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一部偉大的科幻電影

2020-12-04 曲水彎彎兒

《2001太空漫遊》自從上映以來就被有被冠為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稱。詹姆斯卡梅隆在節目裡提到,他曾經在電影院看了五遍《2001太空漫遊》,其中一次,有一個人直接衝到銀幕前大喊「It's God,It's God」。2001因為他所提出地問題之尖銳和深刻,也被我們稱為硬核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品,他包含了,人類進步的源泉,對科技的恐懼,人類的定義,宇宙對於人的無限。

《2001太空漫遊》的主題,基本可以依據影片本身的故事性分段,分成三段,人類的動物本性和進步起源;科技的反噬和AI的人性化;無垠的宇宙。

太空漫遊的故事開端不是太空,而是在遠古時代,人類還只是猿猴,處於最初的動物形態。它們生活在一片一望無垠的沙漠,時刻面臨著生存的威脅。在這裡人類與自然抗衡,躲避猛獸的襲擊,與同類鬥爭奪水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保護自我是人性的基石之一。

隨之出現的莫名石碑,引起了群猿們的恐懼,他們一點點試探摸索,導出下一個結論,未知引發好奇,而好奇引起恐懼和嘗試的欲望。他們膽戰心驚而又激動地觸摸石碑的行為,就是我們我對未知的探索,也是科技發展的的源動力。也就出現了接下來令人驚嘆的一幕。一個猿猴,在一堆骨頭中拿起了其中一個,敲向了其他骨頭,他學會了使用道具,人類走向了進步,科技從這裡開始。人類的進步和天性之一——好奇心

猿猴順手一揮,出現了最精彩的閃切,骨頭在空中的一瞬間變成了飛船,從骨頭到飛船,本質上只是工具的進步罷了。在這裡我們才進入到,太空,庫布裡克並沒有急著推進展開敘事而是描繪了一堆飛船在外太空的鏡頭,無重力廁所,月球基地和當時遙不可及的視頻通話,這些都是對未來的臆想和人類工具科技文明的展示。仿佛人類已經可以在宇宙中肆意前行,完美地掌握了科技。

在探險小隊發現了那個400萬年前就已經立在那了的石碑時,他們走向石碑,心裡並沒有了那麼多的恐懼和敬畏,因為科技給他們帶來了信心,以至於準備在碑前合影留念。在這時,刺耳的聲音刺透過每個人的耳膜,這個聲音何處而來,不知道,為什麼產生,不知道。

上一次這塊黑石出現時,人類學會了用工具。這一次出現,人類科技已經高度發達,人類失去了敬畏,以為能夠掌控一切時,這一聲銳利的聲音警示了所有人。科技作為一種工具,是有可能會反噬人的,哈爾9000就是例證。

時間到了18個月後,人類開始向火星進發,前往的飛船形狀非常有意思,頭頂是一個又大又圓的圓頭,後頭接著的是一根由機械組合成的又細又長的船身。形狀如同一個精子,而這個「機械精子」正在往一個目的地,堅定地前進著。我們通過劇情了解到,哈爾9000是人類歷史上最棒的電腦,擁有自己的大腦工作,遍布整個飛船,也負責著飛船大部分的運行,這不就是如今我們的網際網路嗎,無處不在,隨處可見,我們給予無限的信任。

哈爾的人性化從他開始發問開始,他開始好奇為什麼這次任務,有那麼多教授需要「冬眠」。一個簡單的問題,也是問題。這意味著哈爾開始具有了人類特性之一的好奇心。很快他就出現了誤判,這是這臺超級電腦有記錄以來第一次犯錯,這次犯錯緊跟在他提出的問題之後,他把這次錯誤歸因為「人為錯誤」。更明確的是,誤判的結果被另外一臺哈爾9000所證實,說明哈爾9000電腦沒有問題,只是這臺電腦出現了問題。

布朗和另外一個船員,躲在了駕駛艙內,切斷了語音系統進行商討,他們決定關閉哈爾。而哈爾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什麼也聽不到,沒有關係,哈爾會讀唇語。之後哈爾將四個冬眠的科學家全部殺死,將唯一一個剩下的科學家困在了船艙外的小型機器裡。AI擁有了第二項人性標誌——自我保護欲望,而庫布裡克在這裡也通過影像,體現了我們人類在AI面前的弱小。

