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科幻文學:具有前瞻性地反映時代特徵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 吳 巖 姜振宇 肖 漢

  「無論從政府重視、社會期待上,還是從科技發展與文化產業的發達上觀察,中國科幻文學穩步走過的2016年可能只是一個更大增長的文化事態的先導。面對如此豐富和偉大的時代,科幻這個具有時代特徵和前瞻性的文學與文化存在,如何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做出應有貢獻,是擺在當前每一個科幻工作者面前的嚴肅的問題。」

  2016年,中國科幻創作出版和產業發展繼續在高速上升的軌道上奔馳。更多來自管理層的關注、更多來自讀者的期待、更多從業者的加入、更多作品在國際國內獲獎,所有這些,都奠定了中國科幻文學初步繁榮的基礎。

  整體狀況

  2016年,中國科幻文學得到了來自國家層面的持續而有效的支持。同時,讀者對科幻文學和藝術的熱情,科幻創作發表、大賽和獎勵平臺的劇增,都為科幻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支撐和動力。

  2016年科幻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最大亮點,是來自國家層面,持續而有效的各類支持。3月,在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遊戲等形式的科普創作。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提出,要加速創新型國家建設,隨後,韓啟德會長宣布建立「中國國際科幻節」已經進入科協的行動綱領。9月8日,2016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式開幕,李源潮副主席在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希望中國當代科幻科普從業者牢記時代使命,多思考,勤創作,力爭拿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並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的優秀作品。中國科協、中國作家協會、團中央等單位的領導還一起參觀了科幻產業發展歷史的展示。來自頂層的聲音和主管機構的持續動作,已經為科幻文學與藝術的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讀者對科幻文學和藝術的持續熱情,是科幻文學與藝術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催化劑。大量來自教學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坦承,他們之所以對科幻產生興趣,甚或以各種形式探索科幻教學課程,是受到學生上門「倒逼」的結果。許多學生讀者主動向老師提供書目,要求老師在閱讀後回答自己對作品提出的問題。在大中小學生中,以《三體》為代表的當代科幻作品,正在成為風行的讀物。教師也在積極應對正在準備面對學生的挑戰。據悉,北京市一批中小學校長、教師、教研人員正在籌備組建科幻教學平臺,準備將科幻文學和藝術作品全面引入中小學教育教學之中。

  此外,在更高年齡段和職業段的讀者當中,科幻作品也已經躍出過去「類型小說」、「通俗文學」的狹小範疇,不再是小眾科幻迷們的智力消遣,它吸引了商業工作者、網際網路從業者、科技研發者、文學研究者、社會工作者等,都開始認真研讀科幻作品。對過去一年報刊的掃描可以證實,科幻版面比前一年增加不止一倍。許多國內重要的報刊,在過去的一年中製作了深度新聞或科幻專號。

  在讀者的廣泛期待之下,科幻創作發表、大賽和獎勵平臺開始劇增。具有優秀傳統且曾經引領過時代發展的《科幻世界》增辦的《科幻世界·少年版》,正在進一步佔據少年市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科幻Cube》則瞄準白領讀者;北京科協的《蝌蚪網》力圖將大學生納入科幻寫作的範疇;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中國科幻銀河獎和全球華人科幻星雲獎持續提高辦獎質量;大連出版社主辦的「大白鯨世界盃」原創幻想文學獎,也重點關照科幻;深圳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的晨星科幻文學獎也逐漸形成規模。在新獎項方面,時光幻象公司跟新華網主辦了第一屆星雲獎科幻電影獎;騰訊網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合辦了「水滴獎」。

  發表和獎勵平臺數量和規模的擴大,是作者的福音,許多原本從事純文學創作的作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各種類型小說的愛好者與大中小學學生,已經逐漸成為湧入科幻場地的全新創意者。清大紫育公司連續兩年舉辦中小學生教育科普科幻劇表演活動,報名者數量增加10倍。

  小說創作

  2016年中國大陸總共出版長篇科幻小說、中短篇集和相關圖書179種,作品的主題、故事、語言和科技場景設定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

