩猩這樣聰明的動物不是難事,並非只有原始人能做到。現在,故事或許會這樣編,黑色碑狀物啟迪了猿人用火。火,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確實起了關鍵作用。
《2001太空漫遊》被歸為科幻片,但它的指向不是科學,而是科學神教。全知的黑色碑狀物就是「神」,黑色碑狀物點燃了人類智慧之火,又要向人類揭示宇宙奧秘。人類是黑色碑狀物的特選,超越自然物,也凌駕人造物。最後,當人類返璞歸真,知悉生命之秘,似乎有了平視地球家園的地位。知道越多,越不敢妄尊。人類、即使包括人類的整個生物圈,對地球的意義都穿不透薄薄的地殼,沒有我們,這仍是顆太陽系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