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2020-11-25 澎湃新聞

儘管科幻小說在晚清曾怒放一時,但它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幾乎為人們視而不見——美國衛斯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宋明煒說,之後僅在冷戰時期的香港、1970到80年代的臺灣,以及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大陸,科幻小說才有過短暫的繁榮期。

2010年起,中國科幻小說新浪潮開始吸引文學批評界的注意。這些作品試著撕下「被邊緣化」、「主流之外」、「異端」標籤,富有魅力,有預言性,又不失創新。

6月17日,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了「科幻文學」主題工作坊,這一場科幻文學的學術大會不僅有王德威、宋明煒和陳思和等這樣的華語文學批評學者,還來了中國科幻小說界的「三巨頭」——劉慈欣、王晉康、韓松,以及香港作家陳冠中、臺灣作家駱以軍等。

6月17日,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科幻文學」主題工作坊。前排從左往右:王晉康、劉慈欣、王德威、韓松、姚海軍、宋明煒。圖片來源: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

科幻文學有「幽暗意識」

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教授王德威提及晚清政局動蕩時,各種小說同時興起並為「中國現代性何去何從」提供最發人深省的觀察。「其中科幻小說獨樹一幟。但科幻小說卻在五四傳統中被淹沒了。當現實主義書寫成為新文學的主流,科幻所孵衍的各種空間想像基本存而不論。」

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在以五四為基準的文學書寫範疇內特別強調感時憂國,特別強調文學反映、改造甚至創造人生。「所謂的憂患意識常常是大家居之不疑的寫作情緒或知識投入焦點。」

「我並沒有要否定憂患意識的重要性,我認為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寫作態度。但是在這裡我更提出來,相對於憂患意識,幽暗意識可能是當代中國科幻作家給予我們的最好、最重要的禮物。」

那麼,什麼是幽暗意識?王德威說,它不僅指各種各樣理想或理性疆界之外的、不可知或是不可測的層面,它同時也探溯和想像人性最幽微曲折的面向。

「我們也想像在各種各樣的國族論述之外,那麼龐大的宇宙和星空所綻現出來的種種不可思議的能量,和人類面對這樣能量所做出的在人類文明上非常驚心動魄的抉擇。這樣的幽暗意識不再能被簡單地歸納為五四之後的感時憂國,它引領我們到另外一個更廣大的、更深不可測的領域中去。」

王德威因此感慨,科幻小說作家碰觸了人們在一般主流作品中不曾注意到的或不敢書寫的話題。「這種自願站在邊緣、甘居異端的能量和想像力,我以為是讓中國當代文學,甚至廣義的政治歷史的想像力得以前進、得以有更新創造力的一種契機。」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作者葉永烈的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寫於1961年。

科幻文學有「預言性」

「生存的現實比科幻更科幻。」科幻作家韓松以著名科幻作家葉永烈所著《小靈通漫遊未來》為例,闡述科幻文學的預言性。

《小靈通漫遊未來》至今以300萬冊位居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說之一。可葉永烈於1961年投稿至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時卻遭到回絕。葉永烈曾說:「因為當時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樣描述未來燦爛前景的小說與艱難困苦的現實格格不入。」 等到1978年得以出版,《小靈通漫遊未來》立即引起轟動。

書裡的主人公「小靈通」是一個生活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報社小記者, 他應讀者要求探訪可能存在於二十一世紀初期或中期「未來市」。這個未來市是這樣的:一個經濟發達、生活和諧的大同社會,沒有經濟下行、環境汙染、貧富差距拉大、貪汙腐敗蔓延等問題;一個幾乎是由工程師來管理的社會,擁有原子能氣墊船、水翼艇、機器人服務員、人造器官、遺傳工程食品、環幕電影、人造糧食工廠等巨大物質成就;而且一切處於權威而有序的高效管理之下,不涉及意識形態和婚姻、教育、代溝等社會問題。

