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庫布裡克大名,之前只看了庫導的兩部作品,《發條橙》與《閃靈》,前者劇情流暢情節緊湊,看來十分過癮,算是講得了劇情拼得了內涵的經典之作,後一部《閃靈》個人就認為一般般了,有點故弄玄虛的感覺,走的心理恐怖路線我認為還沒有《1408》這部作品來的優秀。
庫導的《2011太空漫遊》也是早有耳聞,伴隨著這部電影的永遠都是「哲學」「經典」這些高深莫測的形容詞。我好不容易抽出一整段時間看了這部電影,看之前還平復了幾次心情,就差沐浴更衣了。
開頭先來一段交響樂與黑屏,然後出電影公司logo,再來一段黑屏交響樂,開頭便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同時也為欣賞不來的觀眾打了一劑預防針:早離場早幸福。
電影的情節實際上非常簡單,就是講述一個太空人在更高等生命的指引下成為高維度生物的故事(額,這個好像也不簡單...),這個情節文字還是比較好寫的,但是用銀幕去表現出來可能就有點困難。
1968年以前,類似的電影真的不多,庫導算是開創者,開創了兩點:
1、當時驚為天人的特效;
2、嘗試從高維度層面審視人類的視角。
這兩點把電影工藝往前推進了至少20年。第一點往後的不少科幻電影都有它的影子,比如《銀翼殺手》、《星球大戰》這樣的。第二點,可能我的閱片量還比較少,沒看過幾部涉及「高維度層面」的電影,最近的《降臨》算是一部吧。
還是從開創點講起,庫導可能是想表現出宇宙的高深莫測,所以電影中用了大量的交響樂、極少量的對話以及緩慢的節奏來展示與宇宙之間的共鳴,但是這種展示也會帶來觀影疲勞等一系列副作用,畢竟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比較催眠的一部電影。
可能我就是影片開頭的那些沒有見過黑石的猩猩吧,沒有被點醒,所以交響樂就是交響樂,對話就是對話,電影最後的意識流抽象畫大爆發只是一堆五顏六色的線條而已。
但是,我跟猩猩不同的是,在結果方面我早已經被點醒,我知道導演導演想表達的什麼,我只是不理解他用來點醒我的過程,就好像一個老師在給小孩講一道題,小孩早已知道結果,但是他對於老師的解題過程卻是摸不著頭腦。
解題過程不理解,可以說小孩沒有透徹理解問題。但是電影這個就不好說了,人的內心無法靠結果來反推,最後只能出現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推論這種局面,或許導演根本沒有想那麼多,他只是覺得這樣做很酷,畢竟導演還是感性的居多,你要讓他理性的講出個思路123估計要折騰他好長一段時間。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講,經過了無數次電影技術的轟炸之後,對於這類高概念型的電影早已不在像以前那樣驚為天人,所以不必對這部電影過分推崇,開創者固然偉大,但是並不代表之後所有的事物都會籠罩在它的影響之下。
就好像1947年的法拉利和2018年的法拉利,就算把前者吹出花,它還是跑不過後者,我們只需要承認其開創者的地位,然後心存敬意地將其放入博物館就可以了。
我給《2001太空漫遊》的定義是,一部偉大的開創作品,值得去電影藝術館去欣賞,而且值得多次欣賞,因為了解本源會讓自己的眼光更加透徹。
但是不建議在家中的電腦上、電視上觀看,因為什麼時代的電影就應該用什麼時代的設備去欣賞它,這樣才能獲得最為完整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