  2016年中國大陸總共出版長篇科幻小說、中短篇集和相關圖書179種,其中本土作品102種,翻譯引進作品77種。從已經出版的作品看,主題、故事、語言和科技場景設定等方面都正在出現多元化的局面,很難從一個兩個方向上進行總結。

  在長篇作品方面,最為突出的應該是韓松的長篇小說《醫院》。小說繼續延續此前《地鐵》《高鐵》《軌道》的風格,目光則從中國領先世界的高速鐵路系統轉向改革中被人詬病較多的醫療體制。韓松自己承認這些年跑醫院的次數很多,是種種真實體驗給了他撰寫小說的靈感。在故事中,醫院投射出整個宇宙,而宇宙也由此進入了醫院。在靈魂與生命的出入口做刀鋒遊蕩,著實提供了難以言說的禁言。假如真的存在「科幻現實主義」,那麼韓松無疑是這個流派的領軍人物。

  跟韓松以蒺藜樣的毛刺四處探入現實生活不同,江波的《銀河之心·逐影追光》是一個完全擺脫了現實浸染的科幻未來主義佳作。小說是三部曲的收官,故事描繪人類在大尺度宇宙背景下所經歷的戰事與漂泊,凝神宏大之美,是江波科幻小說的重要看點。

  梁清散的《新新日報館:機械崛起》是一部元科幻小說。故事以民國時代某個報館為場景,各種神奇的新發明為契機,講述了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神州大地上騰起的一股股新的科學和想像的怪雲。小說採用串珠結構,全篇兼具輕鬆幽默與驚險懸疑的特色。這是作者在《文學少女偵探》後嘗試輕小說的又一種探索。

  陳奕潞《被刪除的人》描寫遙遠的威尼斯每100年來回一次的人群,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秘密,那就是對故事的痴迷。他們為什麼需要故事?故事怎麼幫助他們換取永生?這些都是小說的看點。陳奕潞故事中那種女性獨有的感覺,很值得欣賞。

  王晉康的《天父地母》,秉承了老作家一貫的深沉做法,並著力去想像另一星球人類科技高度發達道德極度匱乏的狀況。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對劉慈欣《三體》的疑問的回應。

  今年,網絡原創文學出現了一批具有明確科幻特質的作品。這其中,彩虹之門的《地球紀元》是一部硬科幻。小說洋洋灑灑很有特色,尤其以第二卷描述一個孤獨太空人在休眠與喚醒的交替當中度過的1000年漫長旅途最為出彩。遠瞳的《異常生物見聞錄》將科幻文學的核心審美要素與輕鬆娛樂的輕小說筆調融合,吸引了數百萬點擊量。吾道長不孤的《走進修仙》在異世界當中植入當代物理學和數學的發展歷程,科學的美揮灑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虎皮的《賽爾星球》和趙洋的《臉譜俠》也是本年度有意思的作品。

  2016年中篇科幻小說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態勢,張冉《太陽墜落之時》描繪了高科技狀態下,恐怖主義與個體生存之間的複雜較量。小說情節不落窠臼,尤其在刻畫極端環境下個體形象和心理發展方面頗見功力。寶樹《我的高考》將眼前的現實與籠罩在近未來的「奇點」密切結合,構想出令人驚嘆的未來景象,同時又令讀者從當下發掘出隱藏的潛在危機。顧適《嵌合體》將百年的時間跨度融合在三個主人公的視角轉換當中,無處不在的親情線索與奮不顧身的執念緊密交融,成為一篇絕佳的故事。此外江波的《機器之道》、王侃瑜的《雲霧》等,也都值得一看。

  在短篇方面,陳楸帆將當下極為熱門的虛擬實境技術與作者故鄉潮汕地區的鄉土人情結合寫成的《巴鱗》,試圖以似人非人的生物身體表現父子之間的複雜關係。小說在科幻文學的情感深度方面進行了有價值的挖掘。夏笳的《晚安,憂鬱》是作家創作的「中國百科全書」系列的第三個故事。作者在人工智慧圖靈測試的啟發下尋找科幻小說跟高科技之間的引爆點。夏笳曾經提出,她想要創作一種既非軟科幻也非硬科幻的「稀飯」式科幻。這不是一種中間狀態,而是一種創新狀態。對夏笳的嘗試我們將拭目以待。