人類在高度發達有了自身智慧的科技面前,如同螻蟻,不足一提。

我們有能力在這場角逐中勝利嗎,庫布裡克說「有」,靠運氣。

在最後,布朗走進哈爾的控制後臺,一個個拔出哈爾的記憶條,清除他的記憶。哈爾開始求繞,他的求繞是來自人類還是電腦,已經沒有了區別。

到最後,哈爾唱起了《Daisy》,這首歌本身也是歷史上IBM第一次讓電腦用自己的合成聲音唱的歌(也就是我放的這首,最後唱的聲音就是當年電腦的聲音)。哈爾的聲音一點點從清晰到模糊,就好像一個男人在你面前一點點衰老。讓AI最終回到一切的原點,竟然充滿了悲壯和令人不舍,因為哈爾已經不只是一臺電腦了,他已經擁有了人性。

石碑發出了指向了火星的信號,所以才有了這次火星任務。人類在順著一個其他生物留下的線索,追尋著他們的足跡。布朗壯士扼腕般地踏上了徵程,穿越過了時空之間的縫隙,星系之間的捷徑,一連串的光譜變化後,布朗所代表的人類,是這樣子的。

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類之渺小。渺小到連渺小都不值得一提。

突然之間,他停留在了一個房間內,經歷了一個人的快速衰老,所有的時間都產生了間隔,前一秒都還在操作飛船,下一面就是一個穿浴袍的老人,他在這裡經歷了一個人類的衰老周期。當他奄奄一息將死時,那塊石碑就矗立在他的面前。

布朗的手一點點舉起指向石碑,這個石碑可以是工具思維,也可以是外星人的存在形態,庫布裡克在這裡給所有人下了謎團,藝術家的電影應該是值得被多層面解讀的。宇宙的無垠,給予想像無限的空間。

故事的結尾,是一個嬰兒,布朗死後變成了一個嬰兒,鏡頭帶到我們的主體母親,地球,而這個嬰兒就注視著這個藍色星球。

是外星生命在注視著我們嗎,是無垠的宇宙在孕育一個類似地球的生命嗎,是只有我們拋棄工具以後才能獲得重生的啟示嗎,這些問題都隨著宇宙一直擴散開去。

庫布裡克在1968年,提出了這一系列振聾發聵的問題,從此以後不論是《銀翼殺手》也逃不出2001的對人類本位的定義,還是《星際穿越》也難以抵達2001對宇宙邊際的的探索,還有數不勝數的科技統治人類危機故事,都發源於這部電影。

