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之後,太空科幻史詩《2001太空漫遊》依舊無法被超越

2020-12-02 影評最TOP

就想像力來說,斯坦利·庫布裡克無疑是所有電影導演中最偉大的一位。早在1968年憑藉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就已經凸顯了他的顯赫地位。這部開創性的作品在第一次上映時只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票房也不溫不火,但現在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例如在2012年,英國電影協會對有關史上最偉大電影的調查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二。有趣的是,即使是在電影最狂熱的粉絲當中,對於電影的主題也有一些困惑和不同的解釋。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由庫布裡克和著名的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共同編劇的,靈感來自克拉克早期的故事《哨兵》。但在他們漫長的編劇合作中,庫布裡克和克拉克對故事做出了重大的改變,甚至對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還聯合創作了一部同名科幻小說,但這部小說逐漸成為克拉克的獨家作品,並開始代表克拉克自己獨特的視角。

當克拉克的同名小說《2001太空漫遊》在電影上映幾個月後出版時,克拉克和庫布裡克截然不同的視角變得更加明顯。克拉克的觀點更加簡練和明確,他的小說為這部電影的神秘之處提供了具體的解釋。但是,庫布裡克認為電影可以表達文本無法表達的情感和經歷,他並不堅持克拉克固有的觀點,他更願意把電影中開放式的宇宙建議留給觀眾自己去思考。

然而,在詳細討論這部電影的結構之前,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整體製作的一些方面。庫布裡克有時被認為是一個電影「全才」,因為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涉足了許多不同的類型:史詩大片、歷史電影、戰爭片、喜劇片、黑色電影等等。不過,它們也有一些共同之處。

其中一個共同的元素是他作品的技術精湛,這一點在《2001太空漫遊》中得到了體現。五十多年過去了,這部電影並沒有出現任何過時或技術上不成熟的地方,儘管它是關於外太空旅行的。這部電影的技術製作,早在目前的電腦動畫水平可用之前就已經完成了,但它今天看起來仍然像電影上映時一樣令人信服。

庫布裡克作品的另一個共同之處是對黑暗、自戀人格的刻畫。這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表現出完全缺乏同理心,讓觀眾不寒而慄。這種黑暗的人類形象伴隨著一種怪異的孤獨感,即使周圍有其他人,你也會感受到瀰漫在整個故事中的孤獨感。這《2001太空漫遊》也同樣存在。

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呈現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線性敘事,更像是一部由四個「樂章」組成的電影交響樂。雖然這些樂章看起來很明顯,敘事也相對不連貫,但它們並不是獨立的。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的第一和最後兩個樂章都沒有對話,甚至第二樂章的對話也大多是日常的閒聊。取而代之的是古典音樂和抽象的合唱,傳達出一種內斂感和與外部世界的隔絕感。

接下來我就來逐一分析這四個樂章:

首先是人類的黎明。影片以幾百萬年前的非洲大草原為背景,一群原始類人猿與另一群類人猿正爭奪一塊領地的控制權。一天早上,他們醒來看到一個巨大的黑色矩形巨石,卡在他們面前的地上。猿類很害怕,但對這塊巨石及其來源很好奇。黑石是極不自然的,很明顯,它那又高又薄的矩形形狀是由某個「高智慧物種」製造的。

不久之後,其中一隻類人猿想了一會兒這塊巨石,然後抓起一根死去動物的大腿骨,像棍子一樣揮動起來。這應該是類人猿第一次意識到可以通過工具來增強手工能力。類人猿是人類的第一個形態,即工具使用者。當然,一種非常重要的工具是武器。不久,這群猿類中的其他猿類就開始用它們的骨棒殺死其他動物作為食物,並在戰鬥中打敗它們的敵人。在一陣狂歡中,類人猿把他的棍子扔向空中,電影將鏡頭向前推進了數百萬年,直到不久的將來出現了一顆衛星的影像(大概是2001年,也就是寓指這部電影製作時的「未來」)。

然後是月球任務。中年美國軍官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作為太空梭上的唯一一名乘客前往繞軌道運行的空間站,影片的第一次對話出現在第23分鐘。在很大程度上,這部分內容關注的是日常生活,甚至是外層空間的生活,是如何變得程序化和機器化的。即使是談話也迴避實質內容,比如弗洛伊德迴避與蘇聯同事討論他即將進行的月球任務。

