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來渝談《三體》電影改編:不介意和小說劇情天差地別,只要夠...

2020-12-04 上遊新聞

劉慈欣聊《三體》

11月3日,由新華網、壹天文化、時光幻象和重慶市渝中區政府主辦,重慶重百商社電器、國美零售控股和清大紫育協辦的2018科幻高峰論壇暨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將在重慶舉行。作為與會嘉賓,11月2日晚,科幻小說《三體》作者,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抵達重慶。重慶晚報慢新聞第一時間見到了「科幻大神」,帶大家與劉慈欣面對面聊一會。

談電影:

不介意劇情和小說天差地別,但必須好看

(記者)據媒體報導,首部用您的作品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已經定檔2019年大年初一,而《三體》電影版雖未定檔,但一直備受關注。不過,很多大IP改編的電影往往都難以忠實原著。如果您的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後和原著差異過大,您會在意嗎?

(劉慈欣)電影和小說在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呈現形式,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很多時候難以做到忠實原著。所以我不會在意電影劇情和小說差別大不大,但我會很在意改編的電影好不好看。如果誰拍的《三體》電影劇情十分忠於原著,但電影本身相當難看,我會十分不滿。而如果一部叫做《三體》的電影製作精良、劇情精彩,但和《三體》小說的劇情天差地別,我也會欣然接受。

我覺得,小說改編電影應當遵循電影藝術本身的規律,忠於原著並不一定是好事,比如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改編的電影就十分忠實原著,但影片本身卻評價不高,最終票房慘澹,續集的計劃也泡湯。

記:很多觀眾認為,知名的小說改編電影,由原作者擔任編劇是質量的保障,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說法?您覺得能否勝任自己作品的編劇?

劉:有的電影的確會請原作者來做編劇,但這是極少數的例子。劇組通常會認為原作者比較偏激,買下改編權後,通常不會讓原作者插手。而實際上,由於小說和劇本的要求差別很大,原作者也很難掌控好一部電影的節奏。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類似劉震雲這樣,既是好作家,也是好編劇的例子。但大部分的情況是習慣單打獨鬥的作家,很難適應電影拍攝中的團隊合作模式。我本人,就不是一個好編劇。

劉慈欣聊《三體》

說漫威:

不喜歡漫威電影,但希望中國科幻建立類似體系

記:之前有媒體報導,您並不太喜歡漫威系列科幻電影,請問您心目的科幻電影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劉:漫威的電影製作精良,特效很好,還有著幾十年時間慢慢積累起來的IP基礎。但他呈現出的東西給人一種流水線生產的模式感,商業化的味道比較濃,所以我個人不是特別喜歡。我更喜歡國外一些經典的科幻電影,例如《銀翼殺手》、《太空漫步2001》等。

關於好的科幻電影具備哪些要素,我說不全面。個人認為它一定要有獨創性、有深刻的思想,並用讓人震撼的方式表現出來。

記:漫威有「漫威宇宙」,DC有「DC宇宙」,有讀者認為劉慈欣的作品也能建立「劉慈欣宇宙」,您認為中國科幻可能建立這樣的體系嗎?

劉:雖然我個人不喜歡漫威,但卻希望中國科幻作品能建立類似漫威、DC這樣的體系,這將對中國科幻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力。我認為自己的作品無法建立這樣的體系,首先是體量上差了很多,IP的積累量不夠,且類型只有小說。從中國科幻作品的情況來看,目前也不具備建立這樣體系的條件。

以漫威、DC為例,他們是用漫畫、文學、影視作品立體構建的體系,也有原創影視劇本構建的體系,但單以小說建立類似體系的情況還比較少見。目前我記得的,只有金庸武俠小說構建一個世界體系的先例。

宇宙觀:

我是科技的絕對擁護者

記:有讀者和評論者認為,從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您的世界觀(宇宙觀)是冷靜的,也是相對黑暗和悲觀的。我們覺得您在《時間移民》、《鏡子》包括《三體》中,對人類對科技的迷戀都進行了一定的批判,是這樣嗎?

