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人們走向太空的前哨,未來我們將從地球出發到先到月球,實現人類登陸月球,然後將月球作為走向深空的演練場,最終走向火星、走向太空。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2020年11月24日0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送入奔向月球的旅程,預計嫦娥五號將從月面獲取約2千克的樣品返回。多位航空航天專家參與騰訊新聞
#嫦娥五號#話題討論,發表了對嫦娥五號任務的解讀和對未來探月工程的看法。
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鄰居,也是唯一的天然衛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在新世紀進入新階段,把深空探測列入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對月球的探測也成為焦點,這便是著名的嫦娥探月工程。它正式始於2004年,採用「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經取得了數次任務的巨大成功。
在此之前,成功從月球帶回樣品的國家只有兩個:美國和前蘇聯。
其中,美國從月球總共取回381千克月壤和月巖樣品,前蘇聯共取回月壤樣品總共330克。不過,從1976年前蘇聯月球20號探測器最後一次月球採樣返回算起,人類已經44年沒有獲得月球樣品了。
以下為行業專家在騰訊新聞話題裡的分析詳情:
火星叔叔鄭永春:騰訊新聞知識官、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者
嫦娥五號是我國載人登月工程的探路者
通過地基天文望遠鏡對月觀測、太空望遠鏡和環月衛星的遙感探測、以及無人駕駛月球車和阿波羅太空人的月表巡視勘查,目前已經知道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月壤(Lunar Regolith)。
月壤是人類用於研究月球的樣本,實際上月壤指的不僅僅是月球上的土壤(Lunar Soil),還包括臥或埋於粉狀風化物中的直徑數米的巖石。月壤的種類是按照粒度大小進行分級篩選的,共分成>1 cm、1 cm~4 mm、4mm~2mm、2 mm~1 mm和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除了要完成月球採樣外,還是我國載人登月工程的探路者。月球是人們走向太空的前哨,未來我們將從地球出發到先到月球,實現人類登陸月球,然後將月球作為走向深空的演練場,最終人類將走向火星、走向太空。
D宗師:艾瑞首席分析師、騰訊新聞知識官
嫦娥五號任務為擁有更多天基設施積累重要經驗
嫦娥五號重約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是「繞落回」戰略目標的收官任務,也是難度最高的任務。對中國未來和平利用太空,擁有更多天基設施積累重要經驗。 此次嫦娥五號任務要是能夠成功,將是即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任務之後,時隔44年才再帶回月球土壤的航天大事。
太空精釀:騰訊新聞知識官、航天工程博士
「長五遙五送嫦五」將全面證明「胖五」的強大實力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總重達8.2噸,這樣的重量意味著,把它發射到38萬千米外的月球並非易事,這項重任交給了中國航天目前最為強大的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
目前,長徵五號已有基本型和長徵五號B兩個型號:前者採用兩級半構型,已發射4次、專注於高軌大型任務,例如天問一號和實踐二十號等著名載荷;後者採用一級半構型,已發射1次、專注於近地重型任務,例如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嫦娥五號的重量已非常接近長徵五號火箭基本型對理論地月轉移軌道極限運力,也將通過這次「長五遙五送嫦五」的任務全面證明「胖五」的強大實力。
力學Nerd王小胖:騰訊新聞知識官、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副教授
整個採樣返回過程需要持續長達23天
地球和月球的運行軌道是主要原因,因為地月之間的運動非常複雜,地球自轉和月球公轉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地球的公轉,再次是太陽系的運動。
發射火箭,追求的是最佳路徑(軌道),於是根據我國的發射場位置,要等待月球到指定位置,這個時間就卡的非常嚴了。
不過,整個採樣返回過程需要持續長達23天,發射起飛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
韓大洋:騰訊新聞知識官、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工程師
嫦娥探月工程前三期已經分步達成,下一步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
就任務本身層面來看,嫦娥五號需要完成去往月球、降落採樣、返回地球三個步驟,再稍微細化一下是這樣的,首先是在地球上發射火箭將嫦娥五號推離地球,然後是沿著預定軌道飛到月球附近,第三步要準確踩剎車降落到預定地點,第四步是連挖帶鑽探的採集不同深度的月球樣品,裝好後就是起飛離開月球,第六步與前面第二步相反,從月球飛到地球附近,第七步是再次回到地球大氣內,帶著月球樣品降落。
對中國而言,隨著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實施,自2004年啟動的嫦娥探月工程前三期已經分步達成。
為了與國際上的其他月球探測任務相結合,我國計劃在下一個十年建立小型國際月球科研站,邀請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宇航局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