然後,弗洛伊德再次以唯一的乘客身份乘坐宇宙飛船前往月球,他的任務是調查最近發現的另一塊黑石,其形狀與第一部分中看到的一模一樣。據確定,它是400萬年前被埋在月球表面之下的,但關於它的更多信息卻一無所知。由於這塊巨石被認為是一些外星智能的產物,所以它的發現是絕密的。當弗洛伊德和其他一些調查人員走出去考察這塊黑石時,它突然開始向木星發出強烈的電磁輻射。

於是便有了木星任務。現在,電影跳轉到第一個探索木星的太空任務。其秘密目標是調查黑石的信號發送目標。飛船上有五名太空人,大衛·鮑曼和弗蘭克·普爾,以及另外三名處於冬眠狀態的天體科學家。第六名「機組成員」是一臺機載HAL 9000計算機,被稱為「HAL」。HAL是人類人工智慧發展的最先進的實現,它已經被編程為能夠用英語與機組成員就任務進行對話。

相較於弗蘭克和大衛「一本正經「的個性,HAL的談話則表現得更人性化。「他」甚至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出錯,出錯也是人類的錯。儘管HAL看起來比其他人更有人情味,但事實證明,哈爾是庫布裡克筆下所有沒有同情心的惡棍中最冷酷、最自戀、最邪惡的一個,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標誌之一。

我們看到,HAL是唯一一名充分了解任務真正目的的機組成員,並奉命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任務的成功。HAL很快報告了飛船的外部通訊單元的故障,這需要他們中的一個人走出飛船去調查這個單元。當被移除的裝置沒有任何功能障礙的跡象時,弗蘭克和大衛開始懷疑哈爾所謂的絕對可靠。他們考慮了使哈爾失去活動能力的可能性。

哈爾通過唇語「讀懂」了他們的懷疑,並「先殺手為強」殺死了弗蘭克和三個冬眠的船員。在千鈞一髮之際,困在艙外活動艙的大衛好不容易才勉強重新進入了飛船。然後,他堅定地關閉了HAL的主腦系統,使HAL陷入癱瘓。然後大衛繼續獨自執行任務。

影片進入最後樂章。當大衛的宇宙飛船接近木星時,我們看到另一塊黑石繞著這顆行星運行,大衛進入一個艙外活動艙去調查它。當他的飛行器接近巨石時,他似乎進入了另一個內在的維度,在這裡電影進入了一個12分鐘的變幻莫測的色彩和聲音的幻境。值得注意的是,我認為動態圖像正逐漸從抽象的幾何圖形向更有機的圖像轉變。夢幻般的燈光秀在艙外活動艙的襯託下結束。最後這個小飛行器被放置於一間裝飾精美的18世紀臥室裡。

大衛被所發生的一切驚呆了,他從活動艙的窗戶向外望去,看到了他的另一個自己「老大衛」,仍然穿著太空衣站在房間裡。然後「老大衛」的目光又轉向另一個年齡更大的「老老大衛」,他穿著浴袍,然後轉向一個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老人「老老老大衛」。然後,他似乎被轉化成一個大胚胎,這就是「星孩」。最後一組鏡頭顯示了這顆「星孩」正繞著地球運轉並向下看。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2001太空漫遊》的終極意義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尤其是如果我們遵循庫布裡克更神秘的道路,而不是克拉克更簡單的描述。「黑石」有什麼作用?它們是新進化階段的觸發器,還是僅僅是智能外星生物的被動監控器?有些人看到了宗教聯繫和更高精神力量的暗示。不過,我則認為,這與人類對世界的存在主義態度有關。

在幾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原始類人猿發現了工具的力量,更確切地說,是作為武器的工具。一般來說,工具擴展並增強了人類在某些操作方面的能力。在影片中,類人猿不僅發現了一種工具,還發現了一種工具的概念,這使得人類對自然的權力逐漸增強。當故事向前推進到2001年,它跳過了許多重要的裡程碑——寫作、機器、槍、蒸汽機、飛機、電腦等等,但它們都是源於對工具本質的最初認識。然而,儘管工具增強了人對某些行為的能力,但它也可以限制行為的範圍。當我開車的時候,我可以走得又快又遠,但是我也可能被限制在我能去的地方。這完全取決於自然對所開發工具的承受能力。