劉:我自己的感覺和這種觀點恰恰相反,我認為我是一個科技的絕對擁護者。沒有科技的進步人類發展就會停滯。科技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需工具,如果使用不當,的確可能造成很大的災難,但不能因為擔心、畏懼災難的發生,就放棄科技的發展,反而應當勇敢地面對災難,解決問題。

記:有讀者認為,您小說中寫的是未來,但像鏡子一般映射出人類的歷史。例如在《三體》中智子對困在澳大利亞的全人類說的一番話,就被認為是對人類歷史的一種反思。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三體中您提到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這句話?

劉:作者將小說寫出來之後,解讀出什麼含義往往是讀者自己的感受,也是讀者的自由。我創作《三體》和其他科幻作品時,從來沒有希望用科幻小說反映現實的訴求,這也不是我創作的目的和初衷。

主流文學界有這樣的觀點,認為科幻文學是一個反映現實的工具,但我認為傳統的科幻小說就是科幻本身,最純粹的科幻作者眼中的科幻作品,不承擔其他更多的內容。我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純粹的科幻作者。

如果要提到小說中「智子」對人類說的話,實際上人類在技術發展之前,生存的確需要努力,生存的確就是一種幸運,我只是說出了一個常識性的東西。

劉慈欣為粉絲籤名

說技術:

低於體溫一定程度下的冬眠技術可能實現

記:《三體》中智子無所不能的形象給讀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其中跨越空間的實時通訊是最奇妙的技術之一,其實現的原理是「量子糾纏」。據媒體報導,中國科學家已成功向兩個相距1203公裡的地面站發射糾纏光子,打破原先100多公裡的記錄。有人認為,這極可能促進通訊上的革命性進步,甚至可以用於物質傳輸。您能否給我們暢想一下量子糾纏技術的未來應用前景?

劉:從量子力學的原理上說,量子糾纏是不能用於通訊的,只能用於通訊加密。量子糾纏能用於通訊是大眾對它的一種錯誤理解,甚至有部分科幻作者也有錯誤的認識。可以確定的是,科幻小說中提及的通過「量子糾纏」實現超遠距離實時信息傳輸從科學角度來說肯定是錯的。

以《三體》為例,智子能實現4萬光年距離的實時傳輸,顯然是違背科學的。我這樣寫的原因是小說劇情的需要,如果智子不能實現實時傳輸,那麼小說劇情整個構架就會崩塌。目前的科學認知是,超過光速的實時通訊,是違反最基本物理定律的。

記:《三體》中通過冬眠到達百年後未來的技術讓人印象深刻。現實中,重慶晚報就曾報導過重慶籍作家去世後冰凍頭顱期待50年後「復活」的事件,您怎麼看待「冬眠」技術,它是否真能實現?

劉:我知道這個事情,這位作家是《三體》的編輯之一。這種方式應當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讓家屬能夠多少保留一些希望。

但是,在低於體溫一定程度下的冬眠技術是將來有可能實現的,它通過降低一定體溫的方式,把人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有可能實現數十年的短時間冬眠。例如航行到火星需要兩年時間,通過此類技術短時間冬眠,可以大大降低補給損耗。

但冬眠技術同樣會產生社會問題,通常來說,大多數人都認為未來是更加先進美好的,如果大家都選擇冬眠,那麼又由誰來生產、發展呢?如果集體選擇在某一時期甦醒,那麼屆時世界如何接納眾多甦醒的人群呢?

開腦洞:

最期待的技術是「延長壽命」

記:近幾十年來科技對人類生活的改變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能否談一談您最期待的是哪一種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改變?

劉:也許說起來比較俗,我最想看到的技術成果是延長人類壽命。因為沒人比科幻作家更想看到未來。壽命得到延長,也就等於可以到更遠的未來,看到其他更多的科技發展。這就好比神問凡人,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時,你的回答是我希望滿足我所有的願望。

記:延長壽命是指獲得永生嗎?您在《時間移民》中設想過人類放棄實體生命,存活於虛擬世界,這樣的情形有可能出現嗎?

