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月,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從舷梯的最低一級邁出穿著靴子的左腳,在月球上踩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從那一刻起,登月成為全世界最矚目的話題。
事隔30多年後,新一輪探月熱潮再起,與上次探月熱時美蘇爭霸不同,和平探測利用與開發月球成為新一輪探月大潮的最強音。
中國「嫦娥一號」衛星帶著億萬華夏兒女的祝願與夢想,度過了近乎完美的迢迢徵旅,終於在距地球38萬公裡的浩瀚太空為世界傳回了「中國版」的月宮「芳容」。歡海歌潮中,人們不禁激動地叩問:五星紅旗何時能飄揚在廣寒宮前?中國人離登月還有多遠?
帶著這些好奇、懷著一樣悸動的心,記者近日走訪了探月工程的專家們。
中國人一定要到月球去從「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到傳誦千古的《春江花月夜》,從春秋的「四分曆」到近代中國首部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對探索月球的奧秘有著矢志不渝的追求,21世紀探月已成為我國科學家的重大責任。國防科工委張慶偉主任日前指出,「嫦娥」探月工程意義重大,它是繼發射地球衛星、突破載人航天技術之後,我國空間科學和技術發展史上的第三個裡程碑,是我國實現深空探測「零的突破」的標誌性工程。實施這一重大工程,是推動我國航天事業持續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維護我國應有的月球權益,擴大我國在全球的影響,增強空間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開展月球探測必將極大地增強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國高新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同時「嫦娥」工程還將為人類深入認識月球以及地球和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作出貢獻。
我國一向主張月球屬於全人類,月球的資源應由全人類共同分享。因此,我國月球探測活動開展得越好,在有關月球探測與利用的國際協調中,就將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有利於維護我國和「非月球國家」的權益。
登月是一場複雜的「三級跳」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目前人類探測與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天體。
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用形象的語言將人類探月活動概括為「探、登、駐(住)」三個階段,並形象地稱之為人類探月的「三級跳」。
第一跳是去「敲門」,也就是「探」,指無人探月階段,是人類派出無人月球探測器訪問月球、認識月球。它好比是探路,試著敲敲廣寒宮的大門。
第二跳是去「串門」,也稱登月階段。登月是指航天員登上月球,相當於地球人到月球上去「串串門」,並很快返回地球。
第三跳是去月球上「小住」一段,也稱駐月階段。「駐(住)月」,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的「駐」是指航天員帶著設備降落到月球上,短期停留並把設備安置好,然後航天員很快返回地球,而科學設備就「駐」留在月球上,進行長期探測和研究。目前美國、歐洲實施的月球計劃正在向「駐」月這個目標邁進;第二層的「住」是指在月球上建設短期有人的月球前哨站或永久性的月球基地,人類可以住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全面開發、利用月球資源。
「繞落回」是奔向登月的基石中國已經成功地把航天員送上了太空,為什麼不能一步跨越,實現載人登月呢?
欒恩傑總指揮告訴記者載人登月是大事,人如何適應深空環境對我們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嫦娥」工程讓我們邁出了走向深空探測的第一步。欒總說:「我把它概括成繞、落、回三個字,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奔月路線圖。我們計劃用15年時間,走完紮實的三步。但要實現載人登月還需經過長期艱苦細緻的試驗和準備」。
「首先是衛星繞月探測,就是到月球去,了解月球的環境和概貌,攻克包括深空測控、軌道設計、衛星三體定向、數據接收、處理等技術,這是第一步。第二步,進行月球軟著陸,探測器要下到月面,不但要下去,還要跑一跑、動一動,並在月球上過夜。月球晝夜溫差300多度,要在上面過夜對設備是極大的考驗。第三步,要從月面採樣返回。如果說,"嫦娥"一期工程的訪客只能在離月球表面200公裡處殷情遙望月球的話,那麼,"嫦娥"二期工程的信使則將著陸擁抱月球,而"嫦娥"三期工程的使者更是在探望月球之後,為我們從38萬公裡以外帶回月球贈送的禮物」。
「走完這紮實的三步,我們對月球的探測,技術手段就基本具備了。我們既可以去,又可以落,還可以返回。在這麼一種技術條件下,考慮好人的生命保障問題,就可以載人。中國人是一定要登上月球的,但是一定要具備技術條件和技術水平才能去,否則就是"單程票"(只能去不能回)」。欒總深邃的目光透過初冬的薄霧,仿佛已穿行在浩瀚星河之中。
據悉,「嫦娥」二期工程總體方案的研究、分析、論證工作目前基本完成,預計至2015年前後實現首飛。「嫦娥」三期工程科學目標的研究已經鋪開,具體的科學探測任務也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優選,預計將在2020年前後完成。隨著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技術、高性能載人登月飛船,太空對接、著陸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發展規劃載人登月探測活動,進而開展「駐(住)」的後續探測階段,將不是一個夢想。
(責任編輯柴永忠 圖片合成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