  在少兒和青少年科幻方面,楊鵬的新作《吹牛大王航天記》獨樹一幟,該書由《吹牛大王航天記》《微觀世界奇遇記》《愛之波》和《當電腦愛上電腦》等四篇科幻小說組成。《吹牛大王航天記》幻想瑰麗,故事生動,對於少年兒童的成長定會帶來積極意義。林茵的書信體科幻小說《旭星燦爛》把宇宙探險跟夏令營生活相互融合,很有獨特的韻味。周敬之的青少年科幻小說《星隕》系列,是對國外同類優秀作品的積極回應,故事講述150年之後人類送上太空的所有衛星都感染了病毒並一起墜落,小說情節曲折,形象豐滿,引發了讀者的狂熱追捧。

  總結與收穫

  劉慈欣、王晉康、張之路等當代知名科幻作家的經典作品在2016年不斷結集或重新結集再版。中國科幻作家在國際層面被認可,表明了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確實具有充足的實力。

  在豐富原創作品的同時,當代知名科幻作家經典作品也在不斷地結集或重新結集再版。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流浪地球》《贍養人類》等銷售保持上榜。王晉康的《十字》、江南的《上海堡壘》、郝景芳的《流浪蒼穹》《孤獨深處》《去遠方》、張之路《霹靂貝貝》《魔錶》等都獲得了較好成績。飛氘的《去死的漫漫旅途》除了收錄同名中篇外,還選取了三篇以機器人為主題的短篇科幻,用極具個人風格的筆法探討了生命的意義。凌晨的《火舞》收錄了1998年以來的9篇重要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作者風格發展轉變的軌跡。姚海軍主編的《2015中國最佳科幻作品》與星河、王逢振主編的《2015中國年度科幻小說》繼續對上一年創作狀況作出總結。未來科幻大師獎組委會主編的《臨界點:2015未來科幻大師獎TOP15》等獲獎作品選集,也分別對年度新人的科幻創作進行了回顧。

  去年世界華人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金獎頒發給了江波的《銀河之心3:逐影追光》,中篇小說金獎由張冉《太陽墜落之時》和顧適《嵌合體》共同獲得,陳楸帆的《巴鱗》則摘取了短篇小說金獎。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由何夕的《天年》獲得,最佳中篇小說獎則頒給張冉《太陽墜落之時》和江波《機器之道》,最佳短篇由陳楸帆《巴鱗》與犬儒小姐《應許之子》、夏笳《晚安,憂鬱》共享。水滴獎的頒發比較繁雜,微電影、劇本、漫畫等均有獲獎。其中馮志剛的劇本《日覆一日》,宇宙牧場的漫畫《無罪之城》分別拔得頭籌。

  讓大家最為驚喜的,當然是美國科幻小說雨果獎委員會給青年作家郝景芳的加冕。青年科幻作家和老一代科幻作家同時都能在美國獲獎的事實說明,中國科幻的發展確實具有充足的實力。

  過去的一年還是引進版科幻小說的繁榮年頭。不同出版社也表現出了迥異的口味。這裡無法把引進圖書全部列舉出來。僅以我們看到的作品擷取一些供讀者參考。在過去一年中,除了四川科技出版社跟《科幻世界》合作的系列繼續出版之外,奧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銷售也仍然保持火爆。雷·布拉德伯裡、金·斯坦利·羅賓遜、瑪麗莎·梅爾、司各特·霍金斯、哈努·拉亞涅米、小松左京等不同國籍、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都在市場上受到檢驗。其中尤以新星出版社的四卷本《雷·布拉德伯裡短篇自選集》裝幀製作最佳。選集的選文譯文的質量都屬上乘。此外,四川天地出版社的《地球百子》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星際迷航》系列、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星球大戰》系列,基本都與同名影視劇的上映彼此呼應,是影視同期書的較好嘗試。

