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創新離不開文學哺育

2020-09-10 環球網

來源:人民日報

科幻文學的深遠意義在於對人類未來的想像與闡釋。科幻小說《三體》在全球範圍內的巨大影響力,讓我們看到在美食、戲曲、熊貓等傳統方式之外,中華文化傳播的更多可能。科幻讓中國故事呈現更豐富多元的面貌,也讓世界上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當代中國,了解當代中國人對於科技與未來的想像。在推動中國科幻走向世界的歷史性進程中,我們需要腳踏實地提升科幻文學的創作水平,擴大作者隊伍,開拓題材與風格,尋找與中國情感、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相連接的中國科幻故事。

進一步提升作品的科學維度。當前,我國正處於歷史性轉型期,從依靠人口紅利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驅動的傳統經濟模式,向依靠科技創新與制度優勢驅動的新型現代化社會升級。國家大力發展航天科技、量子物理、人工智慧、5G通信、生物基因、區塊鏈等面向未來的尖端技術。這些技術為民眾所認知、理解、接受,將為國家實現順利轉型建立文化基礎。科幻創作者應該主動接觸、學習、吸收最新的科技發現與成果,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並轉化為創作素材。通過官方或民間機構組織的科技企業採風活動、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等,深入第一線交流探訪,讓科技與科幻真正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創作出真正反映時代科學理念與精神的優秀作品。

進一步拓展作品的美學維度。科幻作品要走向大眾,走出國門,要求創作者了解不同受眾群體、不同媒介形態、不同文化背景的審美特徵,有技巧、有策略、有創新地融合不同的藝術形式與表達方式,使科幻真正為大眾所喜愛。在這一維度上,已經有頗多成功案例可以借鑑。近年來,國漫、國潮方興未艾,將傳統文化與二次元、時尚產業、衍生品市場融合,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將科幻類型敘事與中國傳統文化、情感範式、價值觀念、美學標準進行有機嫁接、融合,並創造出具有影響力的作品,是我們這一代創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

進一步深挖作品的人文維度。正如電影《流浪地球》向我們展示的,一場想像性的全球生態危機,讓我們所熟悉的世界秩序被全面顛覆,它所形塑的審美經驗是陌生化的,卻不是與現實完全無涉,觀影引發的大眾對於當下環境、人倫、科技與價值觀的反思與警示,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其他形式的科普宣傳。這就是科幻的價值與意義。

很多科幻作品表達了對生態危機、技術濫用、生命倫理的嚴肅思考。科幻既是對科學的仰望,也是對科學的警惕,這種敬畏交加的二元性,構成了科幻的內在矛盾和獨特思維。人們越依賴科學、越相信科學,同時也就對科學越抱有敬畏和疑慮,越需要超越科學的視野,需要人文的關懷。但這種超越和關懷又無法脫離科學而存在,依然必須與科學共生共存。這正是科幻能夠走向大眾的人文根基。

今天,科幻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文學範疇,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思維範式。普及中國前沿科技成果,在教育領域推進創新思維,注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提升整個社會的創造力,這些舉措都可以通過科幻小說、動漫、影視等全媒介形態的優秀內容創作來實現。

科幻文化產業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扶持,也需要尊重客觀規律與科學方法。讓我們抱持耐心,期待中國科幻腳踏實地、仰望星空,迎來更加彭勃發展的時代。

