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離我們有多遠?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雲南天文臺不但建立了雷射測月系統,並針對雷射測月的需求,開發並採用了新的望遠鏡指向模型,高精度雷射收發轉鏡技術以及微弱信號識別算法。

  利用1.2米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距離精度優於1米,為385823.433千米~387119.600千米。那麼,地球離月亮到底有多遠?雷射測月又是怎麼回事?

  地月雷射測距

  歷史上第一次測量月地距離的是希臘天文學家西帕恰斯,他利用月食測量了月地距離,根據掠過月面的地影曲線彎曲情況,能顯示出地球與月亮的相對大小,再運用簡單的幾何學原理,便可以推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

  西帕恰斯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幾乎是地球直徑的30倍。假若他採納了埃及拉特賽尼的地球直徑數字,那麼測量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是381000千米,已經和當今測得的數字非常接近。

  所謂雷射測月,是月球雷射測距的簡稱,科學家通過精確測定雷射脈衝從地面觀測站到月面反射器的往返時間,從而計算地月距離。地月間雷射測距是一項綜合技術,它涵蓋雷射、光電探測、自動控制、空間軌道等多個學科領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

  雲南天文臺副研究員、此次地月測距負責人之一的李語強在採訪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月球雷射測距作為最精確的地月測量手段至今已有近50年。「月球雷射測距的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科學、月球物理學和引力理論等諸多科學研究有重要價值。比如測定月球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特徵和內部結構,引力理論和廣義相對論效應的檢驗,等效原理的驗證,萬有引力常數的變化以及日月系統潮汐等。」

  月球雷射測距系統(LLR,Lunar Laser Ranging)主要由月面雷射反射器和地面雷射觀測設備所組成。1964年10月,美國NASA發射了第一顆帶有後向反射器的衛星Beacon-B,並很快實現了對其衛星雷射測距SLR(Satellite Laser Ranging)。

  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太空人N.Armstrong將雷射後向反射器放置在月面預定位置上。月球雷射反射器Apollo11大小為46平方釐米,裝有100個直徑為3.8釐米的熔石英材料的雷射反射器。

  「這種雷射反射器實際上是一個光學的四面體稜鏡,具有對雷射的入射方向與反射方向保持平行的特性,能保證在雷射測距中光信號沿原發射方向返回。」李語強解釋說。

  此後,美國人又在月面不同位置放置了Apollo14、Apollo15反射器陣列。蘇聯先後發射了月球登陸車Luna17和Luna21,在月面安置了Lunakhod17和Lunakhod21反射器陣列。至今,月面上共有這5個可供進行雷射測月的角反射器陣列。

  首次成功測距

  有了角反射器陣列,雷射測月才有可能。1969年8月1日,美國Lick天文臺用3米口徑的望遠鏡成功地觀測到來自Apollo11反射器的雷射測距回波信號;同年8月22日,美國McDonald站2.7米望遠鏡收到回波信號。此後,McDonald站一直發展完善,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雷射測月站之一,之後陸續有法國、義大利、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南非等多家測站進行過雷射測月相關研究。

  「但能夠進行常規雷射測月的只有法國Grasse測站、義大利Matera測站以及美國Apollo測站和McDonald測站。」李語強介紹說。

  中國的衛星雷射測距工作始於1972年,經歷了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的發展過程。目前,我國的人衛雷射測距網由能正常觀測的上海、武漢、北京、長春、昆明等觀測站組成,都屬於最新一代人衛雷射測距系統。另有其他流動站正在運行,這些系統都是由中國科技工作者自行開發成功的。

  「同時也成立了衛星雷射測距協調組,以協調國內觀測網的工作。現有的衛星雷射測距單次測距精度優於15毫米,實現了千赫茲高重頻測距、白天雷射測距和漫反射測距,對合作目標測距最遠達到徑向4萬公裡的同步軌道衛星。」

  李語強表示,在衛星雷射測距技術的基礎上,國內各家天文臺也一直在進行各種嘗試。「上海臺多年來一直嘗試開展月球雷射測距工作,長春人衛站也在進行月球雷射測距相關的研究工作,紫金山天文臺也曾開展了月球雷射測距空間試驗的預研究,雲南天文臺多年致力於月球雷射測距的相關研究,作了多項理論研究以及技術突破。但對於月球雷射反射器和深空衛星,由於探測距離遠,回波光子數極少,國內此前一直沒有成功進行雷射測距的先例。」

