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聊《三體》
11月3日,由新華網、壹天文化、時光幻象和重慶市渝中區政府主辦,重慶重百商社電器、國美零售控股和清大紫育協辦的2018科幻高峰論壇暨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將在重慶舉行。作為與會嘉賓,11月2日晚,科幻小說《三體》作者,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抵達重慶。重慶晚報慢新聞第一時間見到了「科幻大神」,帶大家與劉慈欣面對面聊一會。
談電影:
不介意劇情和小說天差地別,但必須好看
記(記者):據媒體報導,首部用您的作品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已經定檔2019年大年初一,而《三體》電影版雖未定檔,但一直備受關注。不過,很多大IP改編的電影往往都難以忠實原著。如果您的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後和原著差異過大,您會在意嗎?
劉(劉慈欣):電影和小說在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呈現形式,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很多時候難以做到忠實原著。所以我不會在意電影劇情和小說差別大不大,但我會很在意改編的電影好不好看。如果誰拍的《三體》電影劇情十分忠於原著,但電影本身相當難看,我會十分不滿。而如果一部叫做《三體》的電影製作精良、劇情精彩,但和《三體》小說的劇情天差地別,我也會欣然接受。
我覺得,小說改編電影應當遵循電影藝術本身的規律,忠於原著並不一定是好事,比如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改編的電影就十分忠實原著,但影片本身卻評價不高,最終票房慘澹,續集的計劃也泡湯。
記:很多觀眾認為,知名的小說改編電影,由原作者擔任編劇是質量的保障,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說法?您覺得能否勝任自己作品的編劇?
劉:有的電影的確會請原作者來做編劇,但這是極少數的例子。劇組通常會認為原作者比較偏激,買下改編權後,通常不會讓原作者插手。而實際上,由於小說和劇本的要求差別很大,原作者也很難掌控好一部電影的節奏。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類似劉震雲這樣,既是好作家,也是好編劇的例子。但大部分的情況是習慣單打獨鬥的作家,很難適應電影拍攝中的團隊合作模式。我本人,就不是一個好編劇。
劉慈欣聊《三體》
說漫威:
不喜歡漫威電影,但希望中國科幻建立類似體系
記:之前有媒體報導,您並不太喜歡漫威系列科幻電影,請問您心目的科幻電影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劉:漫威的電影製作精良,特效很好,還有著幾十年時間慢慢積累起來的IP基礎。但他呈現出的東西給人一種流水線生產的模式感,商業化的味道比較濃,所以我個人不是特別喜歡。我更喜歡國外一些經典的科幻電影,例如《銀翼殺手》、《太空漫步2001》等。
關於好的科幻電影具備哪些要素,我說不全面。個人認為它一定要有獨創性、有深刻的思想,並用讓人震撼的方式表現出來。
記:漫威有「漫威宇宙」,DC有「DC宇宙」,有讀者認為劉慈欣的作品也能建立「劉慈欣宇宙」,您認為中國科幻可能建立這樣的體系嗎?
劉:雖然我個人不喜歡漫威,但卻希望中國科幻作品能建立類似漫威、DC這樣的體系,這將對中國科幻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力。我認為自己的作品無法建立這樣的體系,首先是體量上差了很多,IP的積累量不夠,且類型只有小說。從中國科幻作品的情況來看,目前也不具備建立這樣體系的條件。
以漫威、DC為例,他們是用漫畫、文學、影視作品立體構建的體系,也有原創影視劇本構建的體系,但單以小說建立類似體系的情況還比較少見。目前我記得的,只有金庸武俠小說構建一個世界體系的先例。
宇宙觀:
我是科技的絕對擁護者
記:有讀者和評論者認為,從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您的世界觀(宇宙觀)是冷靜的,也是相對黑暗和悲觀的。我們覺得您在《時間移民》、《鏡子》包括《三體》中,對人類對科技的迷戀都進行了一定的批判,是這樣嗎?
