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
導讀:劉慈欣被不少讀者和科幻作家親切地稱為「大劉」,當然更多的科幻迷們是帶著幾乎崇敬的心情將劉慈欣稱為「中國科幻教父」。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
新聞事件
《三體》登全美百佳圖書榜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第一部《三體問題》的英文版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熱議和好評。銷量在全球已經超過2萬冊,一度在亞馬遜的「亞洲圖書首日銷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並登上「2014年度全美百佳圖書榜」。在美國最權威的亞馬遜圖書排行榜的幻想類文學中,《三體問題》曾經衝到第30名,雖然這並不是一個顯眼的名次,但對於華語文學翻譯到國外的作品來說,還是頭一回。曾獲得二十八次雨果獎提名並獲獎五次的著名科幻小說作家Mike Resnick看過後不吝溢美之詞:「《三體》擔當得起任何讚譽,它是一部超乎尋常的小說。」
記者昨天對《三體》作者劉慈欣進行了專訪,劉慈欣表示自己和出版商都沒有料到這本書會如此暢銷,「我們此前預計三本一共能銷售2萬冊就很不錯了,現在第一本已經賣了2萬多。」不過劉慈欣很快又冷靜而謙虛地表示,這個成績雖然在國內文學「走出去」的書中是佼佼者,但「跟真正歐美暢銷的幻想類小說的銷量還是沒法比。」對於劉宇昆的翻譯,看過英文版的劉慈欣也是大加讚賞:「把原作翻譯得很到位,很流暢。」稱其保留了小說的原意,而歐美的讀者對這本書的翻譯也都很稱讚。
據新華社報導,自2014年11月中旬面向全球讀者發售後,《三體問題》的英文版在不到3個月裡引起了西方社會、特別是科幻界的較大關注,一些評論人士認為,這一中國當代長篇科幻的代表作被美國科幻出版界接受,本身就是一個「大事件」。《三體問題》出版前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出版商周刊》等進行了一系列報導。《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三體問題》不但引人入勝,而且充滿奇想,並結合了一些人曾不得不面對的人類體驗。
劉慈欣被不少讀者和科幻作家親切地稱為「大劉」,當然更多的科幻迷們是帶著幾乎崇敬的心情將劉慈欣稱為「中國科幻教父」。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劉慈欣絲毫不擔心西方讀者會有閱讀障礙,「而且科幻小說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文學來說很好翻譯,儘管有很多專業的名詞,但這些詞都是科技名詞,本來就是從英語來的。不像比如莫言的作品,有些文字是純粹本土化的東西,很難用英文表達。」
延伸閱讀
電影改編權被搶購
除了翻譯的成功,劉慈欣認為西方讀者能夠接受這部作品還因為科幻小說的世界性。「《三體》就是一部比較標準的科幻小說,不是一本很有中國特色的書,它所描述的問題是全人類所要面對的危機,特別是第二本和第三本。其中的主角雖然是中國人,但並不是作為一個民族來呈現的,而是把中國人作為人類的一部分來描寫的。」 《三體問題》只是《三體》系列小說的第一部,嚴格意義上只交代了故事背景,就已經受到西方如此多的認可。
《三體》系列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一個秘密的軍事工程向太空發射訊息以和外星人建立聯繫。一個掙扎在毀滅邊緣的外星文明接收到了訊息並預謀入侵地球。同時,在地球上,產生了兩種派別,一個派別計劃著迎接更高級文明來幫助他們掌控這個已經墮落的世界,另一個派別則主張抵抗外星人入侵。這些爭端產生了這部精彩的科幻小說,包含著巨大的視野和無邊的想像力。
劉慈欣透露,其實三本書目前已經全部翻譯完畢,但是出版社出於種種考慮,希望每年推出一本。「我當然希望三本能夠一起出版,但是出版社還是希望分別出版,可能在今年7月,《三體》的第二部才會推出。」劉慈欣說,在英文版出版反響熱烈後,這本書的西語、法語、德語、日語等多個語種都將陸續出版,「這些語種的讀者數量本身就很少,所以我也沒有抱希望能夠賣出去多少,就當是作為一個開始,自己的小說可以慢慢被世界各國的讀者接受。」
與此同時,《三體》的小說被遊族影業收購版權,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張番番執導,劉慈欣將擔綱影片監製。2014年10月17日,認證為「科幻小說《三體》作者劉慈欣獨家授權同名電影」的微博帳號「三體電影」發布消息稱,《三體》電影將於2014年開拍,出品方是「遊族影業」。更多來自官方的消息稱電影《三體》將由「好萊塢特效團隊+國內一線明星合力打造」,「將為大家呈獻一部製作精良、高度還原的史詩級國產科幻大作」。「演員還沒有正式確定」,並且否認了一年多前所傳葛優、尼古拉斯·凱奇將出演的消息。
幕後揭秘
科幻作家翻譯科幻作家
2012年11月7日,中國科幻作家領軍人物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譯者籤約儀式在北京舉行,這標誌著中國科幻開始進軍英文世界。「儘管我已經翻譯了20多篇短篇中文小說,這次是我頭一次翻譯長篇小說,因而我面臨著完全不同的巨大挑戰。」在翻譯後寫的一篇翻譯感悟中,劉宇昆這樣說。美籍華人劉宇昆是劉慈欣《三體》第一部和第三部的譯者,也是一位在歐美小有名氣的華人科幻作家。在歐美國家,雨果獎和星雲獎分別有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與奧斯卡之稱,而劉宇昆是繼姜峰楠之後的第二位華裔世界科幻最高雙獎的獲得者。
「翻譯這本書需要搜集許多背景資料,好比我自己在寫一本書。」劉宇昆稱,挑戰之一就是他「必須深入了解小說中談論的各種主題,才能理解其中的細微差別並精確採用相關英文語句來進行翻譯。」劉宇昆認為,基於科學思索以及紮根於中國古今歷史的人性故事,《三體》飽含著宏大的命題,必須進行許多調查,包括閱讀純數學與天體物理學方面的論文,搜集有關文化大革命和中文經典中的歷史細節,還要採訪科學家來彌補書本研究的不足。
為了保證譯作的完整度,劉宇昆不僅僅要在語言方面做到神似。在翻譯這樣一本規模宏大、敘事複雜的小說時,翻譯者的工作不僅僅是用一種新的語言重新創作,還得充當事實的檢驗者和編輯。劉宇昆敏感地注意到,中文讀者對於敘事傳統和科學細節有著不同的期待,所以他會努力在保持原作風味與吸引新讀者之間保持平衡。
而原作者劉慈欣最滿意的就是劉宇昆對其小說從故事到語言的忠實保留。「最可貴的一點是,劉宇昆本身也是位科幻小說作家,但是他翻譯我的小說完全沒有他自己的語言風格,特別像我的語言風格。」劉慈欣概括自己的語言特色就是「特別平實」,不注重文字的華麗,「一切的表達都是為了把故事表達清楚,儘量使語言透明,能夠讓讀者忽略我語言的存在而直接看到我想闡釋的東西,這是我努力想要做到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