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進化使人類忘記了進化的目的,
而那目的是與人類的傳統休戚相關的。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
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其科幻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小說裡的許多預測都已成現實。尤其是他的衛星通訊的描寫,與實際發展驚人的一致,地球同步衛星軌道因此命名為「克拉克軌道」。作品包括《童年的終結》(1953)、《月塵飄落》(1961)、《來自天穹的聲音》(1965)、《帝國大地》(1976)和《2001》等。還與人合作拍攝富有創新的科學幻想片《2001太空漫遊》。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此故事的背景是一個古老且未知的外星種族,利用巨大的黑石板(monolith)來研究宇宙的萬物;如果可能的話,他們還想藉此來促進有智慧的生命的演化(這塊石板可能是Von Neumann probes但是關於這部分的解釋在電影中被刪去)。本書開始於三百萬年前的古非洲,描述一群原始人類在面臨糧食、水源等生存危機時,一個透明發亮的石板從夜空降臨,以奇幻的聲光效果教導了他們使用工具和獵食,並成功度過種種危機。
時間來到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的根源,人類開展一項木星登陸計劃。飛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太空人,大衛船長(凱爾·杜拉 Keir Dullea飾)、富蘭克飛行員(加裡·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飾),還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電腦。HAL在宇宙飛行過程中發生錯亂,令到富蘭克和三名冬眠人員相繼喪命,剩下波曼和這臺電腦作戰。
從死亡線上回來的大衛一氣之下關掉主腦系統,HAL徹底失效。現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衛一人,向木星進發。穿越瑰異壯觀的星門,大衛仿佛去到一個奇特的時空,那裡有人類無盡的生死輪迴和宇宙的終極知識……
還沒看過《2001:太空漫遊》的地球人要抓緊惡補一下了。這非常有助於你為即將快速到來的全民太空時代做好最基礎的準備。——姬十三(果殼網CEO)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劉慈欣(《三體》系列作者)
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說家。 ——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作者)
克拉克讓我們看到,人類從地球搖籃向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伸出了雙手。
——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導演)
不得不承認這本著作和我之前所閱讀的大部分科幻小說截然不同。大多數的科幻小說作家,往往讓想像力信馬由韁,大而化之,但是細節卻不甚了了。然而克拉克的這本小說,卻有著難以置信的令人驚嘆的細節,仿佛他是在描述他所看到的事物,而非想像。飛船的各種細節,以及宇宙的各種景觀,都令人嘆為觀止,難以置信的真實。此外,考慮到本書的創作年代,1964年,其中的若干點子已經成為後來科幻小說創作靈感的源泉,譬如電腦智能Hal的意識的萌生與背叛。無疑對於那個年代的人們和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都是一種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