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值《2001太空漫遊》首映整整五十周年,時光君特此撰文,紀念這部如今看來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北京時間3月29日,坎城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宣布,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作品《2001太空漫遊》的70mm未修復版本將在今年的坎城影節上展映,曾經拍攝過《星際穿越》的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監修了這部經典科幻影片的這個全「新」版本的誕生
為何這個「新」要加引號呢?大家都知道諾蘭對於70mm膠片的偏執,在此次監修過程中他「頑固」的拒絕4K修復等先進的數碼手段對影像質量進行革新,而用原始的膠片版本替換和組接
用華納官方的描述便是「這是一次真正光化學的膠片創作,沒有數碼痕跡,沒有重新製作的特效,更沒有修正的剪輯。」讓這個版本與整整50年前影片首映時的版本無限趨近
沒錯,《2001太空漫遊》已經是整整半個世紀前的電影了!斯坦利·庫布裡克,任何修飾性的前綴加到這位電影大師的名字前都不過分
他漫長的電影創作生涯中留下的作品並不是很多,但幾乎每一部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光榮之路》《洛麗塔》《奇愛博士》《發條橙》《閃靈》……而《2001太空漫遊》絕對是其創作生涯巔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時間閃回到上世紀60年代,美蘇倆國此時處在冷戰白熱化的階段。在地外,美國自1961年開始推行阿波羅計劃,不斷發射探測器造訪月球,力圖實現載人登月計劃
而此時的地球上也並不平靜,世界格局動蕩,柏林圍牆、古巴飛彈危機、越戰、嬉皮運動等等構成了年輕人成長的環境
迷茫、懷疑、反叛的一代人進入電影行業,新好萊塢運動讓電影產業吐故納新,也為庫布裡克這樣具有革新意識的電影青年進入行業鋪平了道路
今天正值《2001太空漫遊》首映整整五十周年,時光君特此撰文,紀念這部如今看來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巨匠攜手
耗時四年,鑄造最偉大科幻片
1964年年初,36歲的庫布裡克剛剛拍完了如今依然被人們討論的曠世佳作《奇愛博士》,並且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這位年輕導演並沒有因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他腦海中已經開始琢磨自己的下部作品
就在幾年前,美國總統甘迺迪信誓坦坦的在國會上表示,要在60年代結束前將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宏偉的太空計劃縈繞在每個美國人的腦海裡,庫布裡克也不例外。在《奇愛博士》之後,他腦海中一直思考著關於外星文明的諸多想法,並有了想要把這些想法搬上銀幕的意願
這時,通過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工作人員羅傑·卡拉斯的牽線搭橋,庫布裡克結識了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一開始庫布裡克並不覺得克拉克願意和自己合作,畢竟這位科幻巨匠為人低調,深居在地球的另一端——斯裡蘭卡
但卡拉斯還是將庫布裡克想要拍攝一部科幻電影的想法想辦法轉告給了克拉克,克拉克不僅沒有拒人千裡,還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反問道:「是什麼讓庫布裡克以為我是在隱居?」
1964年4月,兩位各自領域的大師在紐約碰面,這部科幻片項目終於啟動,不過他們誰也沒有想到,兩個人接下來的四年都要耗費在這個項目上
接下來的日子裡,根據庫布裡克的要求克拉克創作了六篇短篇小說,庫布裡克挑選了其中一個短篇《哨兵》作為電影劇本的藍本,剩下的時間裡,兩人一同將其擴寫成為一部長篇小說並在其他科幻電影和書籍中尋找更多的靈感和可能,充實劇情,完成劇本的打磨
(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小說也於同年出版。1982年、1988年和1997年阿瑟·克拉克陸續寫出了《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和《3001太空漫遊》,想要更深入了解故事的可找來閱讀。)
1965年,米高梅公司正式啟動了被庫布裡克稱為「太陽系開拓史」的科幻項目,之後影片正式命名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引用了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一部《奧德賽》為新片命名,庫布裡克自己解釋到:「當希臘人面對浩瀚的海洋時,與我們這代人面對太空時一樣,都感受到了神秘感和遙遠的空間感。」3000年前俄底修斯在海上歷險十年,3000年後人類在銀河中書寫新的冒險篇章,進取精神一脈相承