  產業與科研

  2016年被認為是科幻電影元年,大量科幻電影正在醞釀和拍攝之中。但是,現階段我國科幻影視產業鏈並不完整,人才缺乏,也沒有足夠的政策配套,製作研發過程都在初始摸索之中。

  2016年被認為是科幻電影元年,大量科幻電影正在醞釀和拍攝之中。從已經公映的一些影片來看,科幻電影在中國確實蘊含著促進產業發展的生機。第一季度,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一舉擊敗美國票房總量,第一次讓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超越美國。但是,人們一直期待的《三體》,因為人員配置以及技術問題暫時擱淺,給元年帶了一點遺憾。同時,從在廣電總局備案的幾十個帶有科幻標籤的影視項目來看,我們依舊完全可以期待一個作品繁盛時代的到來。在科幻電影的帶動下,科幻IP轉化潮水般洶湧。許多電影公司斥重金購買版權,使科幻作品的版權費用指數性上升。但從整體發展考慮,科幻電影雖然遭遇風口,卻依舊隱約有拔苗助長之危險。電影產業熱錢來得快走得更快,更重要的是,現階段我國科幻影視產業鏈並不完整,人才缺乏,也沒有足夠的政策配套,製作研發過程都在初始摸索之中。在這樣的時刻人們保持冷靜頭腦可能更加重要。

  如果將視線從科幻電影轉移到科幻產業的其他方面,去年的發展可謂成果頗豐。以科幻為主題的雙創活動,熱火朝天地進行且製造出許多新的看點。青蜜科技、賽凡空間、未來事務管理局、八光分文化、恰創科少年、果殼網科幻分部等紛紛成立。這些公司或機構看準科幻作為一種文化的更大發展潛力,在從創作培育、亞文化促成、周邊產品提供、IP橫向轉換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全新的嘗試。雖然不敢說這些創業活動都能成功,但這確實是在李克強總理所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出現的新現象新亮點,值得繼續觀察。

  科幻教育的興起,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鄭州等地的中小學相繼開展校本課程或介入夏令營活動之外,在常德、廣州、鹽城、常州等地利用機器人、無人機、電子遊戲、主題公園、博物場館進行教育的嘗試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時光幻象公司首創了全國第一個中國科幻博物館,並開始收集與科幻發展相關的文物和產品進行展出,這個思路具有前瞻價值。據悉,由《科幻世界》雜誌社承擔的建設全國最大的「科普科幻傳媒基地」項目已正式列入《四川省新聞出版廣電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深化改革實施方案》。《科幻世界》雜誌社積極倡導並推進的建設成都作為中國科幻之都的概念也得到了各界廣泛而積極的響應。

  聚焦科幻學術或產業發展的科研活動正在逐漸增多。繼2015年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幻文學在出發」研討會之後,2016年,幾乎每個季度都有重要的科幻大會召開。年初,在海南大學舉辦了「劉慈欣科幻小說與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研討會」;第二季度,在復旦大學召開了「科幻文學工作坊」;第三季度,北京師範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在「中國科幻大會」上發布《2016中國科幻創意與創新方向年度報告》;第四季度,北師大與重慶大學召開為紀念《烏託邦》出版500周年而舉行的「烏託邦與科幻文學研究國際會議」。

  2016年以來,《南方文壇》《現代中文學刊》《讀書》《山東文學》等期刊都出版了科幻理論專號。在年度引進的國外科幻類圖書當中有超過12本科幻理論類圖書,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拉美科幻文學史》《科幻電影導論》等。