(作者為科幻小說作家)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這些作品試著撕下「被邊緣化」、「主流之外」、「異端」標籤,富有魅力,有預言性,又不失創新。6月17日,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了「科幻文學」主題工作坊,這一場科幻文學的學術大會不僅有王德威、宋明煒和陳思和等這樣的華語文學批評學者,還來了中國科幻小說界的「三巨頭」——劉慈欣、王晉康、韓松,以及香港作家陳冠中、臺灣作家駱以軍等。
  • 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用科幻推動創新
    「七年前,我們為什麼要策劃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其實想法很簡單,就是想為推動創新來做點什麼事情。」9月17日,在「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合作發布儀式上,大賽組委會主任李凌己向記者這樣說到舉辦比賽的初衷。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2020京東文學盛典中最為腦洞大開的科幻文學品鑑直播在10月19日如期舉行。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廣泛徵集和全民薦書,科幻文學組最終有13本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場名為「科幻之美」的直播活動中,專家對科幻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讓人印象深刻,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幻文學寫作,作家阿來充滿信心。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科幻,在2019年開年迎來好時光。截至2月13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28億元,成為現象級科幻電影。受《流浪地球》帶動,劉慈欣科幻小說在暢銷榜上高歌猛進,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銷量突破百萬冊。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但就在大眾高調熱議的同時,科幻圈內保持了冷靜姿態。
  • 科幻文學與影視相互賦能
    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創作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來自科幻出版機構、影視行業,以及編劇行業的從業者認為,科幻文學為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科幻影視也成為科幻文學的助推器,二者相互賦能。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夏衛國說:「在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6部是科幻片,大量的科幻影視作品都來源於科幻小說。」 中國電影的繁榮,一定是伴隨著文學的繁榮,文學是影視作品的母體。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打造本土氣質、傳播中國故事,中國科幻小說的未來已不僅僅只是「星辰大海」,伴隨技術革命持續推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正迎來屬於自己的科幻文學「黃金時代」。在這個玄幻修真和言情小說橫行的時代,劉慈欣可以說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扛旗人,為科幻小說發展撐起一片天。彼時由該獎引發的熱議,帶來了空前的科幻狂潮。科幻文學在國內開始得到了廣泛的曝光和關注。
  • 2016年科幻文學:具有前瞻性地反映時代特徵
    整體狀況  2016年,中國科幻文學得到了來自國家層面的持續而有效的支持。同時,讀者對科幻文學和藝術的熱情,科幻創作發表、大賽和獎勵平臺的劇增,都為科幻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支撐和動力。  2016年科幻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最大亮點,是來自國家層面,持續而有效的各類支持。
  • 一座「科幻之城」將在京西誕生
    11月1日在北京首鋼園區,平行宇宙科幻展、新技術新產品展、科幻藝術展三大展覽引人入勝,科幻真人秀、機器人舞蹈秀、科幻之夜等表演酷炫勁爆,專題論壇、主題演講精彩紛呈……2020中國科幻大會拉開了帷幕。這一科幻盛會迄今共舉辦五屆,其中三屆在北京。
  • 與機器人同行,華為閱讀科幻文學沙龍落地武大
    2019因《流浪地球》成為科幻元年,4月2日華為閱讀科幻文學大賽為更多科幻作者帶來機會,繼4月9日天津大學啟動儀式後,4月28日科幻文化沙龍將走進武漢大學,做客珞珈論壇。本次活動邀請知名科幻作家阿缺現場分享《與機器人同行》三部曲的創作經歷,並與大家聊一聊成為科幻作家的體驗。
  •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三體》在內的很多科幻文學作品,使用的依然是「冷戰」年代美國科幻文學的話語體系和理論資源。在一片「科幻熱」中,科幻文學應以何種方式表達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又如何走出國門與世界對話?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到中國科幻文學自身的發展,更與我們如何認知、理解今天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 《三體》《流浪地球》帶火科幻文學 創作熱潮來了嗎?