然而影片雖然已經啟動,但庫布裡克與克拉克依然沒有想好怎樣為這個故事創造一個經典的結局。最初,發現號的全體船員都會在冒險中倖存,直到臨近拍攝前,庫布裡克才決定戴夫成為星際旅行中的唯一倖存者,並在一個維多利亞時代布置的房間中醒來,最終化作人類的象徵回歸嬰兒,也就是星孩(star child)
影片與1965年年底正式開拍,先後在英國謝伯頓製片廠和位於英國的米高梅製片廠進行拍攝工作,所有的影片拍攝工作都在棚內完成,方便特效場景的製作
庫布裡克在開拍前觀看了一部名為《登上月球》的電影,他對影片的特性製作以及科學嚴謹的描述印象深刻。最終,庫布裡克邀請影片的特效製作團隊加入《2001太空漫遊》劇組
事實證明,除了電影藝術的革新外,《2001太空漫遊》在電影特效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時候在電影棚內拍戲時,為了營造逼真的外景效果,廣泛採用的做法是用靜態背景幕和背投技術相結合
簡單來說,這項技術就是將投影機放置於幕布的背面,攝影機在正面拍攝,但這項技術對幕布的要求很高,一向精益求精的庫布裡克對呈現的視覺效果也並不滿意。為此,攝影團隊開始大範圍的使用正投技術,從正面將需要投影的部分利用鏡像反射到特製的幕布上,再與實拍鏡頭相結合
這項技術本身並不複雜,但在實際操作中對光源的角度掌握要求甚高,攝影團隊事無巨細的攻克各個難題,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之後很多電影都採用了這一技術,影響深遠
但是在使用正投技術進行拍攝「人類的黎明」這部分時,有一處技術失誤的鏡頭被保留在了成片當中,被庫布裡克形容為「一次快樂的意外」,有耐心的朋友可以仔細找找
上文提到影片都是在攝影棚內拍攝完成,影片開頭非洲大陸鏡頭依然如此。這部分鏡頭的背景幕布高達40英尺,為了能夠完美呈現宏大的視覺呈現,劇組特效團隊甚至專門設計出了一款特製的最大水冷弧光燈的投影機。(所以觀眾看到的藍天白雲都是畫出來的)
猿人發現工具,然後丟起骨頭閃前到宇宙飛船的段落,是全片中唯一一處外景鏡頭,劇組在工作室附近的高地上搭起了一個高架平臺,避免了經過汽車的幹擾,以此可以以天空為背景直接拍攝這組鏡頭
說到猿人,他們全部是由啞劇演員飾演,那支揮舞著腿骨的猿人由專業演員丹尼爾·裡希特扮演,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留意到那兩隻小的是貨真價實的小猩猩
至於那些宇宙飛船在太陽系中穿梭的流暢鏡頭,實際上只是依靠現在常見的吊威亞拍攝方式完成,但結合以上技術的支持,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讓這些鏡頭更加真實,道具組製作了各種複雜精密的太空飛行器模型,支持模型和背景鏡頭直接合成拍攝
影片中的特效鏡頭多達205個,與庫布裡克一起完成特效製作的團隊中,有許多人成為好萊塢特效領域的中流砥柱,比如特效總監道格拉斯·特朗布爾後來還參與了《第三類接觸》《宇宙靜悄悄》《銀翼殺手》等等經典影片,並提名過奧斯卡獎
演員的戲份1967年9月就已經拍攝完成。影片投資600萬美元,但拍攝周期延誤了近一年半,最終的影片成本超過1000萬美元
內涵解析
超越時代的經典科幻
1968年4月2日,華盛頓上城劇院人頭攢動,好萊塢的各路明星、幕後大佬正裝亮相,大家都在迎接有史以來最瘋狂科幻電影的首次亮相。這天,庫布裡克帶著雄心勃勃的新作《2001太空漫遊》在這裡舉行全球首映禮。緊接著影片在紐約、洛杉磯等地小規模上映
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參加了影片在洛杉磯的首映,根據他的回憶,許多在場的好萊塢名流無法忍受緩慢的節奏和不知所謂的劇情中途退場,曾經主演過《苦雨戀春風》的當紅男星洛克·哈德森抱怨道:「誰能告訴我這片子到底在講什麼?」
這部電影到底在講什麼?半個世紀過去了,很多觀眾依然在問這個問題。在拍攝本片時,庫布裡克確實用了比之前更加大膽的拍攝手法(雖然《奇愛博士》已經膽大包天),並採用布萊希特式的手法來讓觀眾與電影始終保持距離。影片一開始長時間的黑幕就已經可以讓許多觀眾心裡發毛了,而實際上這只是影片讓人「難以忍受」的開始
但拋開以往同類型電影的觀影經驗,耐心心思細細琢磨,也不難體會庫布裡克對於影像、聲音、情節天才般的巧妙安排和用意
影片一開的三分鐘裡,只有黑幕和先鋒式的交響配樂,隨後一個宇宙級別的升鏡頭展現太陽系,如此宏大的開場展示出了庫布裡克的巨大野心,黑暗之後,宇宙的序列展開,隨後「人類的黎明」終於到來
黑色石板是貫穿全片最為重要的道具,它在敘事中起到的作用很明顯,是啟發人類文明演進的「鋪路石」,猿人見到黑石之後開啟心智,掌握了工具的使用,獲得了生存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對工具的依賴隨著那個經典的閃前鏡頭變成了人類的宇宙飛船,緊接著一組組未來太空飛行器的展示鏡頭,伴隨著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人類文明似乎空前強大、自信、甚至優雅
庫布裡克借著黑石這樣一個神秘、不可參透的道具,用誇張的低角度俯拍鏡頭,對人類文明演進懷著一種謹慎的悲觀態度,這在接下來的劇情發展中得到了證實
未來的人類,在月球上再次發現了黑石,這次,人類的命運會被指引向何方?隨後故事進入到了下一階段,影史上最著名的AI——哈爾9000登場
