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科幻作者慕明:《三體》之後,我如何寫科幻?

2021-01-09 澎湃新聞

科幻文學是什麼?和奇幻,玄幻有什麼差別?

或許每個作者、讀者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答案也會帶來不同的閱讀期待。去年,科幻作者慕明憑藉作品《宛轉環》摘得豆瓣閱讀徵文大賽科幻故事組特別獎,小說講述晚明官員祁彪佳及其女偶得寶物宛轉環後的思考與經歷,故事中一端是晚明官員的家國情懷,另一端是莫比烏斯環、克萊因瓶、時空理論等科學內容,兩相糅合,寫作手法獨特。但也有網友質疑,這到底是不是科幻。

發表於豆瓣閱讀的《宛轉環》

作者本人如何回應這種質疑?幻想文學中,各類別的區別和聯繫又在哪裡?世界科幻大會上的見聞,能給國內的幻想文學愛好者和寫作者帶來哪些啟示?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這些問題專訪了慕明。

慕明

澎湃新聞:

對於《宛轉環》,有讀者評價覺得「像玄幻」,你怎麼回應?你怎麼定義科幻?

慕明:

我覺得這個判斷跟中國科幻還有世界科幻的發展歷程有關。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我們很容易發現幻想文學這個大類被寫成SF/F(Sicence Fiction/Fantasy),即科幻和幻想,這兩個類別本來就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按照當代國際幻想文學的通用說法,會把它們概括成Speculative Fiction,意為推想性文學。玄幻是國內特有的一個類別,雖然我這篇也不太符合「玄幻」的定義,但是玄幻的確也屬於推想性文學。

這個概念在國內提的不多,但如果看國際頂級的科幻幻想雜誌,許多我們認為「不科幻」的作品,比如民間傳說改寫、靈異故事,都會算在這個SF/F大類裡,當然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其中也會有暢想未來、太空科技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科幻作品。科幻對國內來講是個舶來品,主流大眾對科幻認識本身就建構在國外引進的基礎上。我也一樣,小時候讀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還有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裡》,建構起的理解覺得要有科學技術在故事裡,才叫科幻。我一度也這麼覺得,以為一定要寫一個可能出現的新科技才是科幻,越成長、越學習才發現其實科幻並非如此。

科幻大師克拉克有一句話,「一切先進的科技可能都與魔法無異」。這句話其實很深刻,他把未來科技、魔法,還有其他推想性元素都統一起來了。這也啟示我們,科幻與更廣泛意義上的幻想作品其實都是同源的。當然,其間還是有一些差別,我認為科幻、奇幻、玄幻的核心區別還是對推想性元素處理的差異。在科幻作品中,推想性元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設定,一定是故事的核心,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推想性元素展開的。舉例來說,像《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看起來和天庭有關,但講的故事還是凡人的愛情故事,作者不會去研究天庭為什麼飄在天上,為什麼天上的人幾千年不死,這些設定都是故事中的背景板而已。如果換做科幻手法來寫這樣的設定,作者可能要花很大精力告訴讀者這樣的世界設定背後的原理,或者這個設定造成了什麼後果,不管是基於真實科技的,還是基於作者構建的自洽理論的。

我們常說「科幻小說不是寫出來的,是推出來的」,「推」是科幻小說的精髓,從或簡單或宏大的世界設定,到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是科幻的目標。在這個要義下,每個作者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特德·姜,他寫的故事很多看起來就像民間傳說,比如他的雨果獎作品《巴比倫塔》,講的是古代巴比倫人在修建巴比倫塔的過程中鑽破了天頂,最後又回到了大地上,很多國內讀者都認為這個不科幻,但是故事其實是圍繞「世界的拓撲結構是個環」這個推想性元素展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出了大量的探索,最終發現了宇宙的結構。

收錄《巴比倫塔》的小說集《你一生的故事》

當然,也有我們熟悉的一些傳統的科幻作品寫法,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三體》,一個基本的設定是:「假如行星有兩個太陽,文明該如何發展」,這個設定就是來源於真實的物理學。抽象一下,大部分科幻作品其實都可以概括為:「如果改變了一個條件,世界該怎樣發展?」這樣來對比,就會發現,科幻和寫愛恨情仇的玄幻關心的核心問題其實是不一樣的。

澎湃新聞:

但我們很多讀者其實內心存在一個「鄙視鏈」和價值判斷,似乎覺得玄幻含金量不如科幻?

