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發射場中的長徵五號
據媒體報導,隨著文昌火箭發射基地的長徵五號火箭蓄勢待發,中國的嫦娥五號登月計劃即將開始實施。官方給出的時間是在明日凌晨時分,長徵五號將攜嫦娥五號升空,而倒計時開啟,關注嫦娥五號發射,我們需要了解些什麼呢?
官方對嫦娥五號發射的說明中,用了一句話,叫做「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天最複雜,也是難度最大的一次任務」。的確,此次嫦娥五號與前四次嫦娥計劃最大的不同在於,登陸器需要攜帶月球土壤返回,這也是我國首次執行此類任務。因此在設計上,嫦娥五號包括上升器、著陸器、軌道器和軌道器四個部分,是目前嫦娥系列登陸器中設計最複雜的一個。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認為,此次嫦娥五號發射還有一個很特別之處,那就是為將來中國載人登月做一次預演,為何要這樣說呢?
嫦娥五號結構
去年兩會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中國人的足跡將會在未來10年踏上月球,中國如今躋身於航天強國行列,將來肯定會踏入更廣闊的深空。也就是說大概在2030年,中國將有可能執行載人登月的計劃,而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中的「返」便是為將來的載人登月進行的一次排練。
此次嫦娥五號的難點不在於發射以及登月,而是如何返回。如今攜帶月球土壤以及將來攜帶太空人,都需要順利平安地從月球回來。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美國人在50多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載人登月真的有這麼難麼?
嫦娥五號
首先可以下結論的是,中國未來的載人登月一定是走與美國過去登月的不同路線,其技術設計、價值因素等要複雜得多。上世紀60年代,美國人雖然用「阿波羅計劃」成功實現載人登月,但花費高達255億美元,有人按購買了換算成現在的,相當於花去了2000億美元,差不多可以造20艘核動力航母,但是在當時「阿波羅計劃」屬於冷戰的宣傳產物,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價值,因此在1972年之後,因為花銷實在太大,美國人就再也沒有考慮過登月的事,直到去年嫦娥四號登月,美國人才重提登月。
不過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也告訴我們,載人登月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像「阿波羅登月艙」就重達14.7噸,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近地運載能力為25噸,但近月運載能力僅8噸,是無法保證載人登月艙返回,因此將來中國的載人登月還需要一款載重能力更大的火箭支持。
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模擬
根據計劃,中國下一代運載火箭長徵9號將會在2028年首飛,長徵9號的運載能力達到驚人的140噸,超長徵五號5倍之多,與當初美國執行「阿波羅計劃」中的土星五號火箭運載能力差不多,因此它將是未來中國載人登月項目的主力火箭。
總的來說,中國的登月工程每一步都具有象徵意義與實際價值,並且為後續的航天工程「鋪路」,此次嫦娥五號也代表著我國探月工程的一次「繼往開來」,也衷心祝願我們的嫦娥五號此次能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