視覺上層面而言,哈爾呈現出的只是一個電幕和紅色的指示燈,冰冷而又充滿警示的意味。在哈爾和戴夫的交談中,我們對它有了更加立體的認知,絕對理性,措辭又溫文爾雅,但它的話語中包含著明顯的謊言
在這部分劇情中有個關鍵情節發生,哈爾告知戴夫部分部件出了故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這樣的錯誤讓太空人與AI之間產生了信任問題,太空人不得不避開哈爾在飛船上的「耳目」來商量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這種不信任可能帶來的問題
在這艘宇宙飛船中,人類太空人與AI的關係從一開始就不平等,整艘飛船都由AI控制,以冬眠狀態開始執行任務的太空人也依賴於AI提供觀察和支持,戴夫所言「哈爾從未被關機過,不知道它對此有何看法」體現出了人類對AI已失去絕對掌控能力,哈爾甚至狡猾的騙過太空人,並利用唇語解讀出了兩人的對策,庫布裡克用一個AI的主觀鏡頭(擬人化的手法)來表現這一情節,驚悚程度絲毫不比他的另一部恐怖片傑作《閃靈》弱
事實上,「木星任務」這一篇章一開始,觀眾和太空人一樣,只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木星,具體執行什麼任務並不明確,直到太空人和哈爾矛盾爆發,後者理性但毫無仁慈的殺死了其他四位太空人,戴夫終於關掉了整個AI系統,一段事先錄製好的簡報才公布了真相
月球表面的黑石是真實存在的(觀眾們早已知道,但太空人被蒙在鼓裡,並被哈爾欺騙),它向木星放心發射了強有力的放射性射線,去木星探尋黑石的秘密才是他們的此行的真正目的,但為了高度保密的原因,只有哈爾知道真相
但既然如此,為何哈爾會誤報部件故障,挑起人類和AI之間的矛盾呢?顯然,哈爾在執行此任務的過程當中,發現了自身與任務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它與黑石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繫,這樣的聯繫關係到哈爾存在的價值,它必須阻撓任務的進行
從表面意義上看,這樣的矛盾展現的是對於科技文明的不信任,但如果將黑石—工具—進化這種影片前半部分展示的邏輯放在這裡再次推敲,可以得出更加大膽的結論:人類再次與黑石邂逅,是否會經歷二次啟蒙,擺脫工具文明帶給人們的生存方式,進入全新文明階段?哈爾的行為其實是工具的自救
在影片的最後一部分,戴夫終於來到了木星,並再次遇到了黑石。他的探測飛船越來越靠近黑石,終於在它的指引下進入了一個未知的空間,庫布裡克營造的嗑藥般的視覺奇觀穿梭在眼前
最終在一個維多利亞風格的房間中,年老的戴夫甦醒,在這個舒適的環境中黑色就聳立在床前,宏偉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再次奏響,鏡頭向前一推穿越黑石直接進入宇宙,戴夫進化成為一種嬰兒狀的全新生命姿態矗立在宇宙之中
黑石的創造者是誰,為何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化?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不必細究,借著不可知論的角度去接受它的存在,我們無法通過嚴絲合縫劇情本身去解釋它的物理存在,但卻必須接受它在影片中的客觀存在,從象徵意義來說,黑石可以看作是形而上的「未知」符號以此來反襯人類文明的渺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庫布裡克真的是從「上帝」(或者更高級的文明?)的視角宏觀構思影片的整體結構和情節編排,審視著整個人類文明的演化並提出假想,並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完成視覺上的呈現
過去的科幻電影可能因為技術條件限制,在視覺特效和感官娛樂上不如現在的同類型電影那般刺激,但是在那個電影大師輩出的時代,特殊的文化環境滋養著影片的精神內涵,誕生了許多偉大的科幻電影
如今,這一類型電影越來越不受到市場和產業待見,大製作的嚴肅科幻電影暫時還看不到復興之日,這也讓《2001太空漫遊》這樣的電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關於《2010太空漫遊》你還可以了解的N件事
由彼得·海姆斯導演、海倫·米倫等參演的續集《2010》根據克拉克的《2010太空漫遊》拍成,1984上映。庫布利克並沒有參與這次電影製作,他的照片中電影裡被當成蘇聯總書記"庫布利克"。原著阿瑟·克拉克的照片則被當成美國總統
克拉克另外兩本續集《2061太空漫遊》和《3001太空漫遊》,暫時還沒被改編成電影
很多觀眾認為人工智慧哈爾(HAL)是在影射IBM。原著作者克拉克堅決認為那只是個巧合,在小說《2010太空漫遊》,他甚至收錄這件事與電腦創作者一連串的對話
HAL/S是一種被用在太空梭中以航空學為主的電腦語言
電影中,發現號的任務是到木星,而不是小說裡提到的土星,因為導演庫布利克對土星的光環特效不是很滿意(當時技術還沒好到能完美呈現土星環的特效)。為了配合,克拉克也在小說續集裡用木星取代了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