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錢戀水
2014-10-23 17:37 來源:澎湃新聞
《2001太空漫遊》最新版預告片(01:59)
庫布裡克的舊作《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1984》、《妙想天開》等一同參加11月8日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為此,英國電影學會(BFI)與華納兄弟公司聯手推出了119秒鐘的《2001太空漫遊》預告片,為46年來的第一次。
預告片中,科幻導演們紛紛向其致敬。阿方索·卡隆說:「美麗又神秘,它是電影史中的黑石。」 克里斯多福·諾蘭說:「世界上只有一個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純粹的電影。」
和影片一樣,聲音和影像的結合依然是預告片最攝人心魄的地方。智能電腦HAL的聲音如同一隻冷靜的眼睛注視著角色們、《藍色多瑙河》是靜謐宇宙的優雅註腳、《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則開啟記憶閘門,讓人回憶起半個世紀前的這次宇宙奇幻之旅。
1968年問世以來,《2001太空漫遊》從未丟失其「最佳科幻電影」的桂冠。這部極其漫長枯燥,又極其璀璨震撼的電影,其實已經脫離科幻電影的範疇,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
當年阿瑟·克拉克和斯坦利·庫布裡克共同構思這個故事,小說和電影幾乎同時面世,卻大不相同。克拉克的原著裡人物豐滿,有血有肉,庫布裡克的影片卻冰冷如宇宙,無論是人物還是智慧電腦HAL都被抽離了多餘的情感,視角有如上帝。
甚至有人認為庫布裡克之所以把原著中金字塔形狀的Monolith黑石改成長方形,有一個原因就是當觀眾聽著開場和中場音樂的時候,這塊象徵無上智慧和永恆的黑石就如同無所不在的上帝,在影院靜靜地注視著觀眾。向尼採的同名哲學作品致敬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黑石發出的聲音,或者說它是來自上帝的歌聲。
和庫布裡克的其它影片一樣,《2001太空漫遊》是完全開放的。當一群猿人們在黑石的神秘注視下靈光乍現,以獸骨作工具踏入智慧大門後向空中一擲,獸骨成為宇宙飛船的一瞬,人類發展的一場大夢就這樣被濃縮進了這個史詩般的蒙太奇中。
在隨後的影片中,無論是電腦HAL殺死人類獨自執行任務,還是波曼船長卸掉電腦的內存條繼續尋找黑石,掉入星際大門,目睹自己老死最終成為永生的智慧體,都是庫布裡克呈現的一個無善無惡,無因無果的世界。你可以用宗教的思維來解釋,亦能冷眼旁觀,將之看作宇宙中無意義的一瞬。
看《2001太空漫遊》是需要耐心和寬容的。冷寂的時候,全片對白少於40分鐘且大都無情感且缺乏敘事主旨,大量古典音樂作配樂,以冷酷的環境音樂填補聲音和情感上的空白;狂亂的時候,那段十來分鐘的墜入星際門之後的景象,瑰麗的光影劇烈交織,宇宙因異常的光線和詭異的色彩而變得扭曲和瘋狂。
看《2001太空漫遊》亦需要想像力。它帶來的是和傳統西方文藝作品全然不同的體驗。缺乏對話、人物、衝突,長鏡頭裡只有很少的動作,大面積的白色,以及對細節的執著,都需要觀者全情投入其中,才能進入這個脫離日常的世界。
1968年影片首映的時候,評論家們分為兩個陣營:認為它是裝腔作勢的虛偽之作,或者將之視為超越科幻電影範疇的神作。事實是,影片放映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之後,仍有觀眾不斷地重回電影院,像吸毒成癮一般重溫這部影像和音樂結合的作品,或者僅僅為了再看一遍最後的那場視覺盛宴。
不管是否真心喜歡,所有的電影導演都承認它對之後科幻電影的影響,尤其在主題的選擇與特效上——人工智慧成為日後科幻電影的最重要主題;影片中所有被認為是「電腦繪圖」的特效,都千真萬確地是由手工繪製而成的動畫手稿,而全數的連續鏡頭特效,都是以傳統手法,利用幻視及模型來達成效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太空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