慕明:

這個「鄙視鏈」存在是很有趣的。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玄幻不好?我自己以前想過這個問題,我母親研究古代文學,父親研究古漢語,我認為中國歷史文化裡有非常多值得挖掘的東西,現在的影視、網文界也出了很多好作品,但是在許多科幻讀者眼裡,依然對玄幻,甚至是帶有中國文化特質的幻想作品有一些偏見。

那句經典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實道出真意,如果真正善用歷史文化,會催生很多好作品。比如當代奇幻類名作《冰與火之歌》,我們讀下來感覺寫得真是好。但是,如果你對英國史稍微了解,就會發現喬治.R.R.馬丁其實是把英國史裡許多部分拆碎了,放進故事。舉例來說,小說裡提過火山爆發,兩塊大陸分裂,舊大陸的居民去佔領新大陸,這其實就是諾曼徵服的故事,火山爆發就形成了英法分界的英吉利海峽。國內讀者或許很難讀出來,但對英美讀者來說,很容易發覺他用了英國古代史作為寫作養料。

如果再看近一兩年的雨果獎,比如說中短篇裡,會發現美國作者的優秀作品,也都是很注重發掘文化、歷史內涵。像今年雨果獎和星雲獎的雙獎短篇小說

Welcome to Your Authentic Indian Experience

(《歡迎來到「真實印第安體驗」》),就是把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以及印第安人殖民地的歷史寫成科幻。目前來看,國際主流非常重視歷史和文化的結合,這點其實在1970年代的美國幻想文學界「新浪潮」運動時就已經確立了。當時,以厄休拉·勒古恩、澤拉茲尼為代表的新作者們不滿足於太空歌劇一統天下的局面,提出了要在語言、社會、心理方面革新幻想文學的目標。他們的作品,無論是澤拉茲尼的《光明王》,還是勒古恩的《地海傳說》,都在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養料,可能不那麼「科幻」,但是極其新穎,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也影響了後代幻想文學的發展。

發表於《尖端雜誌》上的《歡迎來到「真實印第安體驗」》

這其實也啟示了我,作為中國的科幻作者,如何在《三體》之後,找到一條自己的寫作之路。我覺得科幻文學的最大魅力就是通過對推想性元素的不斷延伸,讓讀者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眼光,看到一個極其新奇,卻又完整自洽的世界。這其實是對人類以科學技術探索世界本身的一種模擬。而在構建這個幻想世界的過程中,無論是歷史、文化、文學傳統,還是最新的科技進展,都可以成為世界構建的磚塊。如果還認為科幻是寫一個故事,再加點似是而非的高科技元素,那對科幻的理解就比較局限了。

澎湃新聞:

回到《宛轉環》,裡面涉及了中國古人對時間、空間的理解,把這樣一種智識思考放在古人身上,會不會有違和感?

慕明:

如果從遠一點開始說,我們可以看看中國的傳統神話,全都是氣魄宏大、神奇浪漫的內容,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盤古開天闢地的想像是何其宏偉,一路到唐詩宋詞,再到現當代,我們的文學越來越開始關注個人。世界文學也有相同的趨勢,從希臘神話走向了凡人故事,在文學中,人變得不再像童年時代那樣對世界充滿肆意的幻想,除了幻想文學。其實,對於時間、空間的探究,並不是現代科學的專利,我在文中引用了《列子·湯問》裡相關的段落,就可以看出,這些問題,中國古人早就問過了,只是近三四百年才不太關注。在某些領域,這樣的思考也一直沒有斷絕。小說裡,我的構建材料是園林、繪畫以及雕刻,如果我們單看園林,古人提「曲徑通幽」,提人對主觀空間的感知,對照現代建築學,會發現這些理念非常超前,蘊含很深刻的藝術思考。所以古人去討論時間與空間的問題,並不違和。

澎湃新聞:

所以《宛轉環》裡,你想傳達什麼樣的世界觀?