  為「嫦娥四號」中繼星雷射測距奠定基礎

  雲南天文臺多年致力於空間目標雷射測距研究工作,在雷射測月方面作了深入的理論研究以及相關的技術方法研究。

  基於現有的1.2米望遠鏡共光路雷射測距平臺和波長為532納米的雷射器,雲南天文臺升級改造了1.2米望遠鏡伺服與光學系統,研製月球雷射測距的計算機控制與數據處理系統、光學擴束系統以及轉鏡等,開展月球雷射測距試驗,發展月球雷射測距技術。

  在1.2米望遠鏡基礎上,雲南天文臺不但建立了雷射測月系統,並針對雷射測月的需求,開發並採用了新的望遠鏡指向模型,高精度雷射收發轉鏡技術以及微弱信號識別算法。

  雷射測月系統建立完畢後,先後進行了多次地面靶測距試驗,之後針對不同軌道高度的合作目標,包括低軌、中軌、高軌以及同步衛星進行了多次雷射測距試驗。

  「團組於2017年11月中旬開始正式開展雷射測月試驗,在試驗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並解決了試驗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包括月面特徵的識別、望遠鏡的精確指向、強噪聲抑制等。針對雷射測月回波信號十分微弱的特點,不斷優化信號識別算法,並借用國外成功經驗,獲得了驗證測月回波數據的方法。」

  李語強回憶說,在1月5日晚的雷射測月試驗中,獲得了少量Apollo15反射器疑似信號,經過識別與驗證,判斷是回波信號;1月22日晚,雷射測月試驗中,成功得獲得3組來自Apollo15的明確回波信號。此後,1月23日測得3組Apollo15、1組Apollo14和1組Apollo11數據;1月24日測得1組Apollo14;1月26日測得2組Apollo15、2組Apollo14、1組Apollo11。目前的測月試驗中,暫時還沒有對Luna17與Luna21兩個反射器開展測距試驗。

  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與技術攻關,終於實現此次成功雷射測距,填補了國內空白,也為我國即將開展的「嫦娥四號」中繼星雷射測距技術奠定良好基礎。

