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評價自己最愛5部電影之一時說: 「我非常崇拜庫布裡克,關於《2001太空漫遊》我無法說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我當年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種感覺就像吃了迷幻藥之後的幻覺經歷。」 今天在資料館大銀幕體驗,修復版讓這種幻覺變本加厲,滲入到每一根神經。現代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文明進化的哲學片,史詩裡的史詩。人類的渺小與廣袤的宇宙相對比,更加深了我們對於自身命運的思考。當華彩樂章奏響的時候,生命的思維在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宇宙裡漫遊,伸向無限的未知,探索那終極的意義。
這部電影確實了不起,誰敢相信是1968年的科幻片,不僅當時極為超前,放在現今仍然高超,就算最後都沒有參透劇情,也會如同嗑藥般沉迷影像,視效和藝指一級棒,古典音樂縈繞在浩瀚宇宙中令人肅然生敬,那段十來分鐘墜入星際的光彩景象簡直狂拽炫酷屌炸天,各方面對後世影響至深,庫布裡克當真是個奇才!哲學命題的最佳敘事,形式上和貝拉塔爾的做作法相反,對細節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細節的力量;我想像中只拍城市的楊德昌如果拍科幻題材就是這個樣,一定會將無數理性問題荒誕化升至哲學角度去建構世界。50多年前的創意與構思拿到現在,也依然是震憾性的.引用一句最經典的評價"在電影的神殿坐在上帝對面的是斯坦利·庫布裡克".本片對人類自身的思考以及超越人類文明的思考是前無古人的,儘管宇宙之於人類思維的無限性,這種思考本身註定沒有答案,但對於我們這個種群,這種思考已經是超越性的了。
僅用「裡程碑科幻」的頭銜框定本片,實在有過分淺薄而失態之嫌。在我看來,具備完美執行的庫布裡克真正在乎的恐怕最終還是影像層面的體驗創造,光有想像遠無法促就這部充滿幻想的電影的偉大,它所展現的審美形態才是極限而超前的,因而對我們而言,那些有待深入發掘的體驗恆遠而迷人。該片在科幻片領域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一部影片都無法代替的,你看過該片後就明白為什麼後來的科幻片裡的飛船會是那樣,為什麼外星的表面總是砂石遍地。 該片絕對不是一部純粹意義的科幻片,它帶給我們的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深層次思考,告訴我們的是人類永恆的絕望,正因為有這樣深邃的思想意義,也使得這部科幻片不像日後的《星球大戰》那樣廣受歡迎。但是,它絕對是一個裡程碑。
這部電影是基於克拉克的短篇小說擴編而成。阿瑟·克拉克可謂是繼凡爾納之後因對科學發展的準確預測聞名的最偉大小說家之一。他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話:「在一個落後時代的人看來,現代科學與魔法無異。」 最著名的幻想是:在發表於1945年的一篇小論文《地球以外的中繼》中提出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系統的設想。基於他的幻想,科學家們到1967年才發明了僅用3顆衛星便覆蓋全球各個角落的衛星通訊系統,直到今天世界通訊衛星組織還要象徵性地給克拉克支付每年1美元的版權費。當然,當然,2001太空漫遊也不例外,雖然只是部幾千字的短篇,但遇到庫布裡克,就能衍生出一充滿哲思的巨作。其後在他和庫布裡克共同創作的電影劇本的基礎上,克拉克又陸續撰寫了系列的同名小說。
整部電影幾乎沒有任何劇情與對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開放給觀眾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誘導性的思考。最引人注目的象徵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現對於影片完全是關鍵性的,每一次都帶來了巨大的轉折:在黑石的引導下猿人學會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動物到人之間的飛躍;黑石在月球的出現導致人類進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導船長穿越宇宙空間;黑石幫助船長進化成為太空嬰兒。黑石是什麼?這似乎是電影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但是並未得到解答。事實上,這個問題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質上是關於人的歷史以及未來的思考,黑石作為轉折的觸發者,可以解釋為上帝、超技術、基因突變、甚至是人類自身對進化的渴望。但是無論如何,在人類命運面前,這一關鍵只能被懸置,影片的根本在於人類的命運。
從電影的藝術和思想價值看,《2001:太空漫遊》所涉及的嚴肅終極命題甚至是彼時人文科學界都疏於考量甚至難於理解的,它也因此走在了人類思想史的前沿;而從電影工業的角度審視,《2001:太空漫遊》的成功是對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體制的挑戰,它帶動了好萊塢向舊時代的「經典電影」意識徹底告別,並逐漸向充滿現代性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敞開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