慕明:

我覺得激發我靈感的一個問題就是,宇宙的維度間如何互相轉化?宇宙全息理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看法,它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二維信息結構的三維投影。我們很熟悉的《三體》是把宇宙從十維降到二維,通過「二相箔」,整個宇宙都被扁平化了。我就在想世界能不能從低維到高維轉化,所以寫了《宛轉環》,利用了莫比烏斯環這些拓撲結構能提供不同維度間轉移的特性,把一個平面的紙環轉一下就從二維變成三維,再把空間轉一下,就變成四維。

莫比烏斯環大致是這樣的

有這樣一個想法後,我又看到《寓山注·宛轉環》裡的一句話:「昔季女有宛轉環,丹崖白水,宛然在焉,握之而寢,則夢遊其間」,說是小女兒有宛轉環,環上有山水風光,夜裡她抓著這個環睡覺後,就夢遊其中,這其實就是二維的畫到三維的空間的變化。我覺得這個非常有趣,可以作為起點,一步步構建起一個世界觀。我是一個程式設計師,平時的工作就是根據一個藍圖來搭東西,所以就像碼一行行代碼一樣,我在小說裡以書畫、造園為手段,搭起小說裡的世界,整個寫作過程感覺很暢快,因為我寫了一套自洽的理論和故事。

澎湃新聞:

可以談談你的寫作過程嗎?

慕明:

寫作前,我會做大量準備,為了寫《宛轉環》,我通讀了張岱的小品文,以掌握語感;還讀了海外漢學家,像黃仁宇、史景遷寫的一些明代覆亡的材料,如《前朝夢憶》,以掌握一種相對現代性的視角。技術方面,讀了大量關於園林的書,小說主人公的原型是歷史人物祁彪佳,小說裡說的他所建造的園子也確實存在,只不過現在已經被毀了,我還去讀了他的日記和相關研究論文。

史景遷的《前朝夢憶》也是慕明寫作科幻作品的參考資料

這篇小說受特德·姜的影響非常的深,他是一個非常喜歡寫概念突破型故事的作者。所謂「概念突破」,特德·姜自己解釋過他有一次在夜裡坐飛機,在雲層上飛著,突然遇到日出,太陽打在他臉上,就感覺受到神啟。他說他所有的故事都在模仿那時刻給他帶來的感動,也就是Enlighten(啟發),你被某種東西點亮,發現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我的想法和他很像,我寫了故事,但最後想告訴讀者的是原來世界還可以這麼看。所以我用大量筆法向讀者講清楚園子是如何宛轉,人怎麼從二維到三維再到四維,希望讀者能在某一刻突然明白,原來這個世界是這樣運行的,讓讀者能夠通過我的眼,跟我一步一步看到一個新的世界。

澎湃新聞:

如你之前所言,其實你從小也讀阿西莫夫、凡爾納,為什麼最後選擇學習的對象會是特德·姜和劉宇昆?

慕明:

特德·姜是因為我被他的「概念突破」所觸動,他的《巴比倫塔》、《商人和鍊金術師之門》、《你一生的故事》等等,給讀者感覺能發現一種新的人和世界的關係。這很像一個科學家在艱苦努力後發現一個證明、定理,給人一種頓悟和覺醒,很多時候這樣的探索與發現就是科技進步的原初動力,所以這兩年我也在學著他寫出這種感覺。