相關焦點

  • 月亮離我有多遠? 如此詩意的中考作文題難不難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中考語文結束後,中考作文題《月亮離我有多遠?》就成為熱議的焦點。記者隨機問了幾位學生對作文題的感覺。一位男生說,一開始看到,我還以為發錯考卷,考的是科學題呢,不過還算好些,準備的一些材料也用得上。而一位女生則顯得異常苦惱:「作文題好難!腦細胞想沒了都不知道怎麼寫,害得試卷後來都沒寫完。」
  • 月亮離我們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那麼,地球離月亮到底有多遠?雷射測月又是怎麼回事? 地月雷射測距 歷史上第一次測量月地距離的是希臘天文學家西帕恰斯,他利用月食測量了月地距離,根據掠過月面的地影曲線彎曲情況,能顯示出地球與月亮的相對大小,再運用簡單的幾何學原理,便可以推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 西帕恰斯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幾乎是地球直徑的30倍。
  • 2015年浙江溫州中考滿分作文賞析:月亮離我有多遠
    請以「月亮離我有多遠?」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自選;②不少於600字(寫成詩歌不少於16行);③不得套寫、抄襲(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解讀】  2015年溫州中考作文《月亮離我有多遠?》是全命題作文。
  • 2019年中考滿分作文:月亮離我有多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19年中考滿分作文:月亮離我有多遠,希望對2020屆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窗前,我望著著靜謐的夜空。   一輪丹桂格外醒目,似與我極遠,又似與我極近,遠近之間,玄想之翅便騰空而起,沐著月光,向著青色的蒼穹飛遠了。
  •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我們平時仰望星空的時候看到天上有無數的星星,這些星星究竟距離我們有多遠呢,今天我就用最簡單的話術給大家科普一下①我們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星星如果說人類在不藉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肉眼可觀測到的星星距離地球大概為5000光年到8000光年左右,而用肉眼看到的這些星星數量大概在2到3千左右,其實正常人類的肉眼所能觀測的距離大概為
  • 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來源 | 較高端人類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原標題:《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 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月球到地球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導語:雖然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但畢竟是在太空中,其距離還是非常遠的。那麼,具體月球離地球有多遠呢?首先,如果是按照光年單位來算的話,就是千萬分之四光年。這個概念可能有些人很難理解,那麼,我們來換算成千米,看看月球到地球的距離是多少千米吧。
  •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號作者: 永無極限 08-28 10:33 【#地球距離火星有多遠#】光每秒鐘的傳播距離大約是30萬公裡,如果從一束光想從地球射到月球,需要花費1.25秒,而射到火星需要3分02秒。宇宙到底有多浩瀚,這個視頻看起來更直觀更震撼...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解放雙手離我們還有多遠?
    說到無人駕駛,相信有許多駕駛技術不嫻熟的新手司機都會非常興奮,有了自動駕駛系統或者駕駛輔助系統,不僅可以減輕他們駕駛時的心理負擔,而且在一些新手司機可能忽略的危險點,自動駕駛系統也可以及時發現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但無人駕駛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輔助駕駛系統的滲透率。
  • 地震離我們有多遠?
    其中有9次發生在亞洲,傷亡人數最多的發生在中國,在發生在中國的三次地震當中,共有130萬人因此喪生。另外兩次的大規模地震,發生在1100年前的伊朗,根據口頭和書面記載,大約35萬人在這兩次地震中喪生。地震離我們有多遠
  • 為什麼月亮正在離我們而去?
    我們一起度過了美好的時光,也有並不愉快的日子。重力維繫,攜手共進,我們的太陽系家族聯合起來,內在的力量可以驅動馬車載著我們穿越銀河。斯納克:我們甚至一度熱衷於「探索」月球的「表面」但是現在,悲劇了。月亮,我們的月亮,正在走向更明亮的地平線。當我們彼此年輕的時候,我們常常貼得更近,時間仿佛也流逝得更快。實際上,6.2億年前,一天只有21小時時長。
  • 離我們幾光年幾十億光年,我們是怎麼知道他們到底有多遠的?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天體啊,離我們幾光年甚至幾十億光年遠,我們又沒有飛過去測量路程,我們是怎麼知道他們到底有多遠的?其實都是靠觀色近一些的,比方像比鄰星這樣的,我們利用的是幾何關係,這些天體相對於太陽系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再轉到不同地方的時候呢,再從地球上去觀察這個天體,它跟我們的仰角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月球距離地球有多遠 地球到月球要飛多久
    小時候做夢會夢到自己到月亮上去了,還看到了嫦娥姐姐和玉兔,以及砍樹的吳剛。小時候覺得我們離月亮一定很近,而地球也不大。長大之後才知道世界的寬廣和宇宙的無限。也知道月亮離地球很遠,可是月球離地球到底有多遠呢?
  • 科普:太陽離地球有多遠?困擾人類2000年!
    他通過肉眼觀測來判斷太陽與我們的距離,當日食時月亮幾乎將太陽完全覆蓋,通過視覺觀測與簡單計算來推測日地距離,但是太陽過於明亮,導致這樣的觀測計算存在較大的誤差。公元前130年,喜帕恰斯發現地球軌道不均勻,夏至離太陽較遠,冬至離太陽較近。 他制定了星等,質疑亞里斯多德星星不生不滅的理論,並製造了西方第一份星表:依巴谷星表。他算出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日再減去1/300日;發現白道拱點和黃白交點的運動,求得月亮的距離為地球直徑的30又1/6倍;這個數值和目前天文學界測出的比值幾乎差不多,注意啊,公元前1世紀哦,大牛啊!
  • 月亮離地球究竟有多遠?看完你就知道了
    月球又叫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從古至今,一直以背面對著地球,勾起了地球人的很多遐想,被認為是離地球最近,但又神秘無比的天體。據科學家推測,月球有可能形成於約50-75億年前在形成於地球出現後不久,但真正的起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徹底說清楚。
  • 我們怎麼知道太陽有多遠,太陽的形成有多少年並獲得知識
    我們怎麼知道太陽有多遠,太陽的形成有多少年並獲得知識太陽有多遠?似乎沒有人會直截了當地問這個問題。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困擾著天文學家2000多年。顯然,這是天文歷史上的一個關鍵問題,他可能僅次於地球的大小和數量。
  • 祥符中心幼兒園大班中秋特別活動:月亮,月亮!你到底有多「美」?
    月亮永遠在天上默默地陪伴著我們,這對於小朋友來說即真實又陌生。看上去很遙遠,但又好像離我們很近,猜猜月亮在孩子們心中象徵著什麼?答案真的好「神奇」。  甜甜說:「外婆告訴我,月亮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豆豆說:「我喜歡月亮彎彎,像月亮婆婆甜甜的微笑」!  洋洋說:「我覺得月亮是外星人的家」!  樂樂說:「月亮就像一個大月餅掛在天上」!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核彈與氣凝膠,誰更靠譜?作為超輕固體,它有97%的多孔性,這意味著光可以穿過材料;而二氧化矽納米層的相互連接會捕獲紅外輻射,大大減緩熱傳導。如果這項技術可行,未來的火星居民可以居住在氣凝膠製造的溫室「大棚」裡,溫室裡的水保持液態,植物可以生長,溫度適宜居住。改變世界,還是改變自己即使我們解決了水、氧氣和溫度,還要面對輻射暴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