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對中國載人登月的意義#這幾天,嫦娥五號在月球上繁忙工作的畫面不斷刷屏: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接下來還要完成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引起世界的矚目。
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完成了首次載人登月。自1969年7月21日的阿波羅11號至1972年12月11日的阿波羅17號,人類先後6次載人登月,如今已經過了48年。
整整48年,不管是NASA還是世界其他機構,為何沒有再次載人登月?如今,我國已經是世界大國,為何嫦娥五號沒有選擇載人登月?
今天就這兩個問題,我來仔細給大家講解。
在討論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搞清楚載人登月的目的:
從世界格局的角度上來講,上世紀的6次載人登月以及早期的空間探測,都是美蘇冷戰時的產物;從人類科學的角度上來講,載人登月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太空研究,更重要的是為人類找到除地球之外,可居住的星球。
因此,我們帶著這個基礎認知,再來看上述兩個問題。
時隔48年,為何沒能再次載人登月
自從1972年12月11日的阿波羅17號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以來,已經過了48年。人類的航天技術持續發展,並在各個領域,如空間站、撞月、軟著陸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沒有選擇再次登月,個人認為有兩點原因。
第一,投入與價值,不成正比。
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從陸地到海洋再到大氣層,包括核技術,只要是能在地球上比拼的,幾乎全在競賽。再打一次世界大戰已是不可能,因此賽的就是綜合國力,其中就包括了空間探索能力。這才有了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1號」無人探測器飛到月球附近,進行繞月飛行,開始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考察。到後來,「阿波羅計劃」實現了人類真正雙腳登陸月球。
阿波羅先後有過17次任務,其中6次登月成功,送了共計12個人到月球表面。在這背後,是2000億美元燒出來的。
從世界格局的角度上來看,成果斐然。「阿波羅計劃」的確讓美國NASA比蘇聯在空間探索能力上強很多,兩國前後燒巨資的競賽也間接導致蘇聯解體。
那麼冷戰結束,登月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阿波羅計劃」的6次登月,幾乎可以說沒有帶來有價值的東西。不管是礦物還是氣體,我們均可以在地球上找到。美蘇以及後來世界各國對月球的研究,最終也是得出了結論:月球就是一片荒漠,沒有生命存在的跡象,不是人類未來的宜居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NASA再次耗費巨資投入載人登月,就顯得不值得了。把它投入到旅遊市場,肯定是不現實的。
第二,人類探索方向的變化。
如今已經不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世界各國沒有必要因為霸權世界而無腦燒錢。先後探月登月,月球上有的東西,地球也有,而且月球並不宜居。因此,世界各國更傾向於發展近地空間站技術。畢竟,最早期的登月,其目的也是帶有軍事色彩。
近地空間站不管是在發展通信網絡技術,還是作為軍事間諜,其開發價值遠高於對月球的載人登陸探索。
同時,人類的焦點也逐漸從月球轉移到金星和火星。蘇聯人率先掌握了金星的探索技術,然而卻掉進了比月球更大的一個坑:金星沒價值不說,花的錢比去月球還多。因而,時至今日,對火星的探索,美國NASA還是壟斷地位。
因此,人類對載人登月方面,至少在如今的各世界大國面前,並沒有什麼技術壁壘。只是,探索月球僅僅在科學研究方面有些價值,在其他方面並無意義而已。
所以,距離上次載人登月已經過了48年,但直至今日,仍沒有國家再去效仿。在登月的意義方面,世界各國研究機構已經達成了共識。
嫦娥五號為何沒有載人登月
如今我國已經是世界大國,綜合國力走在世界前列,但我們至今沒有進行載人登月,包括現在的嫦娥五號,這又是為什麼?是花不起這個錢嗎?顯然不是錢的問題。
在對月球的研究方面,從天文觀望到探測器入軌道,再到太空飛行器著落那「奪命15分鐘」......當然,還要考慮到回來的問題,它是一套綜合且複雜的系統實驗工程。「嫦娥項目」已經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完成月面登陸的國家,但載人登月仍需要一步步的來。
畢竟在以科學研究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對月球的「繞」、「落」、「回」以及載人,每一項我們都要積累下寶貴的經驗。
載人登月,我們會做的,只是不是現在。
今天內容的最後,推薦給廣大太空科普愛好者朋友們一本好書——《圖說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一種感覺:窺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讓你筋疲力盡,何不到茫茫宇宙中暢遊一番。這不就有了蘇東坡「寄浮遊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嗎?既然從古至今皆是如此,我們又何必再為此小事而傷神呢?
今天的這本《圖說時間簡史》以霍金原著為藍本,本書力圖將複雜高深的理論物理知識以通俗易解的語言展現給普通人看,人類從古至今對時間的探索歷程將在書中清晰展現,並從哲學層面理解科學成果,以科學成果烘託哲學理論。無論是廣袤星際間的複雜關聯,還是一個個物理學概念的闡釋,都變得更加引人入勝,使人遐想萬千。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點擊下方連結,了解併購買!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