科幻作家劉宇昆(右)與劉慈欣

劉宇昆是因為他的作品非常好地融合了技術和人文視野。他本身既當過程式設計師又當過律師,成長背景裡有東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身上有很多看似矛盾的特質,這一點上,我和他很像。這些矛盾其實可以經過調和,產生很多新東西。比如他的短篇《結繩記事》,故事說東南亞某個國家用繩子打結的方法來記事,這是種很古老的方法,中國曾經也有。文章開頭他就用了東漢荀爽編的《九家易》裡一句「古者無文字,其為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但是最後,他把這種方法跟高精尖的製藥技術、蛋白質長鏈的摺疊結合起來寫了故事。他的視野和切入點我非常喜歡,在對人文、歷史了解很深的同時,他對科技、技術的工作機理也有深層次的掌握,還能把兩個類別的視角用故事結合起來。現在寫轉基因的科幻作品很多,但是對技術本身有如此深刻的思考和暢想的很少。我覺得作為新作者,有一些明確的學習對象對自己的寫作很有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為何《三體》之後沒有好科幻?不是沒有好作者,而是因為這些原因
    為什麼《三體》之後中國再也沒有科幻巨作現世?真的是因為中國的小說作者寫不出質量奇高、影響深遠的科幻小說?還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的各路大神無法投入到這樣作品的寫作當中?在這樣的一個市場環境下,很多的無奈真的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簡而言之,中國科幻小說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是沒有好作品,更不是沒有好作者,而是沒有一個好市場。
  • 中國科幻界走向世界的領頭人,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就在2006年,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業餘時間所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面連載,並且很快的就受到各方科幻迷的熱烈追捧。於是劉慈欣趁熱打鐵在2008年和2010年又相繼的出版了《三體》系列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 科幻《三體》是利用上班時間偷寫的,劉慈欣:我好像佔了單位便宜
    2019年4月18日,「第13屆作家榜」壓軸的主榜單發布,科幻大咖劉慈欣以《三體》系列作品,超過餘華、莫言等人的暢銷代表作,斬獲1800萬版稅收入位列作家榜首富。剛剛拿下2019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冠軍的中國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在引發熱議之餘,意外鉤沉出同名原著小說作者劉慈欣的一段電力從業往事。
  • 技術驚悚派科幻作家的《三體》番外
    人類文明、甚至宇宙未來將走向何處,這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而科幻能給我以啟迪最喜歡的科幻小說是?《三體》三部曲最喜歡的科幻電影是?而褚巖正是這場戰役中最關鍵的人物,所以才會想到寫他。《三體》中關於褚巖的文字太少太少,所以我才想寫這段故事,並著重寫一寫褚巖。中篇《守護者刺殺者》呢?《守護者刺殺者》寫了一位受命保護面壁者羅輯的女戰士和刺殺羅輯的ETO成員之間的較量,史強也作為重要人物出場。
  • 作為科幻小說的《三體3》,開頭為什麼要寫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作為科幻小說的《三體3》,開頭為什麼要寫拜佔庭帝國的滅亡?《三體》小說概念圖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所著的《三體》是國內科幻讀者心中的一座豐碑,《三體》系列小說的成功使得中國科幻小說愛好者的這個群體更為壯大
  • 科幻巨作《三體》火了,作者劉慈欣被噴只是個電工,寫不出好作品
    除了人們的欣賞,大銀幕上也有很多關於劉慈欣的作品,比如最近上映的《流浪地球》不僅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和票房,也讓作者劉慈欣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認識的人。人們對科幻小說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也開始有了更多的關注。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記者昨天對《三體》作者劉慈欣進行了專訪,劉慈欣表示自己和出版商都沒有料到這本書會如此暢銷,「我們此前預計三本一共能銷售2萬冊就很不錯了,現在第一本已經賣了2萬多。」不過劉慈欣很快又冷靜而謙虛地表示,這個成績雖然在國內文學「走出去」的書中是佼佼者,但「跟真正歐美暢銷的幻想類小說的銷量還是沒法比。」對於劉宇昆的翻譯,看過英文版的劉慈欣也是大加讚賞:「把原作翻譯得很到位,很流暢。」
  • 科幻小說的巔峰《三體》,講述了宇宙的終極秘密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其中《三體》經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III:死神永生》獲得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像是一個趨勢,他所認識的圈內作者江波、寶樹,也都紛紛開始了這條路。寫過兩本歷史科幻的70後作家錢莉芳一直是無錫一所中學的歷史老師,即便第一部長篇小說《天意》在2004年出版的時候就獲得了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銷量破15萬冊,成為1984年之後的國內科幻小說最高銷售紀錄,也激勵了正在創作《三體》的劉慈欣。