    不少人關注科幻文學是從劉慈欣開始的,《三體》在國內外的成功被視為中國科幻崛起的標誌之一,劉慈欣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鮮為人知的是,科幻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歷史。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主辦的《新小說》雜誌上開設「哲理科學小說」專欄,科幻小說是晚清小說重要門類之一。百餘年文學史上,科幻作品代不乏人。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曾經科學技術離我們還有點遠,但現在就到了我們身邊,發生在今天中國的科幻熱預示著科幻小說已經成為今天的「現實主義」文學。回顧這位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名家的寫作之路,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科幻佳作行世,《宇宙墓碑》《火星照耀美國》《暗室》《再生磚》等科幻小說陸續得到銀河獎、星空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小說類首獎、全球華語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金獎等國內外科幻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韓松的科幻寫作確立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氣質,對於華語科幻寫作有著某種「顛覆」與推動意義。
  • 國產類型文學,為啥科幻不行玄幻行?
    近年來,以《誅仙》、《龍族》、《鬥破蒼穹》等小說為代表的玄幻文學異軍突起,成為國內類型文學中最強勁生力軍。玄幻的興起,反襯科幻題材的冷清。雖然科幻文學曾在80年代火熱一時,又有《三體》這樣蜚聲海外的佳作,但無論是數量還是熱度,都沒有玄幻那麼繁榮。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5月30日,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下文簡稱北師大)舉行。答辯委員會由戴錦華任主席,答辯委員包括王逢振、陳暉、張國龍和張莉。2015年級博士姜振宇與2016級博士肖漢通過論文答辯。5月30日,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在北師大舉行。
  •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劉慈欣在科幻文學界擁有的毋庸置疑的地位,但是在另一個科幻作家面前,劉慈欣的名分依然要向後排,他就是世界科幻文學宗師——艾薩克阿西莫夫。,而是進行科幻文學創作,他筆下的《基地》系列在科幻文學界更是大名鼎鼎,阿西莫夫驚人的遠見和洞察能力讓他筆下的科幻世界與現實高度重合,和他齊名的英國科幻文學家「克拉克」正是因為書中關於地球衛星的描寫和科技發展幾乎一致,因此人們將地球外太空懸浮衛星軌道命名為「克拉克」。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
  • 評「科學離不開創新」
    評「科學離不開創新」2020年10月8日有網友說「科學離不開創新……」。我想冒昧地問這位網友:不知道可不可以對你的「科學離不開創新」的觀點作個糾正。科學應該是離不開創有。因為每一門沒一支科學原本是沒有的,只有通過創有才能讓它們成為有的科學。科學產生以後,需要不斷地完善、充實、更加地正確,這才是「創新」可以做的。「創有」和「創新」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作用。
  • 北師大"科幻文學"招博士 唯一導師:就業有兩個出路
    」博導吳巖  美國科幻大片《星際穿越》的熱映帶來一股「科幻風」,與此同時,國內唯一一所具有「科幻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專業的北京師範大學近日備受矚目。昨日,北師大科幻文學研究方向唯一一個專業課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巖接受記者專訪。  已設11年只有一名導師  記者:北師大是國內唯一一所設立了「科幻文學」研究方向的學校,能否介紹一下這個專業?明年招收博士生是出於什麼考慮?  吳巖:從2003年至今,設在「兒童文學」方向下的「科幻文學」作為學術方向,在北師大存在了11年。
  • 羅雅琳:新穎的劉慈欣文學:科幻與第三世界經驗
    復旦大學嚴鋒教授關於中國科幻已被劉慈欣「單槍匹馬提高到世界高度」[1] 的斷言、王德威教授2011年的北京大學演講將劉慈欣與魯迅並列、2015年北京師範大學吳巖教授開始招收科幻文學專業博士、以及2015年7月劉慈欣《三體》英文版獲科幻文學世界兩大最高獎項之一的「雨果獎」之後大量劉慈欣研究論文的發表,都是這一熱潮的證明。然而,文學研究者往往感到,讀時並不晦澀的劉慈欣小說闡釋起來卻有些困難。
  • 《三體》背後中國科幻文學現狀幾何 業內直言仍存問題
    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上官雲) 近日,科幻作家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消息,讓國內媒體、讀者的目光一度聚焦在科幻文學上。然而,在火熱的《三體》帶來的關注之下,對於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現狀,一些業內人士的態度卻並不太樂觀——當下本土科幻文學仍然存在著「年輕作家隊伍規模有限」、「科幻出版規模小」等問題。甚至劉慈欣本人也表示,獲獎對本土科幻文學的推動力量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