到了2001年,人類使用這些工具飛向月球,但他們似乎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影片中所示的人的確是能運用巨大而強大的機器,但他們自己似乎也有點像機器。例如,當海伍德·弗洛伊德在第二樂章通過視頻電話和女兒說話,當弗蘭克·普爾在第三樂章中同樣收到父母的生日問候時,他們似乎都冷靜下來,專注於自己規定的日常活動。他們的行動自由受到嚴重限制。這些人已經移交了部分自主權,讓工具和機器來完成這項工作。

到第三樂章時,我們將看到工具擴展的下一個階段。男人們不僅要遵守規定的規則來使用他們的機器,他們還要把自己的決定委託給電腦,從而使自己服從嚴格的機械算法決策。畢竟,算法實際上是一種邏輯機制,它可以執行基於邏輯的操作程序,比如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空間中快速搜索並得出「最優」決策。當然,在人類歷史的敘述中,算法一直都在使用,但到了第三樂章,計算機算法開始接管人的主要決策。事實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大數據」越來越多地佔據了我們自己的決策,因此也就佔據了我們的人性。《2001太空漫遊》展示了庫布裡克在50多年前在這方面的先見之明,不得不佩服導演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並不是說算法決策是不好的,而是在質疑它是否應該成為我們在世界上進行互動的基本基礎。今天,我們面臨著向「數據主義」新概念的重大範式轉變。根據這一觀點,整個宇宙,包括生物有機體,都是由受相互作用的力學規則支配的粒子組成的。隨著我們不斷提高數據處理能力,我們現在正接近這樣一個時刻:通過處理大量收集到的數據,我們可以最有效地參與到這個宇宙系統中來。正如有人評論的那樣:「只要有足夠的生物特徵數據和計算能力,這個包羅一切的系統就能比我們更了解人類。」因此,正如理性人文主義在18世紀左右開始取代有神論成為偉大的形上學立場一樣,數據主義者認為,他們依靠計算「大數據」的立場將取代理性人文主義。

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請考慮一下當啟蒙運動的理性人文主義出現時發生了什麼。在此之前,權威的生活指南是建立在神學教條的嚴格權威的基礎上,並由天神的無限權威作為後盾。在理性人文主義中,只有人被視為真理的權威嚮導。這不僅意味著對人類理性的依賴,也意味著對人類心靈的依賴。重要的是要記住這一點,理性的人文主義包括發自內心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盧梭強調了這一點:

「在我心靈的深處,自然以無法抹去的筆觸描摹。關於我想做什麼,我只需要問問自己。我覺得好的就是好的,我覺得不好的就是不好的。」

因此,理性人文主義者認為,真正的人類情感和同理心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向我們內心的「上帝」請教,而不是把事情交給外部權威。當然,個人有時會犯錯,因此我們集體依賴投票與選舉,而不是專家權威來管理我們的世界。這對我們來說已經變得如此自然,以至於我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數據主義試圖否定這一觀點,基於「大數據」的統計相關性,支持計算效率。這實際上代表了讓HAL掌管一切的提議,這就是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警告我們的。當電影在第四樂章移到18世紀的臥室時,我相信庫布裡克預言了人類期待已久的進化,它將恢復理性人文主義者所追求的心與心之間的平衡。就如在尼採意志哲學裡,極限和平衡是兩個獨立而又統一的概念。

當然,這部偉大的電影還有其他的主題和維度值得考慮。正如庫布裡克曾說:

「《2001太空漫遊》基本上是一種視覺的、非語言的體驗。它避免了知性的語言表達,以一種詩意和哲學的方式觸及觀眾的潛意識。因此,電影成為了一種主觀的體驗,就像音樂或繪畫一樣,從內在的意識層面打動觀眾。」

