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中國航天充滿驚喜,2021年開年的重頭戲則是天問一號。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大國人卻有點等得不耐煩了。天問一號到底要飛多久,飛多遠,怎麼還沒到火星?探索火星難度很大,為何還要堅持呢?
天問一號與嫦娥五號
經常有讀者朋友問到天問一號與嫦娥五號的區別,那還是老規矩,對比一下。
天問一號重5噸,相比於嫦娥五號的8噸多要瘦小一些,但畢竟嫦五要帶月壤返回,理所當然胖一些。它分為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而嫦五則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四部分組成。
說到任務難度,個人觀點,天問一號比嫦娥五號要難得多。理由如下:
信號傳輸問題:由於地月距離38萬公裡,而地火最小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大的問題就是信號的傳輸,地月往返信號時延為2-3秒,還有著鵲橋中繼星的幫助;而地火的信號時延大於六分鐘,很多時候,這就更加考驗天問自身的水平了。
人類的火星探測器成功率不高:從1960年人類首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至今,一共有15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並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8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其中包括:美國的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探路者號、機遇號、勇氣號、鳳凰號、好奇號、洞察號。從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一二,火星也被稱作「探測器墳場」。
天問一號將第一次完成「繞、落、巡」,而嫦娥五號完成「繞、落、回」,有著嫦一到嫦四積累的大量經驗,自然得心應手一些,而天問一號則是打頭陣,硬著頭皮向前衝。
登陸火星比登陸月球更困難:
月球完全沒有大氣,降落傘是用不上的,只能用反向推力火箭+落地支撐架的方案。而在火星降落,由於入軌速度更快,可採用氣動減速方案,有稀薄的大氣,可用降落傘方案,但是由於空氣太稀薄,僅有降落傘方案還不夠,還需要反推力小火箭輔助降落。根據外界透漏的信息,應該是一個氣動減速+降落傘+反推力火箭+落地支撐架的四組合方案。相對難度更大。
只用一次完成繞落巡難度很大:前面說了,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率不高,那還只是統計順利進入火星大氣層的,如果很多繞都沒繞成功的。其它國家都是先完成繞和落,再去完成巡的,而我國直接一次到位,不得不佩服我國航天人的膽識與魄力。當然,嫦娥系列探月工程積累的相關經驗,也給天問一號的火星探索提供了很多幫助。
天問一號要飛多遠?
天問一號在2020年7月23日就早已發射升空,從一億公裡,到兩億、三億、四億公裡,飛了這麼遠,飛了這麼久,怎麼還沒到呢?
這裡要引入霍曼轉移軌道的概念。我們知道,從地球到火星並不能筆直地飛過去。在太空動力學中,霍曼轉移軌道是一種變換太空船軌道的方法,途中只需兩次引擎推進,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省燃料。
內圈為1,中圈為2,外圈為3
太空飛行器在原先軌道(1)上瞬間加速後,進入一個橢圓形的轉移軌道(2)。太空飛行器由此橢圓軌道的近拱點開始,抵達遠拱點後再瞬間加速,進入另一個圓軌道(3),此即為目標軌道。這裡我們再將1、2、3帶入相應的軌道名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而且,火星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我們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由內到外第三顆行星,而火星則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地球的平均軌道速度為29.78 km/s,火星的平均軌道速度為24.13 km/s。
在天問一號飛行過程中,地球與火星的距離不斷變化,據專家介紹:當天問一號探測器抵達火星附近時,距離地球約1.9億公裡。總的飛行裡程將達到4.7億公裡。
為了自然而然地與火星「相遇」,天問一號除了必經的變軌,還要進行多次軌道中途修正,從而保證能夠順利到達火星。如果差之毫厘,那將謬以千裡。而這些過程都將導致天問一號飛行距離,遠比地火距離要遠。
天問一號軌道修正
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我們回顧人類探索火星的往事,會發現人類幾乎剛開始太空探索的腳步,火星探索就已經拉開序幕。
1960到1963年,前蘇聯相繼發射了火星1A號、火星1B號、火星1C號,前兩位連地球軌道都沒進入,後面一位僅僅進入了環繞地球的軌道;
1962年11月1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這枚探測器成功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但它在飛行到距離地球1.06億千米的距離時,與地面永遠失去了通信聯繫;
1964年12月28日,美國水手4號成為第一枚飛掠過火星並發回探測數據的探測器;
水手9號
1971年5月30日,美國水手9號成為第一枚成功進入環繞火星軌道的探測器;
1971年5月28日,前蘇聯火星3號著陸第一個成功在火星表面軟著陸的著陸器,但它在火星上僅僅工作了14.5秒,還沒有傳回一張完整的照片就永遠地失聯了;
火星三號
1975年8月20日,美國海盜1號成為第一枚在火星上著陸並且成功向地球發回照片的探測器;
1996年12月4日,美國火星探路者號成功著陸,並且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車旅居者號;
2013年11月5日,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實現了印度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
那麼問題來了,太陽系有八大行星,為什麼人類要執著於火星探索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沒得選了。除了地球外的七大行星裡面,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氣態行星,而水星、金星、火星與地球類似,被稱為「類地行星」,是擁有著以矽酸鹽巖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類地行星有峽谷、撞擊坑、山脈和火山。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
如果局限在太陽系,那就只有水星、金星和木星可以選。據相關數據:水星是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氣候條件惡劣,白天時赤道地區溫度可達432°C,夜間可降至-172°C,晝夜溫差極大,為太陽系各行星之最;金星相對離太陽遠一點,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密的大氣層,其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其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462 °C,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比水星還要熱。
首先除開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再除去水星和金星,似乎只有火星正常一些。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則與地球相當,約為24小時(火星為24.6229小時,地球為23h 56m 4.100s)。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38%,體積約為地球的15%,表面積略小於地球陸地面積。
火星的平均溫度在許多報告中都不同,常見值是 55 °C,最高溫可達27 °C,最低溫則是冬季冰冠的 143 °C。雖然溫差巨大,但是這是除了地球外,太陽系內溫度條件最好的行星了。
2012年8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尹安在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構造特點。
加利福尼亞大學
人類的太空探索,大多基於兩個目的:一是探尋地外文明,尋找外星生物,研究生命的起源,這一想法無可厚非,人類並不希望自己是孤獨的,如果能發現外星人,那就再好不過了;二是希望未來人類能夠走出地球,移居開發其他星球。從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就可見一斑。
大家公認的是: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的行星。火星探索任重而道遠,就連科技發達的美國,經歷半個世紀的探索,也僅僅做到了火星的「繞、落、巡」,尚未帶回火星土壤。
祝福天問一號,你是我們全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