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0-08-23 最前延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科技最前延 今天

隨著人類對於火星這個鄰居了解得越來越多,「登門拜訪」變得不再遙遠。美國宇航局就曾宣布,準備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向火星運送第一批人類。而火星移民這個議題,也早早就提上日程,並時不時因為各種專業人士拋出的新腦洞一次次引起熱議。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核彈與氣凝膠,誰更靠譜?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幻作家們一直熱衷於這個紅色星球上的故事,描述那裡有可呼吸的空氣、液態水和先進的外星生命。

然而,1965年水手4號探測器拍下了第一張近照,卻發現火星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高達96%的二氧化碳濃度,荒涼、乾燥、大氣稀薄,非常危險。


1965年,水手4號探測器拍下的第一張火星近照


但是,作家和科學家們並沒有放棄。相反,他們專注於將火星地球化:利用技術從根本上把火星改造成人類可以生存的地方。

許多業內知名人士都曾提出讓火星變暖的想法,甚至是給它重塑一個大氣層。

1971年,卡爾·薩根提出將火星冰冠上所有的冷凍水和二氧化碳全部蒸發,由此產生的氣體將使火星變暖。


火星冰冠


而埃隆·馬斯克的想法聽起來更讓人難以置信,他竟然提出在火星的兩極引爆超過1萬枚核彈頭。他認為,爆炸會使火星上相當大一部分的冰冠蒸發,釋放出足夠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同時核彈爆炸時會釋放大量熱輻射。好在這個天馬行空的方法不管從技術上還是倫理上都沒有得到科學家們的認可。


相比之下,一種叫做二氧化矽氣凝膠的材料看起來更具有可實施性。將整個火星「地球化」難以實現,可以考慮先將小區域改造成適宜居住的環境。這種氣凝膠可以從陽光中吸收足夠熱量,在火星上形成液態水和類似地球的溫度區域。


二氧化矽氣凝膠


雖然名字叫「凝膠」,但它其實是一種固體、剛性、乾燥的材料,是用類似製作脫咖啡因咖啡的超臨界乾燥法從凝膠中提取出來的。作為超輕固體,它有97%的多孔性,這意味著光可以穿過材料;而二氧化矽納米層的相互連接會捕獲紅外輻射,大大減緩熱傳導。


如果這項技術可行,未來的火星居民可以居住在氣凝膠製造的溫室「大棚」裡,溫室裡的水保持液態,植物可以生長,溫度適宜居住。

改變世界,還是改變自己

即使我們解決了水、氧氣和溫度,還要面對輻射暴露的問題。火星沒有地球那樣的磁場,所以無法抵擋太陽風。有科學家提出可以建造大量低溫超導體環,產生人工磁場,但這仍是一個紙面上的粗淺概念。


約翰·列儂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你就改變世界;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你就改變自己。」科學家們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改變火星環境困難太大,或許可以把視線投回人類自身。


有遺傳學家表示,人類有朝一日或許能通過基因工程來減少太空旅行和定居火星的風險。如果科學家能找到一種幫助人體細胞抵禦輻射影響的方法,那航天員就能在太空中更健康地生活更長時間,例如通過表觀遺傳工程。這通常意味著他們將「開啟或關閉」某些特定基因的表達。

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的DNA與人類細胞結合起來,使航天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

科學家們看上的DNA來源於恢復力極強的水熊蟲,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的動物。聽起來是不是有點X戰警的感覺?可是看完水熊蟲的圖片之後,筆者表示,極度不想和它結合……


《X戰警》


火星餐館,原材料竟然是…

民以食為天,在火星上吃什麼是個很大的問題。未來的火星居民想必不會願意像《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那樣,餐餐靠土豆為生。

《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和他的土豆


我國在「天宮二號」曾經進行過太空種菜的試驗,但植物提供的蛋白質和脂肪相對有限,無法滿足太空移民的健康膳食需求。


為了產生蛋白質更為富集的食品,科學家們盯上了人類的便便。由於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和碳元素,便便理論上具備合成蛋白質食物的可能。


