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
你的科學夢因何啟迪?是一板一眼的教科書,還是引人入勝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後者。科幻,是科學與藝術的交匯,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它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科普方式,激發起讀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更能促使讀者在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背景中思索人生,探討時間,認知世界。
近年來,中國科幻亮點頻出。科幻巨著《三體》憑藉瑰麗的故事「火出圈」,而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更是憑藉其恢宏的世界觀和令人稱讚的特效突破「次元壁」,票房達到74.41億。藉此東風,科學家們痛快科普了一波赫洞、宇宙學、力學、星際移民等知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我國科幻已在世界上嶄露頭角,但優秀科幻影視作品匱乏、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幻文學作品後繼乏力。那麼,中國科幻,離輝煌還有多遠?
科幻對科技創新有多重要?
科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擴音器
任何有遠見的文明都是有想像力的。科幻作品集中呈現了這種想像力。對於優秀科幻作品的價值,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看來,科幻本身未見得要折射多少科學知識,但一定會激發想像力、激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對科學的熱愛。
在他看來,科幻還能夠幫助人類更深層次思考、認識和理解社會以及未來。「例如人工智慧、生命技術等領域目前發展非常快,很多倫理問題現在都凸顯出來了,通常情況下社會應對這樣的倫理問題是不及時的。因此,僅僅依靠科學共同體是不夠的,我認為科幻的發展和繁榮能夠促進我們思考人類共同體的責任,共同思考未來的方向。」周忠和說:「好的科幻作家除了豐富的想像力和文學素養,還要有廣闊的科學知識以及理性的思考精神。」他表示,科幻不僅僅屬於文學、影視或其他藝術範疇,背後還有科技和文化的底蘊支撐,科幻的繁榮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事實上它與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
的確如此,科幻是基於科技,對未來的想像和構建。「它基於現在,連接未來,也常常回到過去。」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副部長廖紅看來,科幻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全面串起了過去和現在,串起了好奇心、想像力、科技以及對人生、價值、世界的認知、理解和判斷。「去年《流浪地球》引爆了國人對科幻的熱情。許多科技工作者對電影涉及的科技知識也進行了全面解讀,這在社會上又掀起了一波科普、科幻的高潮。同時,電影所傳達的對家人、朋友、國家、人類的這種責任感,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共識,傳播了我們中國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這一理念。」廖紅說:「我們期待通過科幻這一類型的文學、藝術、影視、動漫、遊戲等各種形式的載體,幫助大家樹立科學夢想,激發創造熱情,引發對科技的發展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
當人們思考未來,創新的激情和創意就會被點燃。「科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擴音器。」在北京市石景山區委副書記李新看來,「科技創新成果能通過科幻文學的閱讀、影視播放、遊戲的遊玩以及體驗消費等形式,讓更多公眾更好理解科技創新,激發人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為科技創新注入源頭活水。」
確實,從科幻作品中獲得靈感,然後一步一步將其實現,最終成為改變時代的科技創新成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地球靜止軌道又名「克拉克軌道」,「克拉克」是指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爾斯·克拉克,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並稱為20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地球靜止軌道,正是因為他在1945年預言了「地球靜止軌道」的存在。那時,人類尚未進入航天時代,亞瑟·查爾斯·克拉克的設想看起來頗為超前。但僅僅20年以後,衛星通信和電視轉播就都已被廣泛使用,為了紀念他對這條軌道的預言,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它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
對於科幻來說,科技創新為其提供了無限幻想空間。2018年的科幻電影《頭號玩家》模擬了未來VR技術高度成熟後的世界,人類穿梭在現實和虛擬之間,就如當下網絡線上線下各種互動和聯通一樣。放眼當下,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中國天眼以及人工智慧科技創新的成果等,為科幻創作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資源庫和靈感來源。
科技創新還為科幻提供了多樣的表現形式。數位技術、動作捕捉技術、沉浸交互技術、3D技術等都為公眾提供了更真實更具體驗感的科幻視覺盛宴。
愛因斯坦曾說過:「假使科學要像藝術一樣真切而完全地實現它的莊嚴使命,它的成就便不能只是膚淺地為大眾所知,而要把其內在的意義投射到人們的意識中去。」在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執行主任蘇萌看來,實現這樣的目標一定是藉助科幻文學和影視等方式,如此才能讓大家深切感受到科學的文化和精神,感受到科學是文明向前發展的原動力,「這種感知要深入到傳播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一定不是知識,不是數字,一定是不枯燥的。」
2020中國科幻大會現場。 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供圖
科幻對教育有什麼用?