相關焦點

  • 人類的太空史詩;《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年
    談起科幻片,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這部電影從它產生開始就對後世的電影產生了難以迴避的影響。這部首映於1968年4月5日的電影距離今天也有50年了,50年已經是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了。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製《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
  • 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經典的科幻史詩巨著,《2001太空漫遊》,這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影響了其後所有的科幻片創作。無論是在拍攝技術還是內容的立意方面,讓50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依然讓人嘆為觀止,這麼多年來,大家對這部片子的的討論也從未終止過。
  • 半個世紀過去了,《2001太空漫遊》仍是最酷的科幻電影
    太空漫遊》最新版預告片(01:59)        庫布裡克的舊作《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1984》、《妙想天開》等一同參加11月8日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太空人的未來科技感的太空衣看到這次未來風格的太空衣和這次舉足輕重的載人任務不經得讓人聯想到50多年前的一部科幻片,也就是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的海報這部電影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的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科幻迷們有福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點燃了中國影迷、讀者對科幻電影、小說的期待,引爆了閱讀科幻小說的狂潮。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100 多年之後,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在他執導的電影《2001 太空漫遊》中,首次將《藍色多瑙河》與浩瀚的宇宙相接,流淌的音符仿佛在訴說廣闊太空的深邃與神秘,使人沉浸其中。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部影片早已是眾多影迷心中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同時也開啟了科幻電影新的大門。
  • Feature+ 專欄 | 2001太空漫遊:最終的旅程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以下簡稱為《2001》)這部被廣泛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使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在科幻電影真正進入主流文化之前便被納入了這一類型片的名人堂。
  • 《2001太空漫遊》:一部催眠且晦澀的史詩級科幻片
    僅僅七年後,科幻電影便橫空出世。有如1902年法國導演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1904年的《太空旅行記》和1907年的《海底兩萬裡》,一個嶄新的電影類型片——科幻電影開啟了人類想像力通過電影藝術表達的時代。
  • 深度解讀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開篇章:人類的黎明
    《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劉慈欣也曾經謙虛的說,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電影中是什麼水平和地位?
    現如今,電影業技術發達,形形色色的科幻電影,特效華麗逼真,讓人審美疲勞。殊不知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和美國就聯手拍出了一部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也就是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部《2001太空漫遊》。電影的開端,像猩猩一樣的史前人類集群生活。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第二個原因是:《2001:太空漫遊》原文為《2001:A SPACE ODYSSEY》,其中,odyssey的直接翻譯叫:奧德賽;長途的冒險行程。奧德賽這個詞給我的偏見就是挺配歌劇、史詩之類的。結合這兩點,猛不丁,我腦海裡蹦出來了「太空歌劇」這個詞。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影視點評:《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太空科幻電影
    《2001 Space Odyssey》,即《2001太空漫遊》,被稱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學涵義無人能懂的科幻電影。就是這部電影讓我期待了很久,終於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電影,發覺有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抽乾一般,需要不斷地重複才能更在文本中發掘出來。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比如漫威《毒液:致命守護者》《復仇者聯盟》系列,DC《海王》《正義聯盟》,再比如《變形金剛》《大黃蜂》等等都有諸多科幻元素在裡面,那麼要論「最佳科幻電影」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樹葉覺得《2001太空漫遊》絕對稱得上「最佳科幻電影」的頭銜。
  • 唯一的2001太空漫遊
    多數科幻電影顯然屬於前者,畢竟情節和動作才是票房保障,太空漫遊則是為數不多的後者。作者沒有表現出取悅觀眾的迫切感,他試圖用視聽語言的方式,嚴肅探討未來生活場景的一種可能性。《太空漫遊》只適合電影這種媒介,如此奢侈的嘗試卻又背離了電影工業。畢竟電影是燒錢的行當,科幻片又是最燒錢的類型片,創作者很難不去重視市場的反響。但庫布裡克就這麼逆天而行了。
  • 《2001太空漫遊》賞析:依然是科幻電影史上最亮的那顆星!
    2001太空漫遊要說起番薯哥的科幻愛好的道路,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作家:亞瑟克拉克,是與阿西莫夫,非《2001太空漫遊》莫屬了。,最著名的莫過於《星球大戰》系列,一開場氣勢磅礴的交響樂直接把觀眾帶入到史詩般的星際戰爭中,而後來也誕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科幻電影經典配樂,比如近兩年大火的《環太平洋》中令人熱血沸騰的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