當然,直接食用是沒有補充蛋白質效果的,即使有效果,恐怕更多人也會選擇做一個營養不良的火星人。


實際上,要把便便變成可食用的蛋白質,需要在其中加入不同細菌,一種用來產生甲烷和含氮氣體,而另一種則以這兩種氣體為食物,進一步產生蛋白質和脂肪,最終製作成類似龜苓膏或是魔芋塊口感的食物。這種食物裡含有52%的蛋白質和36%的脂肪,看起來營養比例也不錯。


如果將「便便食物工廠」的溫度提高到70度,把「員工」換成耐熱的水生菌,還能生產出對於胖子更加友好的食物——蛋白質含量被提高到61%,而脂肪含量下降到16%。


如果真的在火星開一家「便便餐廳」,航天員或許會成為第一批顧客。畢竟他們已經在太空中暢飲了很久由尿液淨化處理生成的飲用水了。


國際空間站配置了一套價值2.5億美元的水循環系統,用來收集航天員們排出的尿液、蒸發到空氣中的汗液和呼出到空氣中的水蒸氣。經過淨化處理後生成的可飲用水,再被航天員們喝進體內,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霍金曾經預言:人類必須在100年內逃離地球,否則將會滅亡。


2016年,埃隆·馬斯克在第67屆國際宇航大會上詳細介紹了「火星殖民」的計劃,在未來40~100年運送100萬人口和大約1000萬~1億噸的物資到火星上(這個數字是根據火星文明自給自足所需要的人口的一個粗略計算)。



馬斯克為「火星殖民」計劃準備的概念飛船


4年過去了,2020年8月5日SpaceX星艦原型機SN5首次150米跳躍成功,馬斯克說了一句Mars is looking real,人類登陸火星曙光初現。《新空間:空間創業與創新》雜誌上一項具有爭議性的新研究,著眼於資源利用和技術戰略,通過人口增長、熱量需求、土地利用和潛在食物來源的詳細模型表明,火星可在100年內實現100萬人糧食自給自足。


不過,即使能夠大幅降低前往火星的成本,並解決了在火星生存的基本問題,能否招募到這麼多有勇氣的火星愛好者也是個未知數,畢竟這很可能是一趟有去無回的單程旅行,一次挑戰巨大的背井離鄉。


對火星的探索是為了人類延續而進行的綜合性大課題,如果有生之年能夠有一次去火星的機會,你會為自己買一張「船票」嗎?


Mars is looking real.


SpaceX星艦原型機SN5首次150米跳躍畫面


▲未來星艦在火星城市附近著陸想像圖


聲明: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文章來源中國航天報,圖片來源火星學會。,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