「今天來看,這部書的預言在許多方面格外逼真。」韓松說,中國幾乎就是按照葉永烈描述的這個路徑在發展,包括進入到「工程師治國」、物質主義、經濟至上、GDP 偏好、實用主義、科學崇拜等等。「同時,與書中描述的一樣,很多政治社會領域的問題被忽視和掩蓋。」

「我猜想,這本書的讀者有可能正是潛移默化地按照書中的路線圖來設計和運作中國的。更可以推測,當時整個中國的文化氛圍向人們灌輸的便是一種『小靈通思維方式』。這啟示我要對20世紀80年代重新思考。它可能並不是今天一些人認為的那樣一個很開放的啟蒙時代——正是80年代要為21世紀中國的種種難題負責。」

科幻文學維護創意文化

近年來,媒體報導也中頻頻可見「科幻進校園」的例子:課本裡出現了科幻小說,中高考出現了科幻考題,連科幻作家也被中小學請去講課。

「現在很多中小學要把科幻引進校園,我其實有些害怕。」北京師範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主任吳巖坦言,「我們需要做的是給科幻文學定位,而不是盲目引入。科幻文學的作用應是維護一種創意文化。」

在吳巖看來,科幻文學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文學類型。他介紹了兩個近年來人們有關科幻文學創意性的探索成果。

一是美國作家薩繆爾·迪蘭尼(Samuel Delany)於 2012 年闡述「文學」是因統一的價值標準而形成的藝術形式:當人們在評價一篇作品,使用類似於「這是真正的文學」、「它算不上是文學」之類的話語時,已經隱含對文學正向的、有標準的價值判斷。

但是,「科幻」作品並不具有這樣的價值標準統一性。吳巖說:「價值觀的裂解、理論風格等的去中心化、跟人類歷史之間建立起區隔,恰恰是科幻文學創造力的重要來源。」

在「文學」統一標準下,主流文學研究者還常認為科幻話語在現實邏輯下是荒謬、語義不成立的。「但遺憾的是這種話語在科幻讀者那裡常常可以解碼。」吳巖說,主流文學中的絕大多數句子可以編碼在科幻文本中產生意義,但反過來科幻文本中的大量句子很難或不可能在一般主流文學語境下生效。「只有在科幻作品中,語言對可能世界的建構和演繹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發揮,這恰恰是科幻作品具有創意性的核心。」