沒有科幻就會讓科技創新的想像力缺失
「會飛的汽車」「縮小的餅乾」——在上海市近年舉辦的一次中學生科普作品徵集活動中,這些已經可實現的科技還被許多孩子當成想像,似乎現代科技並沒有真正融入他們的生活。
在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威海紫光實驗學校校長李凌提到這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很多孩子的想像力非常好,但更多孩子的想像力甚至沒有達到科技發展的水平。」盲目追求「應試教育」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啟迪民族想像力、特別是啟迪青少年想像力的優秀科幻作品缺失也是值得反思的原因之一。
「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直接啟迪了西蒙·萊克、伽利爾摩·馬可尼等人發明了潛水艇、無線電報。如今,這部科幻巨著仍是我國青少年必讀的課外書。但就科幻而言,它已經「過時」。可令人遺憾的是在青少年的書單上,文學性和閱讀性可與其比肩、時間軸線更遠的科幻巨著還未出現。
「沒有科幻就會讓科技創新缺失。」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張文武研究員曾創作過科幻文學作品《未來星球2049》,在他看來,「科幻是最奔放的思維活動,是最高級的科技創新」。
手機之父馬丁·庫伯在看了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中的通訊裝置後開始手機的研發,埃格·希克斯基在讀過科幻小說《徵服者羅比爾》後發明了直升機。回望科技史,時常能在科幻作品中看到宇宙航行、機器人、黑洞、蟲洞、潛水艇、磁懸浮列車以及最新型的技術基因工程等,而科技進步讓科幻作家筆下未來世界逐漸成為現實。
面向未來,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量有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引導青少年崇尚科學、尊重科學、探索研究,培養青少年的使命感、責任感,為中國科技發展儲備人才,中國科幻界仍需不斷發力。
在科幻作家王晉康看來,隨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科技將給人類帶來巨大變革,「當今的青少年們有生之年必定見證這場變革,其中有光明,也有光明之後的陰影。人工智慧代替了數千萬的勞動力,那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幹什麼?這都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王晉康說:「希望現在的青少年能養成一個習慣——常常踮起腳尖往前看,以免變革來臨時缺乏準備。」
《獨立日》電影海報
中國缺乏科幻作品嗎?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幻文學作品後繼乏力
以《三體》和《流浪地球》為代表的科幻文化產品受到「熱捧」,反映出當前國人對優秀科幻文化產品的關注和喜愛。「2019年全國科幻周邊產品品類總和超過1000種,市場總體價值約為13.5億元,這一定程度上得益於2019年初《流浪地球》電影熱映帶動的大眾對科幻的關注度。」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在發布《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時說:「中國科幻產業平穩向上發展。2019年我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有所增長。」
根據該報告,在科幻圖書方面,2019年全年出版新書385種,相比於2018年減少了約10.90%。雖然2019年度新書出版整體趨於保守,但仍然遠高於2016年和2017年。在數字閱讀方面,2019年科幻類型的數字閱讀市場規模約為6億元,同比增長40%。科幻網絡文學的市場規模增速高於平均水平。在有聲閱讀方面,2019年科幻有聲閱讀市場規模約為8000萬,同比增長33%。
蓬勃的市場反映出人們對科幻這一「最具創新力」的精神文化產品的渴求。
然而,數據中也有令人憂慮的一面,這份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報告還顯示:科幻影視整體還是比前一年有所下降;科幻圖書在2019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1022.7億元碼洋規模中佔比1.30%,較上一年的1.40%有稍許下降。
究其原因,或可從科幻圖書市場過度依賴頭部暢銷書中窺出端倪。目前基本以《三體》《銀河帝國》、凡爾納科幻系列撐起絕大部分科幻圖書市場。例如《銀河帝國》系列2019年一年銷量高達124萬冊,總碼洋超過4000萬元。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科幻類文化產品種類多,市場大,但優秀作品不足、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幻文學作品後繼乏力等問題。讀者和觀眾懷著好作品能更多些的期待,面對「吃不飽」「不解渴」的現狀,可能就會放棄消費和關注。
「中國科幻產業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等待挖掘。」青年科幻作家陳楸帆認為,我國目前誕生了許多前沿科技成果,如何將這些看似離大眾遙遠的內容通過科幻的想像融入國人的認知,讓科幻意識變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從而影響更多人,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好的科幻作品什麼樣?
需要反映科技時代風起雲湧的變化
「中國科幻文學的歷史已逾百年,它的萌生、發展和興盛,始終與中華民族爭取民族復興、建設偉大的現代化國家的夢想緊密相連。」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眼裡,幾代科幻文學作家在大地與星空之間的翱翔與書寫,為中國文學開闢了絢爛雄奇的風景。時代在發展,人民群眾的眼界在拓寬、品位在提升,對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科幻文化作品提出了更高要求,這需要我國的科幻界創造更多同新時代相匹配的科幻文化精品,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邁進。
繼《三體》《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還能不能更加「解渴」?這是科幻領域在「十四五」期間要作答的一張考卷。在吳巖看來,目前在科幻作品內容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沒有大的差異,同樣關注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等新變化,但我們需要一些有特色的、不同的作品,這才是科幻創新的本質。
該如何破題?「對於科幻創作者來說,需要對科技時代發生的風起雲湧的變化有充分的感知力,並將對時代變化的思考反映到科幻作品中。」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認為,科幻創作應該反映時代變化,打破小圈子,積極跨界,打破科學、人文、藝術、教育之間的隔閡,與「圈外」融合,才能營造共融生態,產生更大動能。
科幻產業要興旺發達,離不開產業模式的進一步健全和人才培養的跟進。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科幻作家董仁威表示,科幻電影需要一個完備的工業化體系,將更多專業人才引入行業,成立更多具有商業化運作能力的原創團隊,才能把整個科幻產業鏈的力量團結起來。
科幻電影對特效技術的要求之高也是顯而易見的,其製作需要更多高新技術的加入。而「特效不只是技術的簡單運用,宏觀而言,跟整個電影的製作,乃至科幻電影的生態發生更深刻的互相影響。國內的技術發展很強,也很成熟。但是這些技術,無論是自動化控制,還是涉及動作捕捉、面部表情捕等識別技術,大量的技術沒有在電影行業充分應用起來。」在導演路陽看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技術領域並不知道我們電影行業的需求是什麼。」
可喜的是,一系列措施正在積極開展。北京市市長陳吉寧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表示,將打造科幻產業發展的新高地,推動北京在科幻領域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今年7月,國家電影局與中國科協共同發布了《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首次就科幻電影頒布指導性文件。目前,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科學院等十多個單位還組成了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促進科學技術與影視創作的深度融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在新徵程上,中國文藝和中國科幻必將迎來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鐵凝表示,應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加強科幻研究,推動創作繁榮,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貢獻。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3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