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是美國導演史坦利-庫布裡克耗時四年、完成於1968年的作品。庫布裡克這位導演很特別,作品不多,但大多被奉為經典,凡是最偉大導演的評選,總能看到他的名字,但他本人卻從未獲得任何像樣的奧斯卡獎項。他的作品常常遭到衛道人士和主流人士的批評,引發持續不斷的爭議。庫布裡克的作品總是挖掘人性的陰暗面、揭發人為體制在本質上的矛盾與醜陋。例如他拍攝的越戰電影《全金屬外殼》,沒有像其他導演那樣對戰爭場面進行殘酷寫實的刻畫,而是特意呈現軍隊訓練的去人性本質,其他導演批判的只是某一場戰爭或戰爭的總體,他卻站在更高的視角,批判軍隊體制的不道德特性,既然軍隊存在的目的便是訓練一群性格堅毅、殺人不眨眼的士兵,那麼戰爭如何殘酷及為何殘酷,便無需多言。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類看到了新進化的曙光,但現實中的人類似乎依舊冥頑不靈——戰火硝煙瀰漫於地球各個角落,發達國家的首腦們一如既往地漠視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還有大大小小的傾軋、陷害、窩裡鬥、封鎖消息……看來,人類正處於並將繼續長期處於獅子階段。有言道,物極必反。獅子的實力委實雄厚,人類近一個世紀來物質力量積累的成績也有目共睹,但沒有符合宇宙本質、自然規律的普遍倫理共識,硬體實力只會說明人類的外強中乾。不禁讓人疑問,人類的覆滅是否正是由於人類情商低下而無法科學掌握物質文明的運用呢? 如果把這部電影歸於科幻片,我不認為是恰當的,更應該是一部帶有批判科學性質的哲學電影。開頭一段《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不禁讓我想到,電影的主題是否和尼採的思想有所聯繫呢,這也是我對整部電影用尼採的思想來解釋。
電影的開頭從古代的人猿開始,也就是進化之中早期的人類。就把猿人看成是人類吧!人類雖然收到野獸的襲擊,和同類爭奪僅有的水源。但是人類還是和周圍的動物和諧地相處。一件事情改變了人類的命運,無意中人類掌握了使用工具,從此人類走向另一條道路,開始殺生吃肉,為了獲得利益不惜殺死同類,人類走向的正是科學、理性的道路。沿著這條路,人類一直走到了21世紀,科學創造了強大的物質文明,使人類的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人類甚至能進行星球間的旅行!物質文明看上去如此的美麗,看看那巨大的太空飛行器,就像《藍色多瑙河》一樣優美,人類的傑作! 相信很多人在看完本部神片之後都有一種沉悶以及不解的感覺,看不懂,莫名其妙,形式大於本質,這類的評價也便統統可以理解。然而藝術作品,作為一種抽象與具體的特殊存在,往往將形式作為一種訴求於目的的手段,而除非作者本人,作為觀眾,在面對一部電影,一幅畫,或者是一首音樂之時,更多的,我們獲得的是我們個人的感受,至於藝術家本身所要表達的東西,我們只能是試著從他們的角度去進行解讀,而這種解讀,往往是不全面的。
《2001 太空漫遊》不是我們常見的一般意義上的電影,傳統敘事電影裡的人物、衝突事件、以及由人物和事件所演繹的完整劇情結構,在這裡無關緊要,一個又一個設計精湛的特技效果,精美絕倫的畫面與史特勞斯的音樂完美結合而創造的全新視覺體驗主導著這部電影。影片的結構類似古典交響樂,共分四個樂章。一塊神秘的黑巖石,如貫穿整部交響樂的主旋律,暗示電影四個章節之間的聯繫。遠古的非洲大地,一群類人猿在黑巖石的指引下,學會了用獸骨當工具;四百萬年後的2000年,在月球上,黑巖石引導人類踏上了探索木星的旅程;最終,黑巖石出現在木星上,太空人大衛去世,一個太空嬰兒誕生。這塊有著頑強生命力的黑巖石,神秘莫測,激發人類無限探索的欲望與激情,又像是寬厚仁慈的上帝,默默地給予我們智慧與指引,永不泯滅,生生不息。
至於影片的主題,感覺庫布裡克是個悲觀主義者(不知道是不是應該被這樣定義),雖然影片沒有提及到科學危機,但是郝爾已經出現了背叛和消滅人類的動機。顯然酷大師的點不在人類大戰機器人上(要麼也會拍出當今美國標準類型片),而是對尼採觀點的一種視覺化的證明與延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音樂可以認為是一個線索,而在尼採的著作中,也提及了超人與永恆輪迴。影片的結尾主角的逝去,嬰兒的新生。若是如書中所說,一切生物都創造了某些超越自身的東西,所以出現了「郝爾」。猩猩死了,人類誕生,人類死了,新生兒誕生,一切都是永恆輪迴。因此,影片中的黑晶體的出現,更像是一個「門」的解讀,全片在開頭和結尾各自出現,寓意為通往永恆的路。 不過更像是印證了我老公常說的一句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在末尾主角的穿越到現代,隨後成為老人,演員的表演讓人感覺他們不在一個維度,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個電影,不知道是不是對第四維空間的詮釋。而在基督教中,人是上帝的產物,「上帝死了,超人誕生了」,這些關聯在一起,難道是對永生的想像?這樣看起來,真的可以為名副其實的超人了,那麼永恆輪迴與超人也可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