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5號二次射入月地轉移軌道,歷時23天的嫦娥5號工程也即將進入尾聲。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將於16~17日在距離地球5000公裡處空投採樣樣品,而採樣樣品最終降落在四子王旗著陸場,工作人員已在零下30多度下著大雪的著陸區等待多時,為此次五姑娘的月球之旅畫上完美的句號。
那麼,五姑娘探月回來後,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馬上可以開始載人登月的動作了呢?
其實情況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樂觀。
六十年代,美國土星五號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時候,正處於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階段,傾全國之力發展航天,光土星五號的研發費用就達到了將近500億美刀,而當年美國的GDP也不過8000億美刀。
如果我們以這樣狂熱的態度,不計成本地發展,我想不出五年,我們就能上實現載人登月了。
但是載人登月目前來說並沒有什麼商業價值,還不如放通信、遙感衛星來得實際些。所以按部就班地照計劃走更現實一些。
我國目前最大載荷的火箭就是長徵五號了,配備YF-100發動機,推力120噸,有效載荷25噸,這次嫦娥五號重8噸。
而當年載人登月的土星五號,配備F-1發動機,推力667噸,有效載荷120噸,阿波羅11號重46噸。
這麼一比較,似乎我們的運載能力還差得太遠。對標土星五號的長徵九號火箭目前還在研製當中,已經2028年左右能夠研製出來。等到載人登月估計要到2030年左右了。
那麼,除了長徵九號外,我們就沒有別的辦法可以登月了嗎?
其實還是有的,龍樂豪院士曾提出過月球站這個方案。我們目前有能力把八噸左右的質量送到月球軌道,可以把登月裝備分為:實驗艙,返地艙,著月艙,月面起飛艙,居住生活艙。每個艙重8噸左右。
先把實驗艙,返地艙,著月艙,月面起飛艙發射到月球軌道組裝,形成月球站,再發射載人的生活居住艙到月球軌道與月球站對接。
對接完成後,從居住艙進入著月艙,著月艙與實驗艙、月面起飛艙組合。然後登陸月球,完成一系列工作,再進入月面起飛艙(同時留下實驗艙和著月艙)
返回月球軌道,與月球站對接後進入返回艙。在月球軌道留下起飛艙和居住艙,乘坐返回艙回到地球。
雖然我們在兩艙對接方面已經積累了好多經驗,這個方案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環節太多,技術難度太大。我們還是寄希望於長徵九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