相關焦點

  •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號作者: 永無極限 08-28 10:33 【#地球距離火星有多遠#】光每秒鐘的傳播距離大約是30萬公裡,如果從一束光想從地球射到月球,需要花費1.25秒,而射到火星需要3分02秒。宇宙到底有多浩瀚,這個視頻看起來更直觀更震撼...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人類將移居火星,在改造火星計劃中,它們被定為火星首批「居民」
    人類經過百年探索,最終選定火星為移居目標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古人就有移居外星球的想法,但局於科技的限制,只是想想而已,並沒有付出行動。大家都知道,火星上的大氣十分稀薄,早晚溫差也在50攝氏度以上,想要移居到火星,大氣試需要人類最先解決的問題。
  • 除了我們生活的地球以外,人類還有可能移居到哪一顆星球?
    地球是人類目前唯一的家園,人類目前全部居住在地球上,除了幾個空間站的太空人除外,我們人類目前能夠利用的自然資源,除了太陽輻射外,也幾乎全部都來自地球。但是,人類的目光是遠大的,我們不會滿足於僅僅生活在地球上,終有一天,我們將會走出地球,進而探索太陽系,甚至會去探索銀河系。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融合能源並不是科幻電影裡面才存在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太陽就是核融合能源的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而我們人類需要的是,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或許這將為人類帶來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
  • 如果地球毀滅,人類能移居火星嗎?
    雖然人類踏上火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此次火星車著陸點的成功選址,為後續人類登陸火星、移民火星奠定了基礎。    移民派:火星有很多資源待開發,或將成為人類成功入住的關鍵  雖然火星的生存環境很惡劣,但作為曾經出現過超級規模地質運動的巖石質地行星,火星表面可開採的礦藏非常多。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是由物質構造的,如果將來移居火星,也許這些豐富的礦藏資源將是成功登陸火星的關鍵。
  • 中國火星探測器發射絕版現場圖!人類離太空到底有多遠?
    生命有多長,未來有多遠?今天,2020年7月23日,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探測宇宙深空,這是一場漫長而艱巨的時代使命。從脫離地球,到造訪月球,再到探測火星,人類的腳步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在哪?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這些想法一直困擾著我們。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個人類不得不面對也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我想時間終究會告訴我們答案。
  • 新民周刊: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
    當異常天氣頻繁光臨地球,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地球的800萬種死法每年,至少在好萊塢的攝影棚裡,地球總是要面臨一次毀滅的。至於毀滅的原因麼,每次都不同——冬雷震震、夏雨雪、核試驗、龍捲風、巨浪、洪水、大霧、病毒、隕石撞地球、山崩地裂、變異物種、不明外星生物……總之,地球有800萬種死法。影評人木衛二把好萊塢災難片統稱為「美式災難全家桶快餐」。
  • 火星或還有3個湖泊!人類移居希望可能更大了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在沒有找到生命之前,一些證據都只能作為參考,引用space的報告——根據《自然天文學》雜誌又發布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在火星上,可能存在人類意想不到的「超級湖泊」或者「大湖泊」,這再次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難道火星真的存在生命?下面我們來看看。
  • 探測火星 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 NASA再次發現宜居星球,我們離登上第二個地球還有多遠?
    他們在和我們,他們的先祖們爭論的時候,我們或許會落下風。到時候,能源被它們掌控,人類成為粘板上的魚肉。能源被這些機器提前耗盡也未可知。為什麼宜居星球都在光年之外?隨著天文技術的發展,人類擁有了更強的對宇宙的探索能力。但是,為什麼每次發現的宜居星球都在光年之外。這有點讓人難辨真假,無所適從。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資料圖: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 中國將於2020年登陸火星,我們離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近幾年,人類接連發現了火星上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去年,NASA更是宣布在火星上發現了有機物存在的切實證據。這為火星可能孕育生命提供了基礎。登上火星後,接下來幹嘛登上火星後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基地。但目前來看,直接在火星地表定居是不可能了。目前國際上提出的方案都是"蓋大棚"(封閉式火星基地)。就比如下圖的方案,就是NASA提出的。
  • 解放雙手離我們還有多遠?
    但無人駕駛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輔助駕駛系統的滲透率。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智能裝配較為齊全的傳統自主品牌陣營以及新勢力陣營裡面,哪怕在官方指導價僅為十萬的入門車型上,都可以看到全速域自適應巡航駕駛輔助系統的出現。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人類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
  • 200年之內我們人類可以移居火星嗎?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移居火星和登陸火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移居必須建立在登陸基礎之上,然後改造或者目的行星的部分區域被改造成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我想,200年之內人類很難移居火星。火星是地球的鄰居,兩者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要飛多遠?比嫦娥五號任務更難,為何探索火星?
    天問一號到底要飛多久,飛多遠,怎麼還沒到火星?探索火星難度很大,為何還要堅持呢? 最大的問題就是信號的傳輸,地月往返信號時延為2-3秒,還有著鵲橋中繼星的幫助;而地火的信號時延大於六分鐘,很多時候,這就更加考驗天問自身的水平了。
  • 星際飛船將進行跳躍式測試,移居火星指日可待?
    important}作者:文/虞子期在太陽系之中,除了地球之外,火星可以說是人類最期待移居的一顆星球,雖然如今的火星是一顆「荒廢」的天體,但是人類未來會將其打造為「所以對於火星移居來說,未來將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