劉:我自己的感覺和這種觀點恰恰相反,我認為我是一個科技的絕對擁護者。沒有科技的進步人類發展就會停滯。科技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需工具,如果使用不當,的確可能造成很大的災難,但不能因為擔心、畏懼災難的發生,就放棄科技的發展,反而應當勇敢地面對災難,解決問題。
記:有讀者認為,您小說中寫的是未來,但像鏡子一般映射出人類的歷史。例如在《三體》中智子對困在澳大利亞的全人類說的一番話,就被認為是對人類歷史的一種反思。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三體中您提到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這句話?
劉:作者將小說寫出來之後,解讀出什麼含義往往是讀者自己的感受,也是讀者的自由。我創作《三體》和其他科幻作品時,從來沒有希望用科幻小說反映現實的訴求,這也不是我創作的目的和初衷。
主流文學界有這樣的觀點,認為科幻文學是一個反映現實的工具,但我認為傳統的科幻小說就是科幻本身,最純粹的科幻作者眼中的科幻作品,不承擔其他更多的內容。我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純粹的科幻作者。
如果要提到小說中「智子」對人類說的話,實際上人類在技術發展之前,生存的確需要努力,生存的確就是一種幸運,我只是說出了一個常識性的東西。
劉慈欣為粉絲籤名
說技術:
低於體溫一定程度下的冬眠技術可能實現
記:《三體》中智子無所不能的形象給讀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其中跨越空間的實時通訊是最奇妙的技術之一,其實現的原理是「量子糾纏」。據媒體報導,中國科學家已成功向兩個相距1203公裡的地面站發射糾纏光子,打破原先100多公裡的記錄。有人認為,這極可能促進通訊上的革命性進步,甚至可以用於物質傳輸。您能否給我們暢想一下量子糾纏技術的未來應用前景?
劉:從量子力學的原理上說,量子糾纏是不能用於通訊的,只能用於通訊加密。量子糾纏能用於通訊是大眾對它的一種錯誤理解,甚至有部分科幻作者也有錯誤的認識。可以確定的是,科幻小說中提及的通過「量子糾纏」實現超遠距離實時信息傳輸從科學角度來說肯定是錯的。
以《三體》為例,智子能實現4萬光年距離的實時傳輸,顯然是違背科學的。我這樣寫的原因是小說劇情的需要,如果智子不能實現實時傳輸,那麼小說劇情整個構架就會崩塌。目前的科學認知是,超過光速的實時通訊,是違反最基本物理定律的。
記:《三體》中通過冬眠到達百年後未來的技術讓人印象深刻。現實中,重慶晚報就曾報導過重慶籍作家去世後冰凍頭顱期待50年後「復活」的事件,您怎麼看待「冬眠」技術,它是否真能實現?
劉:我知道這個事情,這位作家是《三體》的編輯之一。這種方式應當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讓家屬能夠多少保留一些希望。
但是,在低於體溫一定程度下的冬眠技術是將來有可能實現的,它通過降低一定體溫的方式,把人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有可能實現數十年的短時間冬眠。例如航行到火星需要兩年時間,通過此類技術短時間冬眠,可以大大降低補給損耗。
但冬眠技術同樣會產生社會問題,通常來說,大多數人都認為未來是更加先進美好的,如果大家都選擇冬眠,那麼又由誰來生產、發展呢?如果集體選擇在某一時期甦醒,那麼屆時世界如何接納眾多甦醒的人群呢?
開腦洞:
最期待的技術是「延長壽命」
記:近幾十年來科技對人類生活的改變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能否談一談您最期待的是哪一種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改變?
劉:也許說起來比較俗,我最想看到的技術成果是延長人類壽命。因為沒人比科幻作家更想看到未來。壽命得到延長,也就等於可以到更遠的未來,看到其他更多的科技發展。這就好比神問凡人,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時,你的回答是我希望滿足我所有的願望。
記:延長壽命是指獲得永生嗎?您在《時間移民》中設想過人類放棄實體生命,存活於虛擬世界,這樣的情形有可能出現嗎?