1968年後,人類的科幻電影仿佛到了盡頭。

相關焦點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100 多年之後,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在他執導的電影《2001 太空漫遊》中,首次將《藍色多瑙河》與浩瀚的宇宙相接,流淌的音符仿佛在訴說廣闊太空的深邃與神秘,使人沉浸其中。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部影片早已是眾多影迷心中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同時也開啟了科幻電影新的大門。
  • 影視點評:《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太空科幻電影
    《2001 Space Odyssey》,即《2001太空漫遊》,被稱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學涵義無人能懂的科幻電影。就是這部電影讓我期待了很久,終於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電影,發覺有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抽乾一般,需要不斷地重複才能更在文本中發掘出來。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科幻迷們有福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點燃了中國影迷、讀者對科幻電影、小說的期待,引爆了閱讀科幻小說的狂潮。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
  • 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經典的科幻史詩巨著,《2001太空漫遊》,這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影響了其後所有的科幻片創作。無論是在拍攝技術還是內容的立意方面,讓50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依然讓人嘆為觀止,這麼多年來,大家對這部片子的的討論也從未終止過。
  • ...州發現神秘金屬物體 「撞衫」庫布裡克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媒體將這一發現與斯坦利·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一幕相提並論,引起網友熱議。相關新聞視頻截圖實際,這不是世界電影大師庫布裡克第一次上熱搜了。原因是就在前一年,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剛拍完一部登月題材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影片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特效,並且與美國宇航局NASA合作,成就了電影技術與太空探索互相促進的美談。
  • 美國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庫導的《2011太空漫遊》也是早有耳聞,伴隨著這部電影的永遠都是「哲學」「經典」這些高深莫測的形容詞。我好不容易抽出一整段時間看了這部電影,看之前還平復了幾次心情,就差沐浴更衣了。1968年以前,類似的電影真的不多,庫導算是開創者,開創了兩點:1、當時驚為天人的特效;2、嘗試從高維度層面審視人類的視角。這兩點把電影工藝往前推進了至少20年。第一點往後的不少科幻電影都有它的影子,比如《銀翼殺手》、《星球大戰》這樣的。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樹葉推薦: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大家好,又到了本期公版電影推薦,老規矩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公版比如漫威《毒液:致命守護者》《復仇者聯盟》系列,DC《海王》《正義聯盟》,再比如《變形金剛》《大黃蜂》等等都有諸多科幻元素在裡面,那麼要論「最佳科幻電影」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樹葉覺得《2001太空漫遊》絕對稱得上「最佳科幻電影」的頭銜。
  •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電影中是什麼水平和地位?
    現如今,電影業技術發達,形形色色的科幻電影,特效華麗逼真,讓人審美疲勞。殊不知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和美國就聯手拍出了一部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也就是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部《2001太空漫遊》。電影的開端,像猩猩一樣的史前人類集群生活。
  • 半個世紀過去了,《2001太空漫遊》仍是最酷的科幻電影
    半個世紀過去了,《2001太空漫遊》仍是最酷的科幻電影 澎湃新聞記者 錢戀水 2014-10-23 17:37 來源:
  • 為什麼大家都愛《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定義時代
    對於那些熱愛電影的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揮不去的魔咒,它總是不時地從各式各樣,相關或不相關的電影評論裡跳出來,看得你心煩意亂。總之,只要你有看電影的習慣,早晚有一天這個念頭會橫過腦海:這部《2001太空漫遊》到底是多經典?想辦法把它弄來看一看好了,這麼做的下場,往往不是坐在電視或電腦前沉沉睡去,就是清醒但痛苦地撐完全場戲。每位觀眾都有不喜歡任何一部電影的權利,甚至也有理直氣壯地看不懂的權利。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時光網訊  不管家庭影院的技術已經多麼先進,有些電影還是需要在大銀幕上才能充分體現其魅力,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無疑就是其中一部。斯坦利·庫布裡克的這部經典科幻電影,將於下月在英國院線舉行特別重映。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在電影史和文學史上,有一部雙雙封神的神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
  • 現代科幻電影鼻祖,2001太空漫遊,時隔51年現在看依然經典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是所有人公認的一部現代科幻電影鼻祖,毫不誇張的說,這部電影影響了很多後續科幻片的創作,無論是拍攝手法還是內容立意,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再看,依然可以把它稱之為佳作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對它的討論
  • 《2001太空漫遊》在講什麼?人類最偉大的電影傑作卻無人能懂
    「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亞瑟·查爾斯·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小說原作家)
  • 《2001太空漫遊》50周年:一部電影和一整個時代
    安妮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很難想像,現在大眾對人工智慧的很多印象,其實來源於半個世紀前的一部科幻電影。1968年的4月,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還是它,啟蒙當今深度學習大牛Yann LeCun走上AI研究之路,啟發了蘋果的整個產品線……它是《2001:太空漫遊》,今年整整50周歲了。若影片的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還健在,老人家應該剛好80周歲。
  • 《2001太空漫遊》:傑作何以能歷久彌新?
    《2001太空漫遊》的經典首先來自它的真實,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能夠歷久彌新的首要因素。太空漫遊》的經典首先來自它的真實,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能夠歷久彌新的首要因素。
  • 本片上映後,電影世界開啟了科幻元年——《2001太空漫遊》
    2019年開年的一部國產片大作《流浪地球》讓科幻片這個類型電影重新出現在了我們國人的視線。在很多國人看來,科幻題材電影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領域。而唯一能達到的就僅僅是兒童劇作了。,近年來的集大成的作品「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等歐美科幻電影,我們接受,其原因是這些類型的電影大致是一位人口學專家的內核的設定,設定其是符合宇宙物理學和工業原理的他們的想像和理論是有源泉的這樣,第一次得到了一般的認可這些電影是科幻電影這說明,對於科幻電影來說,存在著重要的理論源泉並且今天推薦的是具有這樣的理論源流的電影如果這部電影不能成為理論的基礎,再過幾十年的科幻電影大部分都經不起推敲如果沒有這部影片
  • 《2001太空漫遊》:一部催眠且晦澀的史詩級科幻片
    有如1902年法國導演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1904年的《太空旅行記》和1907年的《海底兩萬裡》,一個嶄新的電影類型片——科幻電影開啟了人類想像力通過電影藝術表達的時代。      說到科幻電影,必定要提到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與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拍攝製作長達四年之久,1968年在華盛頓上城戲院首映,這部史詩級電影以開創性的視覺效果和對太空旅行的現實寫照成為裡程碑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