  • 《三體》紅了 作者劉慈欣自稱五年沒再寫一個字
    一個賦閒在家的人「不寫科幻,五年了,沒有寫過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沒有什麼想法。」劉慈欣在採訪開頭便給了一個驚人的答案——除了偶爾遠程參與《三體》電影製作和零星的其他工作,他都賦閒在家。電影投資追加至4億元2016年被電影界稱為「科幻電影」元年,包括《三體》在內的多部科幻電影即將在這一年上映。在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後,原本投資2億元的《三體》電影第一部,被製作方遊族公司追加投資至4億元—按照原計劃,《三體》電影將拍攝6部,總投資12億元。目前,遊族已宣布《三體》第二部啟動。
  • 雖然歐巴馬是它粉絲,但我認為《三體》不是科幻,而是人類簡史
    原來,當時第三部英文版還沒翻譯出版,歐巴馬等不及了,就讓白宮親自給作者劉慈欣發了郵件——內容是:「你好,美國總統歐巴馬先生看了您的三體之後,十分喜歡,能否發一下後續的作品,很著急。」劉慈欣沒當回事,以為這肯定是假冒的,就把郵件給刪了。
  • 《三體》作者劉慈欣推出面向少年兒童的科幻作品
    原標題:《三體》作者劉慈欣推出面向少年兒童的科幻作品  新華網北京11月28日專電(記者隋笑飛)「劉慈欣少年科幻科學小說系列」日前正式與讀者見面,該作品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青少年文化品牌「神秘島」推出的首部重要作品。
  • 潘石屹:我把《三體》讀了3遍!劉慈欣:看看就行,我寫著玩兒的
    潘石屹:我把《三體》讀了3遍!劉慈欣:看看就行,我寫著玩兒的著名企業家潘石屹就是《三體》的忠實粉絲,此前,潘石屹曾經親切的對作者劉慈欣說:「我把《三體》讀了3遍!」然後劉慈欣卻回答道:「看看就行,沒必要讀這麼多遍,我寫著玩兒的。」《三體》是如何一飛沖天的?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我喜歡構建一些比較大的世界框架,但大的框架要把它真正的文學化,讓它變成好看的故事,需要巨大的篇幅。  北青報:很多人最喜歡《三體》的第二部,特別是面壁人和破壁人的概念,有人甚至談到愛情也用到這個比喻。  劉慈欣:作家在寫作的時候,全部注意力都在如何講述一個好看的故事,至於以後讀者從這個故事中解讀出什麼是讀者的事。
  • 電視劇《三體》殺青 秉持科幻初心構建真實科幻世界
    近日,由企鵝影視、三體宇宙、靈河文化出品,楊磊執導,張魯一、于和偉、陳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主演的電視劇《三體》殺青並發布「殺青特輯」。該劇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三體》,講述了納米物理學家汪淼(張魯一 飾)與刑警史強(于和偉 飾)聯手破解三體文明在地球製造恐慌的真相,並由此展開一系列調查與對抗的故事。
  • 《三體》登全美百佳圖書榜 作者:西方讀者更好懂
    記者昨天對《三體》作者劉慈欣進行了專訪,劉慈欣表示自己和出版商都沒有料到這本書會如此暢銷,「我們此前預計三本一共能銷售2萬冊就很不錯了,現在第一本已經賣了2萬多。」不過劉慈欣很快又冷靜而謙虛地表示,這個成績雖然在國內文學「走出去」的書中是佼佼者,但「跟真正歐美暢銷的幻想類小說的銷量還是沒法比。」對於劉宇昆的翻譯,看過英文版的劉慈欣也是大加讚賞:「把原作翻譯得很到位,很流暢。」
  • 劉慈欣《三體》,三部科幻巨作,一部比一部精彩,直到星辰大海!
    科幻巨作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最高榮譽獎項——「銀河獎」,更是摘得了「雨果獎」,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三體》——地球文明與外星文明的戰鬥作為一部科幻史詩著作,《三體》宏大的結構,廣闊的視角讓讀者讀來驚嘆不已,裡面雖然涉及晦澀的物理知識,但也讓讀者欲罷不能。對科技的描寫、人性的深刻揭露和巧妙地情節安排讓這本書一直作為經典作品出現在各大書單上。
  • 《三體》到底是什麼? 美國人都在看什麼樣的科幻小說?
    ☆ 4、如何評價《三體》?中國科幻和外國科幻有何區別?(以下摘自知乎日報,作者曉魚)首先,三體在想像力和點子方面,可謂在世界科幻史上都是頂尖的。就故事尺度來說,第一部是在地球上,第二部上升到兩個文明間的碰撞,第三部達到整個宇宙的高度,確實宏大。在想像力和點子這兩方面,三體在世界其他科幻經典面前也有有驕傲的資本。
  • 楊振寧說:我很喜歡科幻小說,《三體》我也買了,但實在看不下去
    楊振寧十分感慨地說:「我很喜歡科幻小說,《三體》我也買了,但我實在看不下去,不過值得年輕人都去看一看。」楊振寧是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之一,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他,不僅對現代物理學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而且還被譽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諾貝爾獎太高了,拿到之後生活就毀了
    對於科幻迷們來說,劉慈欣的《三體》肯定是必讀的書單之一,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可謂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巨著。不僅備受讀者與媒體讚譽,還是首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