至於吳巖眼中的有關科幻文學創意模式的第二個重要成果,來自劉慈欣在「文化自覺與中國想像力」研討會上的發言。在這個發言中,劉慈欣認為來源於文藝復興和啟蒙之後的現代文學是以弘揚人的價值和抒發人性的種種自身或關係側面為核心的;而科幻文學從宇宙源起到毀滅,要面對所有可能的事件。「在這個意義上說,當前我們所承認的主流文學,僅僅是真正的文學的一個小小橫切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
  •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資料圖片   【現象級】   自去年劉慈欣的《三體》獲獎以來,科幻文學在輿論上大噪一時,這一素來相對邊緣化的文學類型,漸有愈加受到追捧的勢頭。有研究者認為,未來幾年將是中國科幻文學的爆發期。然而,相較於飛速發展的中國科技和日新月異的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仍然有種「想像力跟不上現實變化」的滯後感,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品仍然較少。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本文圖片 超俠 攝自2003年起,「科幻文學」作為「全國獨家」的專業方向在北師大文學院開設。文學院下設11個研究所,其中「兒童文學與科幻文學」屬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科幻文學」是掛靠在「兒童文學」專業下的三級學科。2015年秋季,北師大的科幻文學研究方向招收首個博士生。
  • 科幻創新離不開文學哺育
    來源:人民日報科幻文學的深遠意義在於對人類未來的想像與闡釋。科幻小說《三體》在全球範圍內的巨大影響力,讓我們看到在美食、戲曲、熊貓等傳統方式之外,中華文化傳播的更多可能。科幻讓中國故事呈現更豐富多元的面貌,也讓世界上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當代中國,了解當代中國人對於科技與未來的想像。
  • 國產類型文學,為啥科幻不行玄幻行?
    [摘要]科幻文學題材在中國不及玄幻受歡迎,是傳統文化和現實情況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幻題材寫作門檻高,優秀作家鳳毛麟角,青黃不接。相比較而言,科幻小說則是一種純粹的舶來品,是20世紀初由魯迅、梁啓超等知識文化精英從西方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創作的科幻作品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誕生於清末,而在此之前,中國傳統文學中並沒有科學幻想的傳統。由於繼承的文化基因不同,玄幻文學天然地在中國擁有更廣泛的文化土壤,也自然擁有了更廣泛的受眾。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打造本土氣質、傳播中國故事,中國科幻小說的未來已不僅僅只是「星辰大海」,伴隨技術革命持續推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正迎來屬於自己的科幻文學「黃金時代」。在這個玄幻修真和言情小說橫行的時代,劉慈欣可以說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扛旗人,為科幻小說發展撐起一片天。彼時由該獎引發的熱議,帶來了空前的科幻狂潮。科幻文學在國內開始得到了廣泛的曝光和關注。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曾經科學技術離我們還有點遠,但現在就到了我們身邊,發生在今天中國的科幻熱預示著科幻小說已經成為今天的「現實主義」文學。回顧這位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名家的寫作之路,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科幻佳作行世,《宇宙墓碑》《火星照耀美國》《暗室》《再生磚》等科幻小說陸續得到銀河獎、星空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小說類首獎、全球華語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金獎等國內外科幻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韓松的科幻寫作確立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氣質,對於華語科幻寫作有著某種「顛覆」與推動意義。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2 《銀河帝國》銷量過百萬冊  就在劉慈欣圖書熱銷的時候,國外科幻文學也創造了奇蹟。記者昨天從讀客文化獲悉,《銀河帝國:基地》銷量正式突破百萬冊,成為中國在售首部突破百萬冊大關的外國科幻小說。讓出版方開心的是,目前多家印廠多臺機器日夜開工,依然跟不上銷售的速度。
  • 科幻文學與影視相互賦能
    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創作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來自科幻出版機構、影視行業,以及編劇行業的從業者認為,科幻文學為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科幻影視也成為科幻文學的助推器,二者相互賦能。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夏衛國說:「在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6部是科幻片,大量的科幻影視作品都來源於科幻小說。」 中國電影的繁榮,一定是伴隨著文學的繁榮,文學是影視作品的母體。
  •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