劉:永生和延長壽命不一樣,延長壽命是預期可以做到的,但永生卻複雜得多,因為永生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很多難以想像的後果。例如對個人而言,記憶就是一個問題,如果保持現在的記憶水平,時間足夠長之後,人的記憶都換了好幾輪,相當於活過好幾個人的人生,這還算是同一個人嗎?而如果什麼都能記得永遠不忘,這樣的人生質量如何,難以預測。而對社會而言,人擁有永遠的的生命,那麼新的生命幾乎是不能產生的。而獲得永生後,人類是否還有足夠的創新能力,也是一個問題。

把自己的意識拷貝到計算機中,這是可能實現的技術,不過目前,實現大腦和計算機的互聯面臨許多重大的技術障礙。並且,以這種方式永生存在更大的問題,意識在虛擬世界中輕易就能獲得上帝的能力,實在是很難想像。

說外星文明:

在超級文明面前我們好比螞蟻

記:《三體》中曾用一段詩歌描寫先進的外星文明(歌者文明),讓人印象十分深刻。詩歌往往在硬科幻作品中並不常見,您為什麼會選擇用詩歌的方式表現外星文明呢?

劉:這和《三體》中絲毫沒有描寫三體人的形象是一個道理,因為我們很難用畫面來表現超級文明,所以儘量寫得比較文藝和抽象,很多經典科幻作品中都有類似的處理方式。我認為,對外星人的描寫,就好比維納斯的手臂,怎麼裝都不對。除非是類似《異形》當中那種幾乎沒有太多智慧的外星人。但實際上,我們根本無法判斷外星人是不是有智慧。

記:您認為外星文明存在嗎?我們是否真有可能和外星文明交流?

劉:這個問題說法不一,上個月有一個英國研究機構推論出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其他星球別說文明,甚至沒有任何生命。

我的看法是,現在人類覺得已知宇宙很「安靜」,很可能是我們並未掌握超級文明的交流方式而已。例如人類用電磁波通訊,每天有無數人使用手機、電腦聯絡,整個世界是很熱鬧喧囂的。但對於一隻黑猩猩,他聽不到也無法理解人類的交流方式,它就會認為世界很安靜。同理,超級文明也許根本不用電磁波,而是用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通訊,所以我們才無法獲取信息。

另一個原因也許是我們走得不夠遠。太陽系最可能有生命的是木衛二,上面有液態的水,但現在人類就連鑽探數百米冰層的技術都沒有。所以,是否存在外星文明不好下定論。

此外,即使外星超級文明真的到了地球,我們也許根本無法判斷他們是否智慧和文明的程度。就好比螞蟻無法判斷人類是否有智慧一樣。科幻作品中,外星文明通常被擬人化,而實際上,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中,我們和外星文明的差距也許比螞蟻和人的差距更大。

劉慈欣常常用螞蟻與人的對望來思考

談文學:

看不清中國科幻文學的前景,但科幻影視將迎來繁榮

記:高曉松的《曉說》用4期節目講述了《三體》的故事梗概,並用「單槍匹馬把中國一個類型的文學提高到世界水準」來高度評價,認為在世界範圍對歐美科幻「審美疲勞」時,以《三體》為代表的中國科幻帶來了新鮮血液,您是如何看待中國科幻文學的進步?未來的前景如何?

