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是個學識淵博的人才,所以他創辦了《曉說》節目。在這個節目中,高曉松大談各種話題和知識,直到劉慈欣來做節目。當高曉松和劉慈欣談起《三體》時,卻慘遭原作者打臉,高曉松對《三體》的所有解讀都被劉慈欣一一否定。
一個是文藝思維,一個是理工思維,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呢?
關於高曉松
高曉松,1969年11月14日出生於北京,是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高曉松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母、祖父和繼父都是教授或畢業於清華大學。他從小在清華園長大,民國時期也認識各種各樣的人。1988年,高曉松追隨家族的腳步,考入清華大學。
高曉松在以往的《曉說》節目中會有各種各樣的話題,這些都是高曉松擅長的。他講述了一些未知的故事,並就這些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高曉松本人的知識面很廣,特別能談論知識,在劉慈欣來參加這個節目之前,他一直都很順利。
劉慈欣和他的《三體》
劉慈欣,1963年6月生於北京,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裡程碑,並於2015年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獎。雨果獎是公認的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科幻獎,它可以稱為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也是亞洲第一位獲得雨果獎的作家。
《三體》是劉慈欣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劉慈欣創造了一個波瀾壯闊的科幻世界。小說敘事中獨特的想像力、複雜的結構、複雜的細節、緊張的節奏和生動的情節,受到國內外讀者的歡迎。
《三體》的成功也為劉慈欣提高李明啟,很多人認為劉慈欣一個人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級水平。劉慈欣還被授予「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稱號。
高曉松聊《三體》,慘遭原作者打臉
高曉松之前已經做過幾期《三體》解讀,他信心十足,完全不知道在與劉慈欣的談話中,自己會被打臉。
關於人性的第一個問題,高曉松問劉慈欣是否對人性感到悲觀。劉慈欣回答說:「不,即使是在這《三體》中,我對人類的結局也非常樂觀。只要仔細看,大家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結局。
關於人的第二個問題,高曉松說:「看你的作品,發現人是如此的愚蠢,總是好了傷疤忘記了疼痛。」劉慈欣回答說,「說這話的人可能只看過《三體》。」高曉松無奈地承認,他確實是只見了劉慈欣的《三體》。
最後,高曉松從一個傳統文學作家的角度說,寫小說是世界上最孤獨最痛苦的事情,希望能得到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共鳴。然而,他萬萬沒想到劉慈欣沒有按常理辦事,劉慈欣不同於傳統作家,他認為小說創作就是建構自己的想像世界,在紙上張揚自己的想像,這是一個非常愉快的過程。
高曉松對三體和劉慈欣的詮釋被原作者和他本人推翻,整個過程可以說是瘋狂打臉了。
文藝與理工思維相去甚遠
劉慈欣最後用地下室的比喻對談話進行了總結:「雖然我們只住在地下室,但我們可以在地下室中找到幸福。畢竟,我們逃不出這個地方,必須在地下室度過我們的一生。」
意思是說科幻小說很精彩,但它仍然必須回到現實生活中,這句話體現了一種典型的理工思維,很理性,讓人記憶猶新。
高曉松最終無奈承認,自己和劉慈欣的思維完全不同,是兩個世界的人。一是用文藝思維去理解和揣摩,另一個是用理工的眼光去思考。這兩種思維方式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就像解決一個問題一樣,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答案必然千差萬別。
《三體》是一部什麼書?
《三體》不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是一部展示人類社會過去、現在和未來各種思想的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劉慈欣的哲學思想和三觀。許多人說,讀了《三體》後,世界觀受到了極大衝擊。
作為一部科幻小說,《三體》也確實很受歡迎,它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一版再版。在歐美,扎克伯格和喬治·馬丁都是三體的粉絲。在中國,劉慈欣更是有無數的粉絲,雷軍、周鴻禕、馬化騰都是劉慈欣的粉絲。
就連美國前總統奧馬巴都是他的忠實粉絲,為了催更,他還讓白宮的工作人員給劉慈欣發了郵件,表示想看到先行版,在被劉慈欣以為是惡作劇,而隨手刪除之後,歐巴馬更是直接請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工作人員親自上門拜訪劉慈欣,後知後覺的劉慈欣這才知道原來是真的。
連歐巴馬都催更了,可見《三體》多有「毒」!
空間突破三維,常人經驗以外的超驗場景,絕對能讓你展開奇幻而又合理的想像。科幻絕不是玄幻,就是因為它合乎理性,能讓你信服;它有科學支撐,並且支撐三體的不僅是科學,還有哲學。
劉慈欣把我們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一個恢弘而邏輯自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地球如海中一片樹葉,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想閱讀的小夥伴們,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哦,一起來感受劉慈欣的大千宇宙吧~