    」的劉慈欣也在中國爆紅,即使是從來沒有看過劉慈欣著作的國人,提到《三體》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而是進行科幻文學創作,他筆下的《基地》系列在科幻文學界更是大名鼎鼎,阿西莫夫驚人的遠見和洞察能力讓他筆下的科幻世界與現實高度重合,和他齊名的英國科幻文學家「克拉克」正是因為書中關於地球衛星的描寫和科技發展幾乎一致,因此人們將地球外太空懸浮衛星軌道命名為「克拉克」。
  • 《三體》背後中國科幻文學現狀幾何 業內直言仍存問題
    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上官雲) 近日,科幻作家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消息,讓國內媒體、讀者的目光一度聚焦在科幻文學上。然而,在火熱的《三體》帶來的關注之下,對於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現狀,一些業內人士的態度卻並不太樂觀——當下本土科幻文學仍然存在著「年輕作家隊伍規模有限」、「科幻出版規模小」等問題。甚至劉慈欣本人也表示,獲獎對本土科幻文學的推動力量很有限。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這次京東文學盛典關於科幻文學的閱讀讓他很驚豔,沒想到冒出了這麼多有潛質且成熟的青年作家。「這和他們受到的科學訓練、思維訓練有非常大的關係」。當晚的直播嘉賓組成頗有科幻特色。其中有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和科幻淵源深厚,曾擔任過《科幻世界》雜誌主編;其他幾位嘉賓,董仁威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韓松是科幻文學作家。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今年2月,美國科幻奇幻協會在其官網上正式公布了2014年「星雲獎」入圍名單,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英文版《三體》入圍長篇小說決選。這是新時期以來首部在美國出版的中國科幻長篇入圍「星雲獎」,劉慈欣再次創造歷史。
  • 與機器人同行,華為閱讀科幻文學沙龍落地武大
    AI時代的風暴已露出端倪,很快會全民普及,自己也算是為智慧時代的到來拉開序幕,怕再不寫,這個科幻概念就已成現實不再是科幻小說了。阿缺走進武大,準備和大學生朋友分享自己的創作和投稿的經歷,並以自己的作品《收割童年》和《再見哆啦A夢》為例,總結科幻創作上的小竅門。成為一名科幻作家會是一種什麼體驗呢?
  • 科幻成都①|《科幻世界》姚海軍:成都是「中國科幻的延安」
    剛來時他對科幻了解並不多,但很快就成為一個專業人士。他在主流文學界的建樹頗豐,但又對科技前沿很感興趣,橫跨文學科學兩界,因此在科幻領域得心應手。」在楊瀟、阿來等人的主持下,《科幻世界》從1990年代開始,發掘、培養了大批科幻作家,王晉康、劉慈欣、韓松、何夕、柳文揚、劉維佳、錢莉芳……這些人共同構成了中國科幻的「新生代」,王劉韓何四人,開始被稱作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從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情況來看,《少數派報告》《2001太空漫遊》《人工智慧》等經典之作大多源自並不算出名的短篇小說。反觀《沙丘》《異星戰場》等改編自長篇小說的科幻電影則難言成功。原因就在於鴻篇巨製裡的情節更複雜、內容更豐富,如何取捨就成了擺在創作者面前的大難題。《流浪地球》書封由此觀之,《流浪地球》雖然大獲成功,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的命運卻頗為讓人擔憂。
  • 2016年科幻文學:具有前瞻性地反映時代特徵
    面對如此豐富和偉大的時代,科幻這個具有時代特徵和前瞻性的文學與文化存在,如何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做出應有貢獻,是擺在當前每一個科幻工作者面前的嚴肅的問題。」  2016年,中國科幻創作出版和產業發展繼續在高速上升的軌道上奔馳。更多來自管理層的關注、更多來自讀者的期待、更多從業者的加入、更多作品在國際國內獲獎,所有這些,都奠定了中國科幻文學初步繁榮的基礎。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此外,相較於其他歷史時期,「十七年」的中國科幻更加全面且精準地預言了我們當前的現實生活。   在「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中,這種對科技,尤其是對科技發明的嚮往之情極其強烈。當然,這種嚮往並沒有走向魔法化或者像古典技術幻想般缺乏自洽邏輯,轉而是通過構建科技烏託邦的形式,去想像社會主義未來的最終形態。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人吃飽穿暖、城市化全面覆蓋、日常生活充滿科技化元素。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是一板一眼的教科書,還是引人入勝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後者。科幻,是科學與藝術的交匯,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它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科普方式,激發起讀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更能促使讀者在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背景中思索人生,探討時間,認知世界。近年來,中國科幻亮點頻出。
  • 羅雅琳:新穎的劉慈欣文學:科幻與第三世界經驗
    劉慈欣80年代末開始寫作,但在二十多年之後的今日大熱,它反映出科學已經如此深入日常經驗之中,塑造著人們感知現實和想像未來的方式,更構成了這個小說衰敗的時代最強勁的敘事動力。但劉慈欣絕非單純地鼓吹科學理性,他的小說在全新的科學元素之下繼承了大量中國50-70年代文化精神和第三世界經驗。他在科學與社會、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展開寓言式的寫作,從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