劉:這種說法本身是不確切的,首先,中國科幻有許多前輩作家做出過巨大的努力,我充其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另外,中國科幻根本就沒有達到世界水平。僅僅是一本書引起了關注而已。

在科幻文學領域,我們從各方面遠遠落後於歐美。從作者數量看,中國知名的科幻作者全國也就20-30個人,而美國有2000-3000人,從作品質量和數量來看,也遠遠不足。至於世界範圍是否因為「審美疲勞」關注中國科幻文學,我認為有一定這樣的因素。

中國科幻的前景,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說。一方面是科幻文學的前景我看不清楚。其讀者規模小,作者群體小,狀況並不樂觀。但另一方面,我卻認為中國科幻影視在不久後的將來會迎來極大的繁榮。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彭光瑞 文 李野 圖

相關焦點

  • 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
  • 卡梅隆想看《三體》電影,劉慈欣說你得等
    卡梅隆劉慈欣對談。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攝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2月18日,好萊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來華為其監製的新作《阿麗塔:戰鬥天使》宣傳,當日下午,他與科幻小說家劉慈欣進行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對話劉慈欣》對談。
  • 《三體》之後 劉慈欣《球狀閃電》將改編成電影
    繼《三體》之後,「大劉」的另一本科幻小說也將被搬上銀幕了。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2016年1月下旬全國電影劇本 (梗概) 備案、立項公示的通知,《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另一本高人氣小說《球狀閃電》名列其中,令不少「大劉」的書迷和「科幻粉」欣喜不已。
  • 《三體》紅了 作者劉慈欣自稱五年沒再寫一個字
    肯定不可能每個方面都做到讓你百分百滿意,因為這畢竟是一個開始,肯定會面臨到很多的困難。這是可以理解的。」一個賦閒在家的人「不寫科幻,五年了,沒有寫過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沒有什麼想法。」劉慈欣在採訪開頭便給了一個驚人的答案——除了偶爾遠程參與《三體》電影製作和零星的其他工作,他都賦閒在家。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今年,《流浪地球》票房口碑雙豐收,劉慈欣說,他完全想不到有這麼好的成績,他認為製片方也沒有想到,之前計劃把成本收回,有12個億就夠了,後來一路飆升到40個億,當他看到這個數據都不敢相信。
  • 《流浪地球》票房破40億後,劉慈欣的多部小說也將改編成電影
    有媒體曾經這樣報導劉慈欣,稱他的作品爆發的太晚,導致現在集中在一個時間點全來了。僅2019年春節檔,就有兩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作品的大片上映,一部是寧浩執導、黃渤沈騰主演的《瘋狂的外星人》,該片改編自劉慈欣的《鄉村教師》。寧浩早早的買了《鄉村教師》等作品的電影改編版權,但真正等到拍攝是在2017年,電影宣布開機的那一刻就定檔於2019年,可謂相當的有底氣。
  • 卡梅隆對談劉慈欣:中國應該拍《三體》,要拍的好得六部曲
    卡梅隆與劉慈欣親切交談暢聊電影創作搜狐娛樂訊(哈麥/文 玄反影/圖) 2月18日,來華宣傳自己擔任編劇兼製片人的科幻新片《阿麗塔:戰鬥天使》的詹姆斯-卡梅隆對談中國科幻名作家劉慈欣。劉慈欣提問卡梅隆,今年中國春節有兩部成本很高的科幻電影上映,且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可能是中國科幻電影良好的開端。如果中國科幻片繼續發展下去,你想看到怎樣的科幻片?卡梅隆說:「我覺得應該要拍《三體》。」卡梅隆還表示,自己是《三體》的讀者。「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三體》在美國銷量突增,一定是我推薦了。」
  • 豆瓣8.4分 劉慈欣又一科幻小說將改編電影
    在中國科幻銷售界,劉慈欣已經成為一個招牌。最難的《三體》電影一直沒有拍出來,但《流浪地球》創歷史的票房也刺激了國內科幻電影,劉慈欣又一個科幻小說《全頻帶阻塞幹擾》確定要改編電影了。網絡報導,《全頻帶阻塞幹擾》電影已經通過了備案,將由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拍攝,編劇為易常春。
  • 劉慈欣深度參與《球狀閃電》,科幻電影「戰國時代」降臨?