劉:永生和延長壽命不一樣,延長壽命是預期可以做到的,但永生卻複雜得多,因為永生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很多難以想像的後果。例如對個人而言,記憶就是一個問題,如果保持現在的記憶水平,時間足夠長之後,人的記憶都換了好幾輪,相當於活過好幾個人的人生,這還算是同一個人嗎?而如果什麼都能記得永遠不忘,這樣的人生質量如何,難以預測。而對社會而言,人擁有永遠的的生命,那麼新的生命幾乎是不能產生的。而獲得永生後,人類是否還有足夠的創新能力,也是一個問題。
把自己的意識拷貝到計算機中,這是可能實現的技術,不過目前,實現大腦和計算機的互聯面臨許多重大的技術障礙。並且,以這種方式永生存在更大的問題,意識在虛擬世界中輕易就能獲得上帝的能力,實在是很難想像。
說外星文明:
在超級文明面前我們好比螞蟻
記:《三體》中曾用一段詩歌描寫先進的外星文明(歌者文明),讓人印象十分深刻。詩歌往往在硬科幻作品中並不常見,您為什麼會選擇用詩歌的方式表現外星文明呢?
劉:這和《三體》中絲毫沒有描寫三體人的形象是一個道理,因為我們很難用畫面來表現超級文明,所以儘量寫得比較文藝和抽象,很多經典科幻作品中都有類似的處理方式。我認為,對外星人的描寫,就好比維納斯的手臂,怎麼裝都不對。除非是類似《異形》當中那種幾乎沒有太多智慧的外星人。但實際上,我們根本無法判斷外星人是不是有智慧。
記:您認為外星文明存在嗎?我們是否真有可能和外星文明交流?
劉:這個問題說法不一,上個月有一個英國研究機構推論出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其他星球別說文明,甚至沒有任何生命。
我的看法是,現在人類覺得已知宇宙很「安靜」,很可能是我們並未掌握超級文明的交流方式而已。例如人類用電磁波通訊,每天有無數人使用手機、電腦聯絡,整個世界是很熱鬧喧囂的。但對於一隻黑猩猩,他聽不到也無法理解人類的交流方式,它就會認為世界很安靜。同理,超級文明也許根本不用電磁波,而是用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通訊,所以我們才無法獲取信息。
另一個原因也許是我們走得不夠遠。太陽系最可能有生命的是木衛二,上面有液態的水,但現在人類就連鑽探數百米冰層的技術都沒有。所以,是否存在外星文明不好下定論。
此外,即使外星超級文明真的到了地球,我們也許根本無法判斷他們是否智慧和文明的程度。就好比螞蟻無法判斷人類是否有智慧一樣。科幻作品中,外星文明通常被擬人化,而實際上,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中,我們和外星文明的差距也許比螞蟻和人的差距更大。
劉慈欣常常用螞蟻與人的對望來思考
談文學:
看不清中國科幻文學的前景,但科幻影視將迎來繁榮
記:高曉松的《曉說》用4期節目講述了《三體》的故事梗概,並用「單槍匹馬把中國一個類型的文學提高到世界水準」來高度評價,認為在世界範圍對歐美科幻「審美疲勞」時,以《三體》為代表的中國科幻帶來了新鮮血液,您是如何看待中國科幻文學的進步?未來的前景如何?
劉:這種說法本身是不確切的,首先,中國科幻有許多前輩作家做出過巨大的努力,我充其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另外,中國科幻根本就沒有達到世界水平。僅僅是一本書引起了關注而已。
在科幻文學領域,我們從各方面遠遠落後於歐美。從作者數量看,中國知名的科幻作者全國也就20-30個人,而美國有2000-3000人,從作品質量和數量來看,也遠遠不足。至於世界範圍是否因為「審美疲勞」關注中國科幻文學,我認為有一定這樣的因素。
中國科幻的前景,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說。一方面是科幻文學的前景我看不清楚。其讀者規模小,作者群體小,狀況並不樂觀。但另一方面,我卻認為中國科幻影視在不久後的將來會迎來極大的繁榮。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彭光瑞 文 李野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