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
阿西莫夫
史蒂芬·金
劉慈欣
與網絡文學最能出「大神」的題材——玄幻小說不同,科幻小說雖然也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但它不是完全蹈空,而是與科學有著或深或淺的連結,它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未來的暢想和反思。或許,正是這種「戴著鐐銬跳舞」的暢想,讓科幻擁有獨特的魅力和氣質。
●近兩三年,隨著劉慈欣《三體》系列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科幻被大眾媒體及讀者提及的頻率明顯增加。
●同時,國內出版社也開始大規模系統引進出版國外科幻大神經典作品,比如讀客圖書引進的與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並稱「科幻三巨頭」的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全系列。
●令人驚喜的是,國內目前也有一批80後科幻作者成長起來,他們的教育背景多為博士或碩士,其作品對現代技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反思,足以呈現出年輕思維的銳利鋒芒。
為科幻世界打造一個「帝國」
(阿西莫夫:《銀河帝國》)
如果你是星球大戰、阿凡達、異星戰場的粉絲,要選擇讀一本科幻小說,那麼,阿西莫夫的科幻系列《銀河帝國》是不二之選。「華語科幻第一人」劉慈欣,認為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是「一部恢弘壯闊的未來史,銀河系的史詩,一部奠定現代科幻基石的經典。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可以說是基地系列的通俗版本。」《銀河帝國》系列小說共15部,由「基地」、「機器人」、「帝國」三大系列,共同構建一個宏大的銀河帝國世界。三大系列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錯綜複雜,講述了人類未來兩萬年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阿西莫夫的科幻自問世以來,對人類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勢、前沿經濟學理論、好萊塢電影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比如阿西莫夫預言了今天的生物科技,預言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數字圖書館,預言了人類將進行太空殖民。在「機器人」系列中提出「機器人學三定律」也成為當代機器人學的基本法則。阿西莫夫猶如星空般遼闊的想像力,被科幻同行稱為「我們的想像力從此被阿西莫夫左右。」「堪稱幻想世界的邊疆。」
為華語科幻「創造」一個概念
(劉慈欣:《三體》系列)
就算不是科幻讀者,對於「三體」這個概念,也一定不會陌生。「世界屬於三體!」「大劉是科幻大神!」近兩三年,已經不再只是科幻迷的接頭暗號,而是很多文藝青年也熱衷的潮語。
在《三體》中,劉慈欣講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一種在半人馬座三星(應該是指半人馬座α星:這是一顆三合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生存的三體人及其三體文明。三體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龐大的宇宙艦隊殺氣騰騰地直撲太陽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面對前所未有的危局,經歷過無數磨難的地球人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精選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與三體文明的戰爭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宇宙的田園時代已經遠去,曇花一現的終極之美最終變成任何智慧體都無法做出的夢,變成遊吟詩人縹緲的殘歌;宇宙的物競天擇已到了最慘烈的時刻,在億萬光年暗無天日的戰場上,深淵最底層的毀滅力量被喚醒,太空變成了死神廣闊的披風。
《三體》風格思想縝密、宏偉大氣、想像絢麗。作者劉慈欣在這部作品中,成功地將空靈和厚重結合起來,同時注重表現科學的內涵和美感。作為一部硬科幻,劉慈欣的文筆帶著濃濃的人文氣質、詩意和思想的光芒,這也正是其超出一般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在科幻作家王晉康看來,《三體》是「對歷史和現實的一次思想實驗。將人類的靈魂暴露於冷酷的星空中。遙遠的異世界如夢如幻。卻像一面鏡子。更深刻地映照出人類自身。一部比現實更真實、比神話更空靈的科幻小說。」
科幻新力量表達的愛與思
(陳楸帆:《荒潮》、飛氘:《純真及其所編造的》)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10%的精靈基因,它讓我們與世界如此格格不入,卻無法帶我們飛升,最終仍舊落回這具沉重的肉身。而那些在我腦海裡來來回回奔跑的記憶,也終將散失在那真實與虛構交織的純真年代裡。」這些既清新又科幻的文學感覺,正是青年科幻作家飛氘所營造的。
飛氘本名賈立元,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生,主攻科幻方向,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目前已發表數十萬字的科幻、奇幻文學作品。他的短篇科幻小說《一個末世的故事》被翻譯成義大利文,收錄在世界科幻奇幻年選《ALIA》。他近期出版的《純真及其所編造的》是一部中篇故事集,由四個故事組成,包括《枯葉夏天》、《淪陷二〇〇X》、《窗上掛著霜的那些日子》和《小賈飛刀》。作品被稱為是「披在奇幻外衣下的青春文學,敘寫了真實與虛構交織的純真年代。」
2013年1月,新生代科幻作家陳楸帆,推出最新科幻力作《荒潮》,用科幻關注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態,環境惡化帶來的社會變化,技術發展中人的異化等。被劉慈欣贊為是「近未來科幻的巔峰之作」,「《荒潮》以罕見力度刻畫出一個我們在有生之年就可能身處其中的近未來時代。資本入侵對生態的破壞、人機融合、族群衝突,這些現已開始的進程將塑造一個超出想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和機器同時開始升華與墮落,創造出邪惡與希望並存的史詩。」
值得一提的是,陳楸帆是北京大學文學、藝術雙學士,香港大學、清華大學整合營銷傳播研究生,供職於Google中國,遊走於技術與文字的邊界。正是這種經歷也讓他寫作科幻作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被譽為中國新一代科幻作者中,最具國際視野與本土經驗的新銳人物。
熱門美劇科幻正潮
(史蒂芬·金:《穹頂之下》)
2013年6月,美國CBS電視臺熱播劇集《穹頂之下》的出現,讓眾多美劇迷見識到科幻題材電視劇的魅力。而較少有人知道的是,這部科幻劇集的同名原著小說來自著名的史蒂芬·金。就在本月,該小說的中文簡體字版,也在美劇熱播之際,在國內推出。
《穹頂之下》講述了2012過後的某一年,10月21日上午11點44分,一個巨大的透明穹頂從天而降,將緬因小城切斯特磨坊鎮罩在底下,有些不巧處於穹頂邊緣的人和動物被當場砸死,剛剛上天的飛機也被撞爛。穹頂宛如倒扣的玻璃魚缸,將小鎮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面對這天降橫禍,鎮民們分成了兩派,一方努力尋找災禍的根源,另一方卻想趁機完全控制鎮子。殊不知,就在小鎮內部激烈鬥爭的時候,穹頂之外出現了更強大的力量,在這種力量面前,所有人的生命,不過是渺小的螻蟻。
據作者史蒂芬·金在後記中所說,產生寫這個故事的念頭是在1976年,但當時只寫了75頁便棄筆,難以繼續下去,直到30年後的2007年,方才覺得能夠駕馭,終將故事完成。書中的諸多科學細節,如用計算機控制的飛彈系統、噴射氣流的樣本、冰毒的製作方式等,史蒂芬·金均委託好友羅斯醫生做了詳盡的調研工作,以保證細節的準確性。
(記者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