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消息,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34;探測器經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運載,在中國海南島東北海岸的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在2000多秒的飛行後,探測器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就此展開。
在兩千多年前,太空就已經成為中國人思考的問題之一。對宇宙千百年的探索欲望,是中國人融入血液裡的浪漫主義,是對繼承了千年問天夢想的追尋。
&34;(《天問》屈原)如此明暗不分、混沌一片的宇宙,誰能探究根本原因呢?面對兩千年前古人的發問,如今勤奮智慧的中國人,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據悉,本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將歷時七個月,航程4億公裡,到達火星附近,並最終登陸火星。這是中國以及人類歷史上深空探索偉大的一步。
此次&34;火星探測器的目標是一次實現&34;、&34;、&34;三個工程技術難點,獲取火星探測的數據,推進我國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發展。本次火星探測任務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的研究。
對於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本次的&34;背後有很多值得去討論的地方。
· 本次&34;發射,要做到世界首次:一步實現&34;、&34;、&34;
&34;就是繞火星軌道運行;&34;就是降落在火星上;&34;就是用火星車在火星上巡邏、探測。
可能很多人在這裡會覺得,實現這三個也不是很難。畢竟在探月工程時,我們就提出來&34;、&34;、&34;的工程目標。按照探月工程的計劃進度,也是在今年的十月底,&34;探測器將被發射,實現&34;、&34;、&34;。嫦娥五號將通過鏟取、鑽取的方式獲得月球樣本,並帶回地球。探月工程都將實現&34;了,感覺探索火星一次實現&34;、&34;、&34;技術難度不是很大。
(嫦娥四號)
但實際上,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歐盟、印度實現了不同難度的火星探索任務。其中俄羅斯至今還沒有達成&34;這一目標。前蘇聯(含俄羅斯)發射了十餘顆火星探測器,基本成功的只有幾顆,成功率不足18%,最成功的一次,是1971年的&34;實現了著陸,但是著陸器在火星地表遭遇沙塵暴,就失去了聯繫。
(印度的火星探測器)
印度是趕在了2013年地球離火星較近的一次窗口期,以低成本實現了探索火星的目標(實際上裝了很少的探測器,測試的結果意義也沒有很大,是為了探測而探測。但印度確實是實現了探測火星的任務,這一點不可否認)。而目前世界上領跑火星探測技術的是美國,但美國也只有70%的成功率。所以此次火星探測活動,如果中國真的一次實現了 &34;、&34;、&34;,就標誌著我國的火星探測技術或深空探測技術位居世界前列了。
· 那麼為什麼探月工程具有很高的成功率,甚至可以實現&34;、&34;、&34;,而探索火星技術難度就這麼大了呢?
首先,從距離上來說,地火距離是地月距離的幾百倍,那麼探測器想要飛向火星,就要求運載火箭具備更大的推力。同時期間的飛行時間也會更長,可能會遇到更多的突發情況,例如太陽風、其他天體引力的幹擾。
(火星地表概念圖)
很多人觀看火箭發射,都是在成功升空後就歡呼雀躍,認為就讓探測器在宇宙中飛著就行了。但實際上,在整個探測器飛向火星的過程中,科研人員都要反覆進行控制和調試,因為太空中出現任何的情況,都可能使探測器到達不了火星。相比於幾天就能到達的月球,要到達火星,天問一號在路上得花掉七個月,期間對探測器的所有操作都是精密操作。
對於探測器這段距離很長,對於信號傳輸這段時間也很長。在地火距離達到最大時,通訊信號光速傳輸需要22分鐘。這就要求探測器能夠在大多數情況下,獨立解決問題。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大致看出,僅僅想要到達火星就是多麼難的一件事了。更別提還要進入引力微弱的火星軌道、進行&34;,分離軌道探測器,火星車降落、登陸到火星上,還要讓火星車進行自主探測。
(天問一號火星車)
可以說,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本次任務中的每一小步,都是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發展的一大步。
· 本次天問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的成功秘訣——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想要把總重5噸的天問一號送到預定軌道,我們需要比發射嫦娥四號的長徵三號乙火箭更大更強的運載火箭。
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別名&34;。箭體長度56.97米,起飛質量859-879噸,起飛推力可達10524千牛。箭體結構分芯級和助推器兩部分,由多個功能各異的部件和組件構成,包括有效載荷整流罩、有效載荷支架、儀器艙、級間段、液氧箱、液氫箱、煤油箱、箱間段、後過渡段、斜頭錐、尾段和尾翼等。
運載能力方面,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荷載8.2噸,太陽同步軌道15噸,中地球轉移軌道13噸,地火轉移軌道(本次天問一號)5噸。
至此,在&34;的保障下,天問一號可以趕上2020年7月這次火星發射窗口,並順利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進行接下來的探測任務。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34;火星探測器以著名詩人屈原的《天問》命名,開啟了中國行星探測的歷史。本次的探測任務,是中國人對宇宙的一次發問。天問一號承載著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勇氣、執著和想像,踏上4億公裡的旅程,去探索天地分離、陰陽變化、宇宙浩渺、窮極無限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