    張小北是從劉慈欣第一部小說《鯨歌》就開始追作品的粉,08年就曾獲得過《球狀閃電》的改編權,但在版權期內因外部環境沒有操作成功,這一次是捲土重來了;杜揚看到張小北拿來的《球狀閃電》項目之後,第二天就決定買下小說的影視版權,並給了張小北充足的改編自由度,「給兩年、三年,甚至五年的時間來打磨。」同時,摩天輪可能還會做一季《球狀閃電》網劇。
  • 劉慈欣:《三體》被拍成電影處境比較險惡
    鈦媒體註: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系列《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 《三體》電影未面世,連載動漫已經強勢上線!
    今天我們來聊聊三體。《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其中《三體》經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III:死神永生》獲得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只讀過《三體》還不足以談劉慈欣
    春節檔期,《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科幻題材電影火爆熒幕。巧的是,這兩部作品都聲稱改編自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的短篇作品(雖然看過原作的讀者都表示差距非一般大,尤其是《瘋狂的外星人》完全沒有原作《鄉村教師》的影子)。隨著中國科幻電影的啟程,劉慈欣的名字也再次讓人們逸興遄飛。票房成績亦讓他接棒劉震雲、嚴歌苓,成為中國內地最成功的影視作品改編作家。
  • 郭帆拍流浪地球花6年,三體10年拍不出,改編劉慈欣到底有多難?
    不過讓所有《三體》迷扎心,也讓劉慈欣鬧心的是《三體》的電影版無限度延期,難產了5年,電視版改編拍攝也一拖再拖。2015 年,《三體》系列的第一部獲得第 73 屆雨果獎,劉慈欣和《三體》成為炙手可熱的科幻大IP後,《三體》影視改編的新聞也隨之頻頻出現在報端。
  • 劉慈欣談《三體》:和《星際穿越》二者有相通
    日前,被稱為「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第73屆雨果獎在華盛頓斯波坎會議中心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得最佳長篇故事獎,這也是亞洲人第一次在國際上摘得雨果獎。本次獲長篇小說類雨果獎的是英文版《三體》系列的第一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
  • 劉慈欣訪談錄(中):《三體》有續集嗎?電影進展如何?
    ▲《三體》劇照。【呆子刀大家訪談提要】《三體》會不會考慮有續集?有什麼寫作計劃?《三體》電影進展如何?有何期待?《三體》中震撼人心的「水滴」靈感是來自哪裡?對劉慈欣產生強烈震撼的一個故事是什麼?劉慈欣如何看待自己的神來之筆?射手和農場主的故事是怎麼來的?既晦澀而又充滿詩意的歌者文明如何理解?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劉慈欣絲毫不擔心西方讀者會有閱讀障礙,「而且科幻小說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文學來說很好翻譯,儘管有很多專業的名詞,但這些詞都是科技名詞,本來就是從英語來的。不像比如莫言的作品,有些文字是純粹本土化的東西,很難用英文表達。」
  • 卡梅隆對話劉慈欣:想看《三體》拍成電影
    他還笑言,如果小說《三體》在美國銷售得好,要感謝他,因為他沒少為大家安利這部作品。說起來,《三體》的話題還是由劉慈欣引出的,他給卡梅隆介紹,今年中國春節有兩部成本很高的科幻電影上映,且都獲得巨大成功,這可能是中國科幻電影良好的開端。由此他問卡梅隆:「如果中國科幻片繼續發展下去,你想看到怎樣的科幻片?」卡梅隆的回答就是「拍《三體》」。
  •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19-03-12 新華社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杜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劉慈欣《三體》這個情節挑戰視覺藝術巔峰,電影恐怕拍不出來
    大家如果看過年初非常火爆的電影《流浪地球》的話,相信應該對劉慈欣這個名字不陌生吧?劉慈欣作為中國科幻第一人,他的很多小說都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流浪地球》僅僅是劉慈欣的一個短篇小說,當它拍成電影的時候,它所展現的宏大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觀,會讓觀眾瞬間進入到那個末日地球紀元。
  • 為什麼科技大佬喜歡推薦科幻小說《三體》,劉慈欣在裡面藏了什麼
    《流浪地球》一開播註定就是一個轟動《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