  無論從政府的重視、社會的期待上,還是從科技發展與文化產業的發達上觀察,中國科幻文學穩步走過的2016年可能只是一個更大增長的文化事態的先導。面對如此豐富和偉大的時代,科幻這個具有時代特徵和前瞻性的文學與文化存在,如何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做出應有貢獻,是擺在當前每一個科幻工作者面前的嚴肅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在以五四為基準的文學書寫範疇內特別強調感時憂國,特別強調文學反映、改造甚至創造人生。「所謂的憂患意識常常是大家居之不疑的寫作情緒或知識投入焦點。」「我並沒有要否定憂患意識的重要性,我認為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寫作態度。
  • 科幻創新離不開文學哺育
    來源:人民日報科幻文學的深遠意義在於對人類未來的想像與闡釋。科幻小說《三體》在全球範圍內的巨大影響力,讓我們看到在美食、戲曲、熊貓等傳統方式之外,中華文化傳播的更多可能。科幻讓中國故事呈現更豐富多元的面貌,也讓世界上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當代中國,了解當代中國人對於科技與未來的想像。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科幻,在2019年開年迎來好時光。截至2月13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28億元,成為現象級科幻電影。受《流浪地球》帶動,劉慈欣科幻小說在暢銷榜上高歌猛進,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銷量突破百萬冊。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但就在大眾高調熱議的同時,科幻圈內保持了冷靜姿態。
  • 國產類型文學,為啥科幻不行玄幻行?
    剛剛頒發的2016年騰訊書院文學獎年度小說家獎,授予了年近70的科幻作家王晉康,這一方面是肯定王老師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顯現科幻小說後繼無人的尷尬。相比較而言,科幻小說則是一種純粹的舶來品,是20世紀初由魯迅、梁啓超等知識文化精英從西方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創作的科幻作品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誕生於清末,而在此之前,中國傳統文學中並沒有科學幻想的傳統。由於繼承的文化基因不同,玄幻文學天然地在中國擁有更廣泛的文化土壤,也自然擁有了更廣泛的受眾。
  •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在一片「科幻熱」中,科幻文學應以何種方式表達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又如何走出國門與世界對話?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到中國科幻文學自身的發展,更與我們如何認知、理解今天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時間進入到2016年,探索未知領域的消息正不斷傳來:我國將在2020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衛星,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正式啟用,中國版巨型對撞機、量子通信網絡等研發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科學技術在新世紀以來的爆炸式增長,越來越給世人以直觀的印象——科幻正在成為現實,或者說,我國的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走在了科幻文學的前面
  • 從《海底兩萬裡》到《三體》:科幻文學為何如此打動人心?
    凡爾納不僅是科幻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也把科幻小說推向了第一個高峰。凡爾納的大多數作品都創作於人類科學與技術爆發的20世紀前夜,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體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前瞻性。,具有了更堅實的基礎。另外,人類在2016年發現,在半人馬座的一顆紅矮星「Proxima Centauri」的「宜居區域」確實存在著一顆固態行星「Proxima b」,這更為《三體》故事增添了幾分真實感。與其說是作者大膽的想像恰好與現實近似,倒不如說是人類天文學觀測技術的迅速提升趕上了科幻小說進步的步伐。
  • 《流浪地球》帶動圖書熱,科幻文學是否真的迎來黃金時代?
    科幻,在2019年開年迎來好時光。截至2月13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25億元,成為現象級科幻電影。受《流浪地球》帶動,劉慈欣科幻小說在暢銷榜上高歌猛進,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銷量突破百萬冊。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但就在大眾高調熱議的同時,科幻圈內保持了冷靜姿態。
  • 科幻世界精品有聲劇正式上線,開啟「科幻有聲時代」!
    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8年,有聲閱讀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4.8%。從較近幾年有聲閱讀產品收聽人群的擴大趨勢來看,在2020年,該人群將增至5.59億,這意味著有聲閱讀在文化消費市場中的巨大潛力。愈發便捷的硬體和軟體讓消費者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更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
  • 羅雅琳:新穎的劉慈欣文學:科幻與第三世界經驗
    劉慈欣持續地書寫著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以弱勝強的故事,既是對中國近現代境遇的回應,也是從革命經驗借鏡,為後革命時代的讀者們想像另一個世界的可能。  關鍵詞 劉慈欣;科幻;第三世界;遊擊隊員;先鋒隊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近年來在學院內引發了極高熱度。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長短篇科幻小說並駕齊驅在當今的文學市場上,長篇小說可謂一枝獨秀。但是在科幻文學領域中,中短篇小說也實力不俗。直播現場,長短篇科幻小說並駕齊驅成為一大看點。202X年,一種詭異的「記憶綜合症」在沿海Y市爆發,患者發病後會出現「記憶偏離」這種詭異症狀……故事發生在吳楚的《記憶偏離》,受到多位嘉賓推薦。
  • 與機器人同行,華為閱讀科幻文學沙龍落地武大
    AI時代的風暴已露出端倪,很快會全民普及,自己也算是為智慧時代的到來拉開序幕,怕再不寫,這個科幻概念就已成現實不再是科幻小說了。阿缺走進武大,準備和大學生朋友分享自己的創作和投稿的經歷,並以自己的作品《收割童年》和《再見哆啦A夢》為例,總結科幻創作上的小竅門。成為一名科幻作家會是一種什麼體驗呢?
  • 「科技時代,文學如何想像生活」三人談
    這就涉及「科幻」之於「文學」的另一面(似乎也是更被看重的一面),即技術想像盡頭的人文性關懷。徐剛的《科幻即現實,或人文主義的俗套》一文,詳盡地梳理分析了這種「人文主義憂思」的歷史發展及內在動力,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關於本期話題,李宏偉具有極其雄辯的發言權, 因為他正是那部具有鮮明科幻色彩、在過去一年中備受好評的長篇小說《國王與抒情詩》的作者。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幻文學作品後繼乏力以《三體》和《流浪地球》為代表的科幻文化產品受到「熱捧」,反映出當前國人對優秀科幻文化產品的關注和喜愛。「2019年全國科幻周邊產品品類總和超過1000種,市場總體價值約為13.5億元,這一定程度上得益於2019年初《流浪地球》電影熱映帶動的大眾對科幻的關注度。」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5月30日,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下文簡稱北師大)舉行。答辯委員會由戴錦華任主席,答辯委員包括王逢振、陳暉、張國龍和張莉。2015年級博士姜振宇與2016級博士肖漢通過論文答辯。5月30日,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在北師大舉行。
  • 為什麼香港這幾年很少拍出像《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大片?
    但杜漸更以翻譯、研究及推廣科幻為主,李偉才以科普為大宗,黃易則以武俠及玄幻稱王,似乎並未在其他方面展露人氣。又或者說兩岸三地,說臺灣的文學科幻強勁,其實也不是一直持續下來的。內地科幻曾經停滯,九十年代後才爆發;臺灣科幻則在九十年代初《幻象》停刊後便已停頓下來。但是香港科幻卻幾乎沒有停頓過,自倪匡以下一直都有不同的作者在進行科幻創作。
  • 網絡文學當與時代同行 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網絡文學創作者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向中華文化的回歸、對時代精神的回應,正在從不自覺走向自覺    網絡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20多年曆程。不久前發布的一項網絡文學發展報告指出,題材多元化,成為網絡文學內容發展的新趨勢。
  • 北師大發布科幻創意年度報告:透過科幻看未來—新聞—科學網
    在看了那麼多好萊塢科幻大片之後,大家愈發關心,中國科幻作家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未來? 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2016年中國科幻季」上,北京師範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發布《2016中國科幻創意與創新方向年度報告》,對2015年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分析。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在反覆確定幾次採訪時間之後,一月初的一個下午,韓松坐在新華社一間小閱覽室的桌子旁,就著黃昏時分的光線,神情安靜而略帶疲憊,聲音低沉地向本報記者說起他的科幻寫作、科幻觀以及科幻往事……說起當年還是中學生的自己就開始科幻寫作,韓松表示,即使那時沒寫出《熊貓宇宇》,之後也還是會繼續寫科幻小說的,「就是喜歡寫,看了那些科幻經典作品,更是覺得自己遲早會寫」。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科幻始於我們的足下,飛向浩渺的時空,最終以超越性的想像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這個世界的可能性。此前,科幻作品在國內一直處於偏安一隅的處境:愛好者十分狂熱,不了解的人則不屑一顧。而在近幾年,隨著幾樁「大事件」的發生,原本小眾的科幻文學正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受到國內讀者與媒體的強力支持。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先後獲得堪稱是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星雲獎和雨果獎,成為首個斬獲雙獎的亞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