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貓影視,越看越饞,大家好,我是饞貓。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經典的科幻史詩巨著,《2001太空漫遊》,這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
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影響了其後所有的科幻片創作。無論是在拍攝技術還是內容的立意方面,讓50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依然讓人嘆為觀止,這麼多年來,大家對這部片子的的討論也從未終止過。
首先說一下本片的編劇兼原小說作者亞瑟克拉克,他在科幻文學界是宗師級別的人物,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大師,他屬於一個非常硬派的科幻作家,也就是說他的所有作品是在已知科學框架內推動情節。他的作品中出現的大部分場景與預測,後來多次獲得事實的驗證,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以及後面的三部續作。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其實並不是根據小說「改編」的,而是來自於庫布裡克與克拉克的共同創作。最初提出故事構想的反而是庫布裡克,在完成《奇愛博士》這部作品後,他對太空生命這個命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找到克拉克想搞一部科幻片。兩名大師互相激發,把小說創作與劇本創業同步的推進著。在1968年電影上映的時候,小說也同時在這一年完成出版,從此科幻世界的版圖就此改變。
中國科幻一哥劉慈欣對這部小說極其推崇,劉慈欣曾經謙虛的說,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很不好理解的科幻片,它裡面沒有固定的套路,沒有觀眾熟悉的敘事情節,節奏極其緩慢,影片其中甚至還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沒有對白,這對觀影的觀眾有一種極大的挑戰,挑戰耐心,挑戰腦力。如果你在看電影的時候看著看著睡著了,不要沮喪、不要遺憾,其實這是最正常的生理反應。就算你堅持看完,也一定會有很多迷惑之處,這也很正常。
克拉克本人就曾經說過,如果你認為自己完全理解了《2001太空漫遊》,那一定是哪裡搞錯了。他的意思也許是關於宇宙,人類的所知太有限,只能用神秘主義來詮釋這種無知的神秘。
庫布裡克在影片中對情節處理方面,做了不少跳躍處理,留白了很多東西,要理順情節最好結合著小說觀看,理解起來會比較清楚。
《2001太空漫遊》不是那種靠戲劇張力推動的商業片,也就不能用常規的觀影心態去看,庫布裡克甚至刻意的把情緒剝離掉,以免觀眾受到其中情緒化的的擾動,儘量客觀而冷靜地看待我們所身處的宇宙與思索人類的命運。總的來說,他還是秉承著自己一貫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論調,認為人這種所謂的萬物之靈,說到底也並沒有那麼高端,宇宙的遼闊與廣大,遠超人類的認知想像,指不定哪個文明早就超越我們幾百幾千萬年了。
這部電影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體悟,當然,如果你不喜歡這種毫無感情色彩慢吞吞的調調,大可以不看,沒必要強求自己去受這個罪。在我心中,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同時也不介意你排斥它。
一千多年前,蘇東坡寫出了千古名作《赤壁賦》,其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句得,託遺響於悲風。」我想,如果蘇東坡如果能看到這部電影,應該會把庫布裡